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式Linux的RFID安检系统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1-03-21 阅读量:1041 来源: 发布人:

中心议题

 *RFID中引入Linux操作系统

解决方案

  *整个系统结构介绍
  *Linux下串口的开发
  *sqlite3数据库的应用开发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下。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非接触IC卡是目前RFID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电子标签,它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世界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成功地将射频识技术和IC卡技术结合起来,解决了无源(卡中无电源)和免接触这一难题,是电子器件领域的一大突破。由于存在着磁卡和接触式IC卡不可比拟的优点,使之一经问世,便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推广应用,如我国的第二代公民身份证、公交卡、ETC免停车付费卡等。可以说RFID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我国身份安检、质量安检、车辆安检、执法安检等诸多安检系统中。
    本文就是针对安检系统这种工程背景下RFID通信的应用开发。现在一般的RFID通信都基于串口,串口因其通用性、方面性和优良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安检系统中往往涉及大量重要数据的读取、通信以及实时更新,因此数据库技术的引入必不可少。同时本文选择了Linux操作系统,众所周知Linux同Windows相比性能更安全、更可靠,而且Linux还是一款免费的代码开源的操作系统,裁减内核更方便、快捷,与其他操作系统相比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更加适合用作嵌入式操作系统。
1 系统结构介绍

    RFID安检系统主要包括RFID前段读写器、嵌入式Linux终端两大部分,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系统结构图
 其中嵌入式终端的CPU采用ARM9内核,内核执行速率达几百兆赫兹,可以很好地满足RFID数据的读取和存储。由于嵌入式系统一般是一个经过裁剪、资源极其有限的系统,因此对于安检系统中涉及到的大量数据只能存取到外围存储设备中,本方案中的SD卡模块正是用来存储数据库的,当RFID读写器读取到指定数据,便在SD卡中的相关数据库文件中查询,并根据查询结果做出相关反应并及时更新本地数据库。

2 Linux下串口的开发
    在Linux下对串口进行配置、打开、读写等一系列的操作其使用方式与文件操作一样,区别在于串口是一个终端设备[1]。Linux中的串口设备文件存放于/dev目录下,其中串口1、串口2一般对应设备名依次为“/dev/ttyS0”、“/dev/ttyS1”。在使用串口之前必须设置相关配置,包括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停止位等[2]。
    串口开发的流程和串口开发过程中串口配置的流程分别如图2(a)、图2(b)所示。
图2 串口开发与配置流程
串口设置由下面结构体实现:
    Struct termios {
    tcflag_t  c_iflag;        /* input flags */
    tcflag_t  c_oflag;        /* output flags*/
    tcflag_t  c_cflag;        /*control flags */
    tcflag_t  c_lflag;        /* local  flags */
    tcflag_t  c_cc[NCSS];    /* control characters */
    }
    按照串口配置流程,对termios结构体设置相关参数,当串口按自己的设置要求配置成功后,即可将串口当做普通I/O文件,使用read和write函数对串口进行读取。

