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CES猜想:推动未来消费电子变革的7个技术

发布时间:2012-01-10 阅读量:3639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中心议题:
    *  2012 CES猜想:推动未来消费电子变革的7个技术


2012年的CES如期而至,各大消费电子厂商都将在这个行业盛会上发布最新消费电子产品,俨然成为行业的风向标,而在此之后的一年中,其他厂商也会步步跟进,不断搅动本来就已经是沸水一般的消费电子市场。因此,预测每年CES中的新产品走向,已经成为每年年初各大科技媒体的游戏。

而今天,我爱方案网希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更底层的技术方面,大胆地猜想一下在未来2-3年内,谁能够成为被集成在新的消费电子产品中,作为“卖点”,为厂商赚取更多利润的关键技术?因为今天的消费电子市场,已经不再是一个“需求拉动”型的市场,新技术已经成为推动需求发展的最大的激励源。作为一个明智的开发者,你就不得不在你的产品路线图中去考虑这些技术的“提前量”。

我们在这里将重点推荐以下六种技术,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裸眼3D——显示技术的下一步
语音处理——人机交互界面的新概念
MEMS运动处理——多元化应用催生商机
NFC——无线互连的新宠
无线充电——割掉电子产品的最后一条“尾巴”
4G和云——信息消费的新时代

裸眼3D:显示技术的下一步

3D的话题自《阿凡达》之后,已经热了很多年,因此市场对此已经略显疲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概念为市场注入兴奋剂。裸眼3D就是显示技术上可以预见的“下一步”。



尽管与传统3D技术相比,裸眼3D显示技术有明显的缺点——人们在观看屏幕时,必须位于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观察到立体画面,若距离屏幕位置太远,或观察角度太大的时候,3D效果并不明显;离屏幕距离太近会引发头晕现象,因此暂时无法适用于小尺寸显示器上使用。
但是由于有液晶面板行业领军企业的大力投入,预计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实质性的市场进展。

目前裸眼3D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由于市场还未定型,因此不同的技术都有成长的机会:
。在此过程中,技术本身是一方面,不同技术背后的厂商阵营的推动力,也很关键。

光屏障式(Barrier)



优点:与既有的LCD液晶工艺兼容,因此在量产性和成本上较具优势。
缺点:画面亮度低,分辨率会随着显示器在同一时间播出影像的增加呈反比降低。
代表厂商:夏普

光屏障式3D技术也被称为视差屏障或视差障栅技术,其原理和偏振式3D较为类似,是由夏普欧洲实验室的工程师十余年的研究成功。光屏障式3D产品与既有的 LCD液晶工艺兼容,因此在量产性和成本上较具优势,但采用此种技术的产品影像分辨率和亮度会下降。光屏障式3D技术的实现方法是使用一个开关液晶屏、偏振膜和高分子液晶层,利用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为90°的垂直条纹。这些条纹宽几十微米,通过它们的光就形成了垂直的细条栅模式,称之为“视差障壁”。而该技术正是利用了安置在背光模块及LCD面板间的视差障壁,在立体显 示模式下,应该由左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右眼;同理,应该由右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左眼,通过 将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使观者看到3D影像。

 


柱状透镜技术(Lenticular Lens)


优点:3D技术显示效果更好,亮度不受到影响。
缺点:相关制造与现有LCD液晶工艺不兼容,需要投资新的设备和生产线。

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技术也被称为双凸透镜或微柱透镜3D技术,其最大的优势便是其亮度不会受到影响。柱状透镜3D技术的原理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柱状透镜,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这样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 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不过像素间的间隙也会被放大,因此不能简单地叠加子像素。让柱透镜与像素列不是平行的,而是成一定的角度。这样就 可以使每一组子像素重复投射视区,而不是只投射一组视差图像。之所以它的亮度不会受到影响,是因为柱状透镜不会阻挡背光,因此画面亮度能够得到很好地保障。不过由于它的3D显示基本原理仍与视差障壁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分辨率仍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指向光源技术(Directional Backlight)



