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自建“家庭电厂” 向电网输电八千瓦倒贴上万元(图)

发布时间:2011-03-23 阅读量:970 来源: 发布人:

中心议题:
    * “悬崖”上的“家庭电厂”
    * 8台电视4台冰箱的环保生活
    * 太阳能发电设备“挺好但不合算”
    * 海归学者:万事俱备 只差补贴
    * 海归企业家:让太阳能照进内需


“我现在大概每一两个月就飞一次日本,我在日本的太阳能公司运作得还不错。”2月22日,记者在“SNEC第五届(2011)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暨(上海)展览会”上遇到了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海归学者赵春江。

他告诉记者:“日本规定每个中小学必须至少装有2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全日本三万六千多所中小学,你想这是多大的市场。”与对日本市场雄心勃勃的预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春江对自己上海家里那套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无奈。

四年多来,他家不仅用电自给自足,还有平均每天10度的“余粮”流向大电网。然而由于国家尚无回购“剩电”的定价,国内通用的单向电表又不认识太阳能“来电”,这些“逆向”而来的电不但没有给赵春江带来好处,还让他倒贴了这部分电的电费。四年多来,赵春江自建的“家庭电厂”累计向电网送电8500多千瓦时(度),倒贴电费上万元。

“悬崖”上的“家庭电厂”

中国最小的发电厂在哪里?告诉你,就在上海市莘庄地区的一幢13层居民楼的顶上。赵春江是这里唯一的工作人员,他是工程师也是抄表员,另外,他还是这个“家庭电厂”的实际出资人。

目前在家庭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并与电网并网的,全国仅此这一家。

“我这套家庭太阳能发电设备是2006年12月10日安装的,3天就完工了,2天后正式开始发电。至今已经安全、无故障、免维护地运行了1537天,累计发电12830多度。”4年多里,这套“解说词”赵春江已经对一百多家中外媒体说过,但他仍然不厌其烦地介绍、呼吁:“家庭太阳能电池发电技术已经成熟了,再不推广,我们被日本、德国落下得就太远了。”

记者一边听着介绍,一边扶着房檐跟着赵春江往前走,30多米高空的大风毫无遮拦地吹在身上。

这块13楼窗台外的立足地,很有些悬崖的意思,宽不足半米,后退一步就会跌下楼。身高一米八的摄影记者不得不单手摄影,另一只手拉住房檐。

站在窗台外,屋檐和肩膀齐高,记者看到了屋顶斜面上平铺的每块约1平方米大的22块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板略微倾斜,与水平线保持25度夹角。

“22块电池总面积约21平方米,总发电功率为3千瓦,对于一个5口之家,这样大小的发电设备足够了。”赵春江把每一次记者来访都当作是科普的机会,他指着墙上一个红色的盒子告诉记者,“这是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的逆变器,变成交流电电器才能使用;旁边银灰色的盒子是交流保护开关箱;这个即时电表,加上屋顶上那些光伏电池板,这四样就是家庭电厂的全套设备了。”

8台电视4台冰箱的环保生活

2011年1月,不少上海市民家庭用电量猛增,突然暴涨的电费账单让许多人大惑不解。赵春江家中今年1月份的电费单高达1800多元,他家里的阿姨告诉我们:“去年11月的电费是400多元,12月是500多元,上个月不知怎么增加这么多。”当然,这些电并非是赵家用掉的,而是赵家向大电网提供的。

“因为安了太阳能,所以用电比较爽气。”赵春江家里用电的确很“爽气”。在这幢400平方米,上下两层、附赠一层阁楼的复式房里,有8台电视、4台冰箱、一部中央空调和多个分体式空调以及电脑、饮水机等众多家用电器。

根据赵春江的观测,6月份黄梅天发电数量最少,其次是12月份、1月份,而4月份、8月份的发电量最高,每月发电一般超过350度,平均每天12度。

“你总说太阳能发电省钱,但为啥咱家电费还那么多?”家里老人曾这样问赵春江。赵春江总是耐心地解释:“电费增加,说明太阳能发电运转得好。电力部门为防偷电,装的电表全都只能正向运转。不管从大电网"下载"还是"上传",都一样跑表跳数字。”

太阳能发电设备“挺好但不合算”

2006年,赵春江花费12万元人民币购买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等设备。“现在购买、安装这样一套设备只要9万元就够了,一般的施工人员稍加培训,几个小时就能顺利安装完。”

这笔投资到底值不值?赵春江算了笔账:1千瓦功率的太阳能发电设备目前市场售价约5万元,如果按50年使用年限来计算,累计可发电约4.2万度,折合电价平均为每度1.2元,而目前上海市电价每度0.62元,刚好是普通电价的两倍。在日本,一个4口之家一年的用电量在4000千瓦时以内,“中国家庭的用电量比这个还要略低。所以如果有安装补贴和合适的"剩电"回购价格,对使用者是个巨大的鼓励。”

但很多邻居来参观后仍觉得:“东西挺好,就是不合算。”

可赵春江仍然坚持着:“我建这个也是为了科学实验,为日后推广做积累。要不然,很多人会问,赵老师,你总说太阳能好,你自己家怎么不装一个啊?我就是要给大家做个示范。”

至于那些冤缴的电费,他开朗地一笑说:“算是为科学作奉献吧。”

