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发布时间:2010-10-16 阅读量:1003 来源: 发布人:

智能电网的中心议题:
    * 江苏省《规划纲要》分工明确
    * 江苏各地纷纷抢抓发展机遇
    *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不完整 
    * 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 智能电网应用存在体制和机制障碍 
    * 智能电网全球市场约为17000亿美元

2010年10月12日消息,为抢抓机遇,由江苏省经信委和南瑞集团牵头筹建,50家智能电网重点企业为成员单位的江苏智能电网产业联盟7月12日在南京成立。日前,江苏省正式出台《江苏省智能电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纲要(2009~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智能电网全球市场约为17000亿美元

江苏智能电网是一个与时代同步发展的产业规划。随着气候变化问题和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愈来愈严峻,很多国家对智能电网高度关注,美国、丹麦、意大利、日本、英国等都已提出或将要提出智能电网建设计划。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有利于全球应对环境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专家表示,这是一个前景诱人的金色产业,全球市场约为17000亿美元,中国潜在市场超过10000亿元;这也是一个与节能减排高度契合的绿色产业,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智能电网的支撑。《规划纲要》明确,以“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为思路,通过智能电网建设带动输配电装备制造、通信自动化、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规模发展,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能源供应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目的。

江苏的智能电网产业建设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产业规划。该省智能电网产业基础较好、起点较高,产业链完善,发展条件比较好。2008年,全省智能电网产业实现产值约700亿元,产值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2家,50 亿~100亿元的5家。智能电网产业已形成区域特色明显、技术先进的产业格局。

江苏省《规划纲要》分工明确

江苏省《规划纲要》分工明确特色鲜明。南京的重点任务是自动化监控设备研发和生产,常州侧重输变电装备研发和生产为主,扬州重点在于线缆的研发和生产,镇江着重开展智能配电设备研发和生产,无锡主要从事智能电网通信设施研发和生产,南通突出复合电器材料研发和生产,苏州集中精力进行智能电表和智能用电管理终端研发和生产……

2010~2015年,江苏每年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的投资保持200亿元以上。2012年、2015年,全省智能电网产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500亿元和3000亿元。建立在先进的数字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覆盖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调度自动化、通信等各个环节。“通过产业集聚和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以沿江地区为核心覆盖全省的智能电网产业集群。”

江苏各地纷纷抢抓发展机遇

去年12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南京)基地在江宁奠基。这个占地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100亿元的项目,是国内第一个以智能电网自主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制造、关键产品检测为核心的科研产业基地。仅产业化方面,就涵盖电网自动化、继电保护、清洁能源发电自动化及测控等六大板块。不久前,这个基地的建设规划正式获批。

扬州“智谷”暨智能电网展示中心已经启动,国电南自率先落户,投资7.8亿元建设国电南自智能电力设备(扬州)产业园项目,从事智能电力设备相关产品的生产。苏州市建设的智能化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电能服务网。它通过在用电端安装一只智能检测仪“黑匣子”,收集用电信息,帮助用户根据其电力需求和电力能力的平衡来调整其消费,使企业尽量减少资本开支和营运开支。可口可乐苏州分公司厂长杨碧忠表示,“公司安装了93只‘黑匣子’每月降低电费13000元,直接降低电费成本7.7%。如果管理好用电,公司一年就能减少电耗费用100多万元。”无锡、常州等地政府、企业都动作频频,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迅速升温。

让智能电网走进百姓家

凭借“感”、“传”、“知”整条智能电网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南瑞集团明年将在南京试点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示范工程,把人们从“有了电、真方便”的电气化生活,一步推进到智能的物联网时代。发电和用电量的不平衡,是电力系统运行中的“老大难”。采用了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网,就能主动“思考”解决方案。南瑞清洁能源所一种安装在输电线路上的测温测风传感器,可感知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精确气象信息,一个小小的传感器,能够助解可再生能源接入这一业界难题。“我们做的就是将物联网技术‘植’入电网,让电网更智能、更安全。”南瑞信息与通信研究所相关人士介绍,在传统的输电线路和配用电设备加上传感器,再接入物联网,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用电体验。例如,未来家庭将普遍采用太阳能板自给供电,用不完的电,可以通过“智能电网”进入公共电网,每个月还能收到电力公司付的“电费”,到2015年,这种技术就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南瑞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是“链式研发”,贯穿了智能电网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每个环节,因而在“感”、“传”、“知”领域,南瑞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形成了物联网的产业链优势:在“感”领域,自主开发出多种用于环境监测的传感系统,形成与国外公司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在“传”领域,光通信和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设备执行业之“牛耳”;在“知”领域中,其感知中心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在国内遥遥领先。