优点:分辨率、透光率方面能保证,不会影响既有的设计架构,3D显示效果出色。
缺点:技术尚在开发,产品不成熟
代表厂商:3M

对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3D技术投入较大精力的主要是3M公司,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3D技术搭配两组LED,配合快速反应的LCD面板和驱动方法,让3D内容以排序(sequential)方式进入观看者的左右眼互 换影像产生视差,进而让人眼感受到3D三维效果。前不久,3M公司刚刚展示了其研发成功的3D 光学膜,该产品的面试实现了无需佩戴 3D 眼镜,就可以在手机,游戏机及其他手持设备中显示真正的三维立体影像,极大地增强了基于移动设备的交流和互动。

参考文章:
N 种裸眼3D显示技术全解析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87
裸眼3D解决方案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88
裸眼3D:起步于双眼显示,挑战高画质大范围观看(上)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91
裸眼3D:起步于双眼显示,挑战高画质大范围观看(下)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92
裸眼立体显示器系统结构研究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6006
基于裸眼立体显示的视频变换技术研究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6005
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的研究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6004
裸眼可周视立体显示设备上的三维图像生成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6003

 


语音处理:人机交互界面的新概念

iPhone推出的Siri技术,将开发者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在了语音处理技术上。尽管以往在消费电子设备中,语音识别技术运用已经非常成熟,智能手机普遍采用的Android系统也支持Voice Actions语音控制功能,不过Siri对用户语义的模糊处理能力明显让它与众不同。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以Siri为代表的语音处理,将是继触控显示技术之后,影响消费电子人机界面的又一个关键技术。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语音处理技术会带旺信号处理链上的多种细分环节,比如采集语音的麦克风、语音的降噪处理、等等。在我爱方案网举办的首届智能手机工作坊中,相关技术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http://www.52solution.com/zhuanti/index/id/30)。

参考文章:
由Siri引发的语音技术市场探讨:三大种类及诸多挑战面面观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80
很强大的语音识别引擎 —— TSR2.1 简介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83
Siri开启人类第六次科技革命 —— 人工智能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215
基于TI的OMAP™平台为个人手持设备开发语音应用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7558
可编程交换机在ASR系统中的应用解决方案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5624
SD178A型集成式TTS处理器及其串行接口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5332
科大迅飞和其语音技术及车载导航解决方案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1699
移动互联中的云端语音控制和语言处理技术详析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015
基于3G车载语音控制娱乐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021
智能手机的音频降噪IC方案
http://www.cntronics.com/public/seminar/content/type/article/rid/211/sid/52
智能手机的声音系统设计解决方案
http://www.cntronics.com/public/seminar/content/type/article/rid/213/sid/52

 


MEMS运动处理:多元化应用催生商机

过去的几年中,MEMS传感器在消费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用户体验。电子产品可以通过MEMS传感器感知使用者的动作,然后做出“智能”地判断和响应——基于这种运动处理(Motion Processing)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甚至有望成为未来消费电子产品的“标配”。



根据Yole Development的预测,消费电子领域运动传感器市场的规模在2015年将超过25亿美元。从下面图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智能电视、个人健身等市场都将成为这一市场成长多元化的驱动力。



最初的MEMS运动处理技术中,只包含加速度传感器,而陀螺仪的引入,使得运动感知更准确。目前MEMS厂商正在尝试在确保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将更多的传感器加入其中,比如磁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形成9轴,甚至10轴的运动处理单元,以适应更多的应用需求。如采用精密的运动控制,就可以通过便携产品实现室内导航的功能,这在大型购物中心中,会形成很多有商业价值的应用。

参考文章:
MEMS前景看好:MEMS封装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探讨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76
基于多MEMS传感器的姿态测量系统设计方案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79
MEMS在医疗运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78
利用MEMS惯性传感器如何改善控制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77
MEMS前景看好:MEMS封装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探讨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76
MEMS压力传感器在个人导航仪中的应用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75
基于DSP的MEMS陀螺仪信号处理平台的设计方案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73
MEMS 经典教材 MEMS.Mechanical.Sensors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5999
新型MEMS三轴加速度计LIS3LV02DL原理与应用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5998
MEMS传感器在移动电话和平板电脑的市场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6001
运动处理技术驱动消费电子创新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6002