3 sqlite3数据库的应用开发
    sqlite3数据库是一种嵌入式数据库,其目标是尽量简单,因此抛弃了传统企业级数据库的种种复杂特性,只实现对于数据库而言必备的功能。尽管简单性是sqlite3追求的首要目标,但是其功能和性能都非常出色,具有支持SQL92标准、所有数据存放到单独的文件中支持的最大文件可达2 TB、数据库可以在不同字节的机器之间共享、体积小、系统开销小、检索效率高、支持多种计算机语言、源码开放,并且可以用于任何合法用途等特性。
3.1 sqlite3数据库的移植
    sqlite3数据库的移植过程如下所述:
    (1)首先从sqlite官网上下载最新的sqlite3源码包;
    (2)解压源码包,并进入解压目录:
    tar -zxvf sqlite-3.6.23.1.tar.gz
    cd sqlite-3.6.23.1
    (3)配置Configure脚本,使用相关选项生成编译文件Makefile文件:
    ./configure–-enable-share –-prefix=./sqlite-3.6.23.1/result –-host=arm-linux
    选项 -enable-share指定使用Linux的共享库
    选项 -prefix指定了安装目录为./sqlite-3.6.23.1/result
    选项 -host指定了编译环境为目标机为arm的交叉编译环境
    (4)交叉编译,生成嵌入式终端下数据库的管理程序和库文件, 最终在result目录下得到数据库管理程序sqlite3(相当于Windows下Access程序),提供编程所需的API的动态库libsqlite3.so.0.8.6,编程所需的头文件sqlite3ext.h sqlite3.h。交叉编译的命令如下:
    Make
    Make install
    (5)将数据库管理程序sqlite3、提供编程所需的API的动态库libsqlite3.so.0.8.6及其1个软链接拷贝到开发板根文件系统相应位置,分别在嵌入式终端的/usr/bin和/usr/lib这两个目录下,命令如下:
    Cp result/bin/sqlite3  /arm-linux/usr/bin
    Cp –l result/lib/libsqlite3.so*  /arm-linux/usr/lib
    (6)为了能在开发机上编译,调用了sqlite3数据库的API的应用程序,需要将动态库libsqlite3.so.0.8.6及其2个软链接、2个头文件拷贝到交叉编译工具链所在目录的适当位置,至此sqlite3数据库的移植和开发环境的配置已完成。只要输入SQL语言便可以进行相关操作。
3.2 Linux下sqlite3的C语言开发
    sqlite3里最常用到的是sqlite3 *类型。从数据库打开时开始,sqlite3就要为这个类型准备好内存,直到数据库关闭,整个过程都需要用到这个类型。数据库打开时起,这个类型的变量就代表了所要操作的数据库。
    (1)打开数据库API接口函数
    int sqlite3_open(文件名, sqlite3 *);
    用这个函数开始数据库操作。需要传入两个参数,其中之一是数据库文件名,例如:/home/test.db文件名不需要一定存在,如果此文件不存在,sqlite3会自动建立;如果存在,就尝试把它当数据库文件打开。
    sqlite3 * 参数即前面提到的关键数据结构。函数返回值表示操作是否正确,如果是SQLITE_OK则表示操作正常。相关的返回值sqlite3定义了一些宏,具体这些宏的含义可以参考sqlite3.h文件。
    (2)关闭数据库API接口函数
    int sqlite3_close(sqlite3 *);
    如果前面用sqlite3_open开启了一个数据库,结尾时不要忘了用这个函数关闭数据库。
    (3)执行SQL语句API接口
    由于嵌入式sqlite3数据库支持SQL语言,因而调用C中相关执行函数就如同在终端下操作数据库一样方面快捷,下面是具体的API函数:
    这就是执行一条sql语句的函数。
    Int sqlite3_exec(sqlite3 * db, const char *sql,sqlite3_callback,Void * ,char ** errmsg);
    参数1是调用打开数据库函数sqlite3_open()打开的数据库对象。
    参数2 是一条待执行的SQL语句,其语法格式同标准SQL语言规范一样,如创建 table时插入的记录如下:
    create table student(id varchar(10) primary key, age smallint);
    此语句创建了名为student的表,表中定义了id(学号)和年纪两个变量,其中id是主键。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12345678,21);
    此语句向student表中插入一组数据(12345678,21),其中学号为12345678,学生年龄为21。
    对于数据库的其他操作,如数据库更新、修改、查找等用法同上。
    参数3 sqlite3_callback是自定义的回调函数,对执行结果的每一行都执行一次这个函数。
    参数4 void *是调用者所提供的指针,你可以传递任何一个指针参数到这里,这个参数最终会传到回调函数里,如果不需要传递指针给回调函数,可以填NULL。
    参数5 char ** errmsg是错误信息。sqlite3里面有很多固定的错误信息。执行sqlite3_exec之后,如果执行失败则可以查阅这个指针,即可知道执行过程中错误发生的位置。
3.3 串口同sqlite3通信测试与分析
    为了验证sqlite3数据库在嵌入式Linux[3-4]终端下的执行效率和稳定性,为此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实验:通过上位机程序向嵌入式Linux终端的串口定时发送字符串;嵌入式Linux终端接收到字符串便立即写入到下位机的数据库中。自后查看数据中的数据,看看有没有遗漏和误码。上位机的程序使用VC6.0开发,整个程序界面只设了一个按键,按下按键,上位机就向嵌入式Linux终端不停地发送字符串数据,按键响应程序设计如下:
void CSendDlg::OnButton_Click()
{
   state=1;
   while(1)
   {
    str.Format("第%3d条记录",state);//格式化字符串格式
    m_Port.WriteToPort(str,str.GetLength());//向串口发送字符串
        state++;
    Sleep(100);//延时100 ms
   }
    可见程序是个定时100 ms便发送一条字符串的循环,而且发送的每一条字符串事先通过str.Format格式化为固定长度,本例中是11 B。按下按键后发送的第一条字符串为:“第1条记录”,每发送一条字符串里面的数字加“1”,这样写到数据库中就可以很清楚地查看有没有遗漏和误码,而且可以通过修改Sleep函数的延时参数检测出嵌入式Linux终端下sqlite3数据库操作的速度。
    下位机嵌入式Linux终端的程序设计为:先创建一个数据库文件test.db,接着就是一个死循环,串口不停地查找有没有数据写入,当检测到数据时,便写入到test.db中,若写入有误,则立即跳出循环,终止程序。
char sql[100]="create table receive(name varchar(40))";
qlite3_open("/var/sd/test.db",&db);    //在SD卡中创建
test.db文件
sqlite3_exec(db,sql,0,0,&errmsg);    //在test.db文件中插入
表receiver
fd=open_port(fd,1)//打开串口1
set_opt(fd,9600,8,'N',1)//配置串口属性,开始通信
while(1)
{
        n=0;
        i=0;
        bzero(read_buf, sizeof(read_buf));
        if( (n=read(fd, read_buf, sizeof(read_buf))) <=0)
            Continue;//未读到数据则继续查找串口
    printf("recever %d wordsn",n);//输出读到的字符数
        sprintf(sql,"insert into receive values(%s)",read_buf);
    result =sqlite3_exec(db,sql,0,0,&errmsg);//插入数据
到数据库中
        if(result==SQLITE_OK)
      printf("第%3d条数据写入成功n",++i);
//若插入成功则提示
    else break;//若插入不成功,则跳出循环
}
    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测试结果
整个测试根据上位机串口发送的频率不同做了多组实验,每组实验写入1 000个数据,最终结果分析如下:上位机在定时80 ms左右或大于80 ms的情况下发送数据时,数据库写入的误码率为零;当定时时间小于80 ms时,随着定时时间变小误码率会越来越高。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数据库本身写入需用时几十毫秒,二是SD卡并非高速读写设备,当数据还未完全写入数据库时若有新数据发过来,则下次读写将会发生难以估计的错误。实验还得出了当把数据库文件写入到系统Flash上的总耗时约为50 ms,比写入SD卡中约少30 ms。不过就80 ms左右的一次读写速度而言,嵌入式数据库sqlite3执行效率和稳定性非常可观,现在一般的RFID读写器通过串口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也需几十毫秒的时间,因而使用sqlite3数据库在执行速率和稳定性上对于安检系统中RFID读写数据的处理可以很好地达到要求,而且sqlite3还支持数据加密,安全性同样非常出色。
    本文介绍了此RFID安检系统的硬件框架和软件设计,实现了RFID安检系统基于嵌入式Linux下的串口通信以及数据库的应用。最后通过实验证明并确定了其在速率、稳定性方面的可行性,对于当今大多数RFID安检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WALL K,WASTON M.GUN/Linux 编程指南(第2版)[M]. WHITIS M,王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华清远见嵌入式中心.嵌入式Linux 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 FELDHOFER M.A proposal for an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in a security layer for RFID smart tags.IEEE Proceedings  of MELECON,2004.
[4] 华清远见嵌入式中心.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相关资讯
华虹半导体2025年Q1业绩解析:逆势增长背后的挑战与破局之路

