发布时间:2016-07-12 阅读量:1339 来源: 发布人:
国内互联网趋势变化莫测,很多企业还没玩转PC互联网、刚接触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智能硬件互联网的大潮已经来临,企业在选择新的创业模式时,应该考虑怎样的转型是最好的方式,本期快包小编与大家探讨企业如何正确开启智能硬件创业之路?
智能硬件创业的二八定律
犹如任何一个行业创业一样,智能硬件行业经过两年的洗牌,如今也呈现出了二八定律,上演了巨头的游戏——无论是可穿戴设备还是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机器人等领域,在小米、360、乐视以及BAT巨头的强势进入下,相当一部分创业者面临窘境。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智能产品当中,除了智能手环曾经火爆一时,出现了小米手环、咕咚手环等爆款产品之外,大部分的智能硬件产品,诸如体重秤、智能形成记录仪、智能血压仪等产品都没有形成爆款,大部分销售都不愠不火,在成功获得天使及A轮融资之后,面临后续融资难的问题。
不过,不同的细分市场依旧呈现出了不同的结局,也跑出了一些巨头,当然,更多的则是沦为巨头的战场和天下:
以智能手表为例,光六月份,在快包平台上发布智能手表任务需求的雇主就多达十几个,而这些任务的酬金普遍在一万到十五万之间,任务申请人数很多,这个领域的创业团队很多。
智能手表作为智能硬件创业浪潮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创业分支,曾引起了国内众多创业者的兴趣,甚至BAT巨头等都还针对儿童群体推出了儿童智能手表。
然而,即便如此,由于缺乏创新,虽然起了个大早,然而在智能手表领域,这些创业者包括BAT都赶个了晚集,而且集体溃败,智能手表市场最终被苹果和三星两大巨头分食。
据国际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销量达到810万块,同比增长316%,在这810万块智能手表中,苹果Apple Watch占比63%,出货量为510万块;三星占比16%,出货量为130万块。苹果借助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目前在2015年里全球范围内也仅仅销售了1200万台,并没有达到苹果的预期销售目标,而这个销量已经占到总体市场的三分之二多,三星则紧随其后。
紧随智能手表之后,智能电视在整个智能硬件产品当中表现抢眼,值得一提,不过显而易见,智能电视创业门槛较高,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是巨头的游戏。
智能电视领域,以乐视、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在2015年展开了激烈对抗,在价格战、内容战面前,互联网厂商的进入引起了传统电视厂商,诸如海信、TCL等的激烈反抗,纷纷跟随互联网厂商在智能电视的内容策略,与乐视、小米展开正面竞争。在2016年,面对三星、LG等国际厂商的加盟,这一战场的竞争还将更加激烈。
而且,不能忽视的是,当智能电视面临一轮又一轮强有力的同行竞争时,来自娱乐市场的诸如智能投影仪等产品也同时的智能电视产生了冲击——尽管目前从销量以及画面的清晰度方面,智能投影仪产品都无法与智能电视竞争,但是在便携性和价格方面却可完胜,也可以有更多的场景可以使用,因此,这一领域的创业者在2015年获得了极速发展,涌现出了诸如极米等大批创业公司。
巨头创业尚且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由此可见,普通创业者在创业领域的困难,但是由极米的崛起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从产品角度巧妙入手,创业的大门依旧为创业者打开,只要你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快速前进。
智能硬件企业如何正确发展?
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智能硬件创业企业的崛起离不开资本,而且,作为一家创业企业,智能硬件企业活下来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资本。
那么,投资机构到底青睐什么样的智能硬件企业呢?据快包研究院数据显示,智能硬件领域创业投资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有核心技术的不一定能融到资。
而其融资逻辑为:说到核心技术,投资人不一定能听懂,但是如果说营销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还有提到发展规划或者战略,他们一定会听得聚精会神。退一步来说,就算投资人很看重技术门槛,在当前科技如此发达情况下,不可复制的核心技术是少之又少,智能硬件领域的技术门槛并没有高到足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因此,对于对于还处在探索阶段的智能硬件创业企业来说,技术显然是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
因此,想要在智能硬件领域创业成功,就必须有一定的营销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
有技术没产品,有产品没模式,有模式没销售,有管理没有故事——这是在该领域创业时经常会遇到的现象,正如某知名天使投资人的形象描述:“不会讲故事,就导致技术创业的人拿钱很难,人也很好很实在,就是融不到钱,再有情怀也没用。”
而在无人机领域,活下的Nest和无人机lily之所以很火,包括大疆无人机得到了很多投资人的青睐,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强大的营销能力。
如同制造业一样,智能硬件尽管本身对技术和产品的要求很高,但是其品牌和营销能力也很重要。
2016年的智能硬件创业状况如何?
