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思卡尔推出新型Xtrinsic触摸传感平台

发布时间:2012-01-11 阅读量:1097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新闻事件:
    *  飞思卡尔推出新型Xtrinsic触摸传感平台
事件影响:
    *  在单个芯片中提供了电容式和电阻式触摸的智能组合
    *  以更简单、更快捷的方式丰富医疗、消费电子和汽车应用


飞思卡尔半导体日前推出新型Xtrinsic触摸传感平台,这是业界首个将电阻屏技术的手势识别功能和电容触摸传感结合在一个单一集成电路中的设备。该触摸传感解决方案是控制面板、人机界面(HMI)、键盘更换、汽车、销售网点终端、签名采集设备和信息亭等应用的理想之选。

除了提供电容式触摸功能,该Xtrinsic触摸传感平台还增加了对电阻屏的手势识别功能,适用于电容屏不适用的市场和应用条件。电阻式触摸屏的实施比电容屏的花费少,当由于医疗、天气或安全原因需要使用手套时,电阻式触摸屏便成为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

该Xtrinsic触摸传感平台还扩展了飞思卡尔Ready Play解决方案产品组合下的产品。飞思卡尔Ready Play解决方案集成了经过认证的应用功能,允许客户增加功能,同时降低开发成本,简化设计周期,并支持应用和系统的可扩展性。通过在一个单一的交钥匙设备中实施电容式和电阻式技术,客户能够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减少板卡空间,加快产品上市程度,同时为其产品增加额外的功能。

飞思卡尔工业和多市场MCU 事业部副总裁Geoff Lees 表示,“飞思卡尔Xtrinsic电容和电阻触摸传感平台是第一个集成了手势识别功能的设备,而无需复杂的硬件或屏幕修改。它为客户提供了快速、价格低廉的解决方案,为过去没有融合触摸传感技术的市场开发先进的用户界面,会对移动医疗应用、汽车、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设备产生强烈的冲击。”

Xtrinsic触摸传感平台最多可支持将四个电容电极添加到客户的系统,全部都封装在5x5 mm、32引脚的QFN里。该平台包括标准的X-Y电阻触摸屏检测功能,电阻屏上提供可选的校准和压力检测。手势检测功能包括幻灯片、双触摸触点及扩展特性、以及双触摸旋转,提供4个独立于使用I2C和UART通信协议以及用户可配置的屏幕分辨率的触摸屏的电容电极。

传感解决方案领域公认的领导者
飞思卡尔Xtrinsic传感解决方案扩展了其30多年的传感器创新经验,其设计结合了高性能传感功能、处理功能和可定制的软件,帮助交付智能、差异化的传感应用。有了Xtrinsic传感解决方案,飞思卡尔的愿景是提供多元化和差异化的产品组合,以满足汽车、消费电子和工业市场的不断扩大的需求。Xtrinsic解决方案提供独特的功能和智能混合,旨在帮助客户实现差异化,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成功。

定价和上市
Xtrinsic的电容和电阻触摸传感平台(CRTouch)将包含在Tower System LCD开发工具中,支持整个飞思卡尔产品组合的先进功能。这一经济高效的开发工具预计将于2012年第一季度提供批量订购,定价为 85美元。Linux和Android驱动将在线提供,还有免费的演示图形用户界面 (GUI)和飞思卡尔PEG图形库示例,网址为 http://www.freescale.com/PEG。

相关资讯
苹果惊曝商业窃密案:63份核心文件被前员工携入OPPO

苹果公司正式起诉前Apple Watch传感器系统华裔架构师Chen Shi,指控其在离职前窃取63份健康传感技术核心文件,携密加入中国手机巨头OPPO

石墨烯龙头富烯科技的独立性难题:技术领先与产业链依赖的双重困境

富烯科技作为中国石墨烯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建立起完整的石墨烯产业化技术体系。公司拥有从石墨烯制备、改性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自主知识产权,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65%。在石墨烯导热膜、导电浆料等细分市场,富烯科技的产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进入华为、小米、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的供应链体系。

比亚迪2026款海豹07 DM-i:混动技术再进化,重塑中级轿车市场格局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比亚迪汽车2026款海豹07 DM-i的推出,填补了比亚迪在中级混动轿车市场的产品空白。2026款海豹07 DM-i搭载比亚迪第四代DM-i超级混动系统,综合续航里程突破1300公里,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3.8L,在动力性能与燃油经济性之间实现了完美平衡。

电机控制之硬件过流分析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机控制中硬件过流分析的原理、检测方法、保护策略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为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黄仁勋退路被断!英伟达H20折戟,国产芯片成市场新宠

​ 近日,英伟达专供中国市场的特供版AI芯片H20传出停产消息,引发行业震动。作为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下的“妥协产物”,H20性能大幅缩水却定价高昂,最终未能赢得中国市场青睐。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全球芯片博弈的复杂态势,更标志着国产替代进程已实质性堵住了国际巨头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