 


NFC:无线互连的新宠(链接到相应的页面)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 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尽管不是一个新技术,但是NFC(近场通信)技术在2011年才开始被智能手机造商特别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2010年12月7日,Google发布的全球首款Android2.3系统手机Nexus S中,重点加入了NFC近场通信功能,而在随后的Android2.3.3版本当中,NFC技术更是得到了全面加强,如在SDK当中加入了完整的NFC读写/传输API和NFC标准的支持,并且完全开源,任何厂商和组织都可以根据API接口进行NFC应用。同时,在2011年移动通信运营商业开始表达对NFC技术的支持。

短距无线互连一直是一个喧嚣的市场,过去进入人们视野的,包括:蓝牙(Bluetooth)、无线局域网802.11(Wi-Fi)、红外数据传输(IrDA)、ZigBee、超宽频(Ultra WideBand)、、WiMedia、DECT、无线1394等等。但由于各个技术性能的差别,还没有形成一个技术通吃的局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NFC向其他短距无线通信技术市场渗透,或者是开辟自己的新天地,极有可能。同时在电子支付等设计安全认证的领域,NFC技术更是具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参考文章
未来的“杀手锏”——NFC技术前世今生详解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565
NFC与其他近距离通信技术的比较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551
NFC移动支付:未来的“杀手锏”几大瓶颈分析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553
应用于移动支付的NFC手机设计【软件、硬件】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081
3种常用的13.56MHz解决方案【NFC标准】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083
汽车电子业的选择:NFC VS 蓝牙 互补与战争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8875
NFC应用究竟向何处发展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616
基于Nexperia系统解决方案的NFC功能手机设计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621
在手机设计方案中采用NFC架构和技术的实现方法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4693
NFC技术前景广泛 不只用作移动钱包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93

 


无线充电:割掉电子产品的最后一条“尾巴”


去掉线缆的牵绊,一直是消费电子产品的梦想。之前无线互连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无线数据传输的问题,因此,电源线成为了电子产品的最后一条“尾巴”。



全球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 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已经推出首个无线充电标准Qi,该标准目前已引入中国,标准的统一将是市场发展的助推器。该联盟表示,Qi无线充电标准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技术,相比于其他技术,效率和安全性都更高。Qi无线充电标准包括接口、性能以及法规三方面,这将对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是相当大的挑战,所以通过Qi标准的手机将可通过任何通过Qi认证的充电基站、底座或是其它可充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

不过目前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商用,还需要迈过三道坎::
1,充电安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如何保证电磁波只辐射到手机接收部分,不会影响到人体健康,或干扰其他设备;二是让电磁辐射在错误使用情况下不至于损坏电池和充电器,比如识别无线充电器上的异物,防止锂电池过热导致的变形或爆炸的危险等。
2,充电的能量转化率不高,目前最高只能达到70%左右。
3,充电范围小:无线充电器还无法达到无线网络那么大范围的覆盖率,虽然充电板和接收器是两个部分,但是彼此还是不能分开太远,不然充电效率会大幅下降甚至无法充电。无线充电技术眼下仅可在2米范围内为小电器充电。研究人员希望,把有效充电距离增大至30米。

目前国内在无线充电领域的研发也日益活跃,在2011年我爱方案网主办的消费电子创新方案展示暨开发者论坛活动中,就有开发者展示了其效率达77%的车载无线充电解决方案(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019

参考文章
现代无线充电技术大揭秘(组图)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95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原理与实作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087
电场耦合式无线供电系统:实现轻松无线充电!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963
微距离无线充电器的设计方案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909
无线充电联盟标准和 TI 兼容解决方案介绍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3538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原理与实物制作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3141
无线充电与感应充电的比较分析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576
iPhone 6猜想:无线充电成为标配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337
ORNL关于无线充电的材料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672