在智能硬件之争尚未尘埃落定的时候,智能硬件如今迎来了更强大的竞争对手:人工智能,而且面对这个竞争对手,很多所谓的智能硬件以其糟糕的体验和功能一败涂地。
互联网时代,“体验”是一个核心关键词,全新的体验,正如智能手机之于苹果的横空出世一样,需要创业者谋定而后动。
然而,对于大部分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来说,这一要求显然与现实相差甚远。
当前,整个智能硬件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不仅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和对产品精益求进的雕琢,而且实际上很多所谓的智能硬件并不智能,所谓的一些智能功能也比较鸡肋,可有可无。就像周鸿祎所说,一个可以远程遥控的智能电饭煲有什么意义,谁来淘米、放米?电视的智能盒子其实也是这样,只不过是将互联网连到了电视上——一个更大的屏幕。而且使用起来也不方便,尤其对电视主力用户——老人来讲,操作太难。
以最近被炒得火热的智能机器人为例,虽然部分机器人做出了一些功能,比如识别语音,用表情回应等,但实际上离真正的智能机器人还很远。但是这并不妨碍各投资机构和个人对这个概念进行投资。比如明星羽泉就对机器人公子小白进行了投资,引来了投资界和市场对这款机器人的极大兴趣。
然而正是这样的炒作,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这都毁了整个行业,让中国的智能硬件遭遇智能手表的尴尬与溃败,形成了制造业困局——缺乏创新及技术研发,大部分创业者创业属于跟风及炒作概念。然而,正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若要成大事,还需要有创业者及投资人克服焦躁心态,从用户角度出发,沉下心来做事情。
市场依旧广阔,消费升级毫无疑问依旧是趋势和方向,在此背景之下,投资人自然也不愿错过。
不过面对层出不穷的智能硬件,投资人究竟会选择哪家?
小编认为,作为与生俱来产品性质就很强的智能硬件,其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自然毋庸置疑。除此之外,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智能硬件创业者还需具备供应商管理登相关经验,以其强大的人脉在某圈层当中形成潮流。
正如雷军当时创立小米的勇气,智能硬件创业者函待有感染力、说服力的精英阶层中的某一个人挺身而出,而且,他们的使用和口碑势必会带动其他社会群体。就像现在流行的运动、健身,带动了智能手环和电子称的风靡;堵车带来了人们对平衡车的青睐。
当然,如果能够同时拥有实力和人气,相信成功也是早晚的事。
智能硬件创业者如何走向成功彼岸?
对于智能硬件创业,小编觉得创业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把握住成功方向。
1、对于技术实力雄厚的团队来说,团队一定要非常了解和懂、掌握技术,制造业的技术、硬件的技术和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
2、对于不懂智能硬件的团队来说,虽然不一定要对技术层面的东西了如指掌,但要学会借用外部的技术力量去实现产品开发与上市,比如智能硬件外包,服务智能硬件创业。
3、不管是技术型创业团队还是市场型创业团队,智能硬件创业者一定要设身处地想到你的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什么东西能打动他,不要自己觉得他们需要什么。
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背景与创新精神,长远的眼光必不可少,作为一项新技术行业,与一些实力雄厚的工程师或平台长期合作是企业最终能持久或产生长远价值的根本。
一位汽车改装发烧友希望通过智能化设备提升驾驶交互体验,计划开发一款集实时车辆数据监测、动态LED灯效与蓝牙控制于一体的车载终端设备。项目需求明确但技术整合难度高,客户在我爱方案网发布需求后,平台通过智能匹配机制迅速锁定深圳某物联网方案商,凭借其成熟的汽车电子案例经验,双方在48小时内达成合作。
某智慧水务企业需要开发两款工业级网关设备(STM32-H750/F407双平台),要求实现网络通信、协议转换、边缘计算等七大核心功能。其中H750版本需集成GPRS通信和短信模块,F407版本则需精简IO功能。系统需支持远程固件升级、漏水实时报警,并能在-40℃~85℃工业环境下稳定运行,最终30天内交付可量产方案。
某隧道工程公司为解决传统地质素描效率低、数据精度不足的问题,通过“我爱方案网”寻求开发一套隧道掌子面智能照片采集系统,要求系统具备高精度拍摄、多角度采集、环境自适应等功能,具体需求如下:
某高端医疗设备厂商通过我爱方案网,携手广东省方案商成功开发手术机器人专用遥控器及人机交互界面。项目以STM32F446RET7与SPSGRF-915芯片为核心,攻克7天超长续航、4K@60Hz无损信号处理、多协议抗干扰通信等难题,融合FPGA动态帧存储与环境光自适应算法,实现“无线操控-实时显示-智能交互”一体化闭环。方案商凭借模块化开发策略与本地供应链协同,仅用2.5个月完成从设计到量产交付,为国产手术机器人提供了兼具高性能与医疗级可靠性的交互范本,推动高端设备自主化进程。
2025年初,盛航智能医疗设备公司的技术总监李总陷入焦虑。公司计划推出一款具有实时心率监测和跌倒预警功能的智能手环,但团队在低功耗蓝牙传输算法和微型传感器集成上遇到瓶颈。传统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市场需求迫在眉睫。此时,李总通过行业论坛了解到“我爱快包”——一个专注于电子设计链外包的众包平台,决定尝试通过平台发布需求,寻找外部技术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