智能电网面临的挑战

作为新兴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智能电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各种技术的融合、产业品的集成及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力度还不够;投资和利益分摊机制还不明确,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的企业还较少;在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研究和开发中缺乏主导地位;智能电网的应用还存在体制和机制障碍等。“江苏智能电网产业的协调发展,必须依托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智能电网产业创新载体,要加快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试验室等的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江苏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特别要加强科技平台间沟通协作,推进智能电网技术融合和集成,提高智能电网产品一体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江苏智能电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资讯
成本直降40%!易飞扬硅光模块如何重构DCI市场格局?

在全球5G网络部署与边缘计算需求井喷的背景下,易飞扬创新推出基于O波段的100G QSFP28 DWDM光模块,直击城域网络升级痛点。该产品通过零色散传输架构与硅光集成技术,突破传统C波段方案在中短距场景下的性能瓶颈,以低于3.5W的功耗实现30km无补偿传输,同时兼容开放光网络架构。据行业测算,其部署成本较同类方案降低40%,为5G前传、分布式AI算力互联及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高性价比选择,或将成为运营商边缘网络改造的关键技术引擎。

充电效率94.8% vs 国际竞品:国产IC技术路线图全解析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欧盟新电池法规(EU 2023/1542)的驱动下,旭化成微电子(AKM)于2025年2月正式量产AP4413系列充电控制IC,以52nA超低功耗、94.8%充电效率及多电压适配等核心技术,重新定义小型设备供电逻辑。该产品通过电容器预充电机制破解完全放电恢复难题,并凭借动态电压调节算法兼容光能、振动等微瓦级能源输入,显著优于TI、ADI等国际竞品。面对国产替代窗口期,AP4413依托BCD工艺与专利壁垒抢占先机,有望在智能家居、工业传感等千亿级市场替代传统一次性电池方案,成为环保供电赛道的标杆级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与工业4.0双重驱动:全球电子分销巨头技术布局揭秘

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的领军者,贸泽电子始终以"技术赋能创新"为核心战略,通过构建覆盖1200余家原厂的供应链网络,为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新增物料突破8,000项,其中多项产品体现了行业技术演进的三大方向:

工业级高灵敏度振动传感器V112E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价值

V112E高精度振动传感器以1V/g超高灵敏度与纳米级分辨率为核心突破,重新定义了工业设备健康监测的技术边界。通过钛合金激光密封工艺与陶瓷剪切传感技术,该传感器兼具IP67防护等级与-55~120℃极端环境适应性,攻克了传统产品在高温、潮湿场景下的信号失真与寿命短板。其覆盖半导体制造、能源安全、医疗设备等高价值领域,精准捕捉微米级振动能量,为工业4.0智能化运维提供硬核数据支撑,有望在千亿级传感器市场中占据高端技术制高点。

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裕太微车载TSN交换芯片的四大技术突围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下,车载网络带宽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总线技术面临瓶颈,车载以太网凭借高带宽、低延迟等优势成为新一代车载通信核心。然而,该领域长期被博通、Marvell等国际巨头垄断,国产化率近乎为零。裕太微电子率先破局,推出中国大陆首款集成自研千兆&百兆PHY的 车规级TSN交换芯片YT9908/9911系列 ,以“全能、可靠、安全、不加价”四大技术优势对标国际一流,填补国产高端车载通信芯片空白。该芯片支持多域时钟同步精度<20纳秒、ASIL-D功能安全认证及国密加密算法,可满足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高实时场景需求,预计2025年带动国内车载以太网芯片市场规模突破293亿元,成为国产汽车芯片突围的关键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