 


4G和云:信息消费的新时代


“云”一直是这些年技术领域的热门词汇。简单的理解,云所代表的是未来信息处理和消费模式的变革——通过网络,将大型的计算任务分散处理,化整为零,大大提升信息共享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果说云代表着应用,那么网络将是连接这些应用的通道,两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参考文章
云计算到底如何应用——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的设计方案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68
基于云计算的建筑工程监控系统设计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5996
云计算白皮书(伯克利)-精华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5995
云计算在IC设计中的应用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5994
中国云计算应用现状白皮书及优秀案例集锦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5993
智能电网中的云计算应用及安全分析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71
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的设计方案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68
解析一种云计算解决方案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81
基于云计算的AGPS应用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82

4G显然是网络平台中最受关注的焦点。市场调研公司NPD Group对美国的准4G网智能手机份额进行了一个调查,根据NPD的调查,2011年第二季度美国境内每卖出的5台智能手机中就有一台支持准4G高速网络传输,比例已经从去年同期的3%上升到今年的22%。这在美国市场中,HTC在准4G手机市场上占62%的份额,三星的比例是22%,摩托罗拉占据了11%的份额,LG则以4%的份额居第四位。未来支持4G和云技术的应用,势必成为移动产品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章
聚焦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再往哪里演进?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94
基于4G的嵌入式数据通信系统分析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72
4G无线通信中的MIMO-OFDM技术探讨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70
新一代4G移动通信技术探究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5997
基于4G技术的移动宽带产品设计要点解析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85
基于4G的高速总线互连架构系统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86
4G无线球形检测器在FPGA的应用研究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89
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解析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10690


相关资讯
“中国芯”逆袭时刻:新唐携7大新品打造全场景AIoT解决方案矩阵

在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唐科技以颠覆性创新奏响行业强音。4月25日,这场历时10天、横跨七城的科技盛宴在深圳迎来高潮,以"创新驱动AI、新能源与车用科技"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行业领袖,首次公开七大核心产品矩阵,展现从芯片设计到智能生态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为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半导体先进制程技术博弈:台积电、英特尔与三星的差异化路径

在2025年北美技术研讨会上,台积电正式宣布其A14(1.4nm)工艺将于2028年量产,并明确表示无需依赖ASML最新一代High NA EUV光刻机。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巨头在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博弈。

嵌入式主板EMB-3128:轻量级边缘计算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随着AIoT技术的快速落地,智能设备对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硬件的需求持续攀升。华北工控推出的EMB-3128嵌入式主板,搭载Intel® Alder Lake-N系列及Core™ i3-N305处理器,以高能效比设计、工业级可靠性及丰富的接口配置,成为轻量级边缘AI计算的理想选择。该主板支持DDR5内存、多模态扩展接口及宽温运行环境,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零售等场景,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从ASMI财报看行业趋势:AI芯片需求爆发如何重塑半导体设备市场?

作为全球半导体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荷兰ASM国际(ASMI)近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现强劲增长动能。财报显示,公司当季新增订单额达8.34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4%,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8.08亿欧元。这一表现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设备需求激增与中国市场的战略性突破,同时反映出半导体产业技术迭代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双重影响。

车规级SerDes国产替代提速:解析纳芯微NLS9116/NLS9246技术优势与市场潜力

随着汽车智能化加速,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显示屏等传感器数量激增,数据传输带宽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国际厂商基于私有协议(如TI的FPD-Link、ADI的GMSL)垄断车载SerDes市场,导致车企供应链弹性不足、成本高企。2025年4月,纳芯微电子发布基于HSMT公有协议的全链路国产化SerDes芯片组(NLS9116加串器与NLS9246解串器),通过协议解耦、性能优化与供应链自主可控,为ADAS、智能座舱等场景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标志着国产车规级芯片从“跟跑”迈向“并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