2025年第一季度,华虹半导体(港股代码:01347)实现销售收入5.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6%,环比微增0.3%,符合市场预期。这一增长得益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领域需求的复苏,以及公司产能利用率的持续满载(102.7%)。然而,盈利能力显著下滑,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仅为380万美元,同比锐减88.05%,环比虽扭亏为盈,但仍处于低位。毛利率为9.2%,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反映出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的加剧。

边缘计算新引擎:瑞芯微RV1126B四大核心技术深度解析

2025年5月8日,瑞芯微电子正式宣布新一代AI视觉芯片RV1126B通过量产测试并开启批量供货。作为瑞芯微在边缘计算领域的重要布局,RV1126B凭借3T算力、定制化AI-ISP架构及硬件级安全体系,重新定义了AI视觉芯片的性能边界,推动智能终端从“感知”向“认知”跃迁。

半导体IP巨头Arm:季度营收破12亿,AI生态布局能否撑起估值泡沫?

2025财年第四季度,Arm营收同比增长34%至12.4亿美元,首次突破单季10亿美元大关,超出分析师预期。调整后净利润达5.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主要得益于Armv9架构芯片在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的渗透率提升,以及计算子系统(CSS)的强劲需求。全年营收首次突破40亿美元,其中专利费收入21.68亿美元,授权收入18.39亿美元,均刷新历史纪录。

Arrow Lake的突破:混合架构与先进封装的协同进化

2024年10月,英特尔正式发布Arrow Lake架构的酷睿Ultra 200系列处理器,标志着其在桌面计算领域迈入模块化设计的新阶段。作为首款全面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桌面处理器,Arrow Lake不仅通过多工艺融合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优化,更以创新的混合核心布局和缓存架构重新定义了处理器的设计范式。本文将深入解析Arrow Lake的技术突破、性能表现及其对行业的影响。

暗光性能提升29%:深度解析思特威新一代AI眼镜视觉方案

2025年5月8日,思特威(股票代码:688213)正式发布专为AI眼镜设计的1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SC1200IOT。该产品基于SmartClarity®-3技术平台,集成SFCPixel®专利技术,以小型化封装、低功耗设计及卓越暗光性能,推动AI眼镜在轻量化与影像能力上的双重突破。公司发言人表示:"AI眼镜的快速迭代正倒逼传感器技术升级,需在尺寸、功耗与画质间实现平衡,这正是SC1200IOT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