海归学者:万事俱备 只差补贴

4年多来,赵春江仍是孤独的先行者,他的“家庭电厂”正是我国太阳能光伏业所面临问题的集中体现:内需严重不足,政府扶持不够。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当记者带着疑问走进2011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览会现场时,却首先意外地发现,光伏行业算得上是我国海归企业家最集中的行业之一。从行业巨头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到长三角众多只有百余工人的小型电池板加工厂,相当一部分企业家是海归人士。

无锡尚德的投资者关系经理驰建敏感慨地告诉记者:“他们这些海归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回来,是中国光伏事业的拓荒人。”

展会期间,接受采访的众多海归企业家、学者为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支招。

赵春江指出,我国政策很支持太阳能光伏事业,但缺少实施细则。这使不少政策成为一席空话。

早在2006年1月1日,我国就开始实施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上海出台《全额回购绿色电力》的文件,但仍没有具体实施细则。

4年多来,赵春江没有获得过来自政府层面的一分钱补贴或资助。虽然有上百家媒体拜访过赵春江,却没有一个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和他联系过。

赵春江认为,回购价格应充分考虑成本回收周期,“如果是家庭用户,10年左右回收安装成本比较合理。你看这几天石油价格涨得多厉害,而且我国进口石油运输上也要大费周章,所以发展太阳能刻不容缓,补贴已经不能再拖了。”

海归企业家:让太阳能照进内需

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产量已经连续4年世界第一,赵春江却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中国企业是靠吃外国政府的补贴拿来的这个第一。”

因为缺少补贴和实质性扶持政策,国内市场需求被压抑,国内企业不得不依靠外国政府补贴而生存。“随时可以切断你的口粮。”太阳能电池生产商、旅日海归王进在展会现场告诉记者,“最好的办法是落实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拉动应用内需。”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告诉记者,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子板生产基地,但其中95%以上都用于出口。也就是说,在环保经济的世界竞争中,贴满“高科技”、“新能源”等炫目标签的中国光伏产业,实际上已经再一次沦为代加工大国。

赵春江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日本政府呼吁新开发的房屋,建设时就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日本大约70%的新房子一出生就带着太阳能。日本有个开发商"清水建设",2010年开发了13000套带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别墅,当年就全卖掉了。这会带动多少就业和消费?政府给居民安装太阳能补贴是不会亏的。”
相关资讯
国产感烟探测器MCU破局:BA45F25343/53/63如何实现精度与成本双赢?

在消防安全需求升级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背景下,Holtek(盛群半导体)推出BA45F25343/53/63系列MCU,以双通道感烟AFE(模拟前端)为核心,结合高度集成的电源管理与智能算法,实现感烟探测器在精度、成本、可靠性三大维度的突破性提升。该系列通过内置双通道LED驱动、5V/9V多电压输出及失效报警功能,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案外围电路复杂、误报率高(行业平均>2%)的痛点,更以国产替代能力打破海外厂商(如ADI、Microchip)在高端消防芯片市场的垄断,成为智能消防终端、工业安全监测等场景的行业标杆。随着智慧城市与安规政策驱动,BA45F系列有望在百亿级消防物联网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

能效与体积的双重革命:解码Microchip新一代电源模块的六大核心优势

在边缘计算与工业自动化高速发展的当下,电源管理技术正面临高密度集成与能耗优化的双重挑战。Microchip推出的MCPF1412高效全集成12A电源模块,以行业领先的5.8mm³超小封装、95%以上能效转换率及智能化数字接口,直击设备小型化与能源损耗的核心痛点。本文从技术解析、性能突围、国产替代路径及市场前景多维度切入,深度剖析该模块如何通过创新的LDA封装与PMBus®兼容设计,在工业控制、数据中心及新能源领域重构电源管理标准,为国产替代与全球竞争提供关键技术启示。

16nm工艺硬核突围 易灵思车载FPGA技术图谱深度解析

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的智能驾驶技术专区,易灵思(展位2BC104)首次公开展示其钛金系列FPGA完整技术生态,两款基于16nm FinFET工艺的旗舰产品Ti60/Ti180,配合全栈式开发平台,构建起覆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载传感三大核心场景的解决方案。

颠覆性技术突破!英特尔18A工艺斩获四大客户,台积电2nm制程迎来劲敌

全球半导体制造格局迎来关键变量。根据产业链最新消息,英特尔的Intel 18A制程节点已获得英伟达、博通、IBM等多家行业巨头的代工订单,首批验证芯片反馈积极。这意味着在台积电主导的先进制程领域,美国本土终于出现具备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舱驾一体”时代来临:深度解析天玑C-X1如何挑战高通霸主地位

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联发科技(MediaTek)以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与联接平台MT2739的发布,正式吹响了“AI定义座舱”的号角。作为全球首款基于3nm制程的车规级芯片,C-X1凭借双AI引擎架构、NVIDIA Blackwell GPU集成及400TOPS的端侧AI算力,不仅突破了传统车载芯片的算力天花板,更通过云端-端侧一致性开发生态,实现了低延迟语音交互、实时旅程规划等生成式AI功能的规模化落地。而MT2739作为5G-Advanced技术的标杆性产品,率先支持3GPP R18协议及卫星通信技术,解决了复杂场景下的网络稳定性难题。这两大平台的协同,标志着MediaTek在智能汽车领域完成了从芯片性能到生态整合的全链条布局,直面高通8155等竞品的市场优势,并加速国产替代进程。随着智能座舱渗透率预计在2025年突破60%,MediaTek正以技术革新重塑行业格局,推动中国汽车芯片从“跟随”迈向“引领”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