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 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了电动汽车的销售
* 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令人担忧
新能源车市场数据:
* 在2015年之前生产、销售50万辆
* 在2020年之前提高到200万辆
导言:中国政府计划在2015年之前生产、销售50万辆,在2020年之前提高到200万辆,该目标意味着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将其中的1成左右换成新能源车,可谓雄心勃勃,不过肯定会成为多家厂商投入多种电动汽车的市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硝烟渐起……
北京车展会场中展示了电动汽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或者PHEV)等许多新能源车。特别是中国厂商对此次车展相当重视,从大型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包括概念车和分解样车在内,公开了丰富多彩的车型(表1)。
配备可延长行驶距离的增程发动机的电动汽车亮相车展,受到了很大关注。除了用于行驶的马达之外,还配备有发电专用的小型发动机等,可在电动汽车蓄电池剩余电量较少等情况下启动,提供所需电力。概念非常接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北京汽车的电动汽车“E150REEV”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在仅使用蓄电池的情况下,充满电的行驶距离仅为60公里左右,但如果使用增程发动机,便可延长至400公里。奇瑞汽车也展示了以此前已上市的电动汽车“M1”为原型,配备有增程发动机的“M1 PEEV”。
此次带增程发动机的电动汽车亮相车展的原因在于,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了电动汽车的销售。在中国,就连电动汽车普及示范城市,也仅在部分地区建设了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虽然目前中央及地方政府针对个人购买电动汽车提供补贴,但无论价格多么便宜,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们自然会对购买电动汽车比较犹豫。如果带有增程发动机,即使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用户也无须担心“电池用光”。
在北京车展即将开幕之前,中国政府公布了新能源车产业政策。计划在2015年之前生产、销售50万辆,在2020年之前提高到200万辆。中国2011年的汽车销量大约为1900万辆,而且这个巨大的市场还在继续扩大,该目标意味着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将其中的1成左右换成新能源车,可谓雄心勃勃。
不过,这里提到的新能源车的定义目前尚不明确。还不清楚具体是否包括混合动力车(HEV)。而且混合动力车的技术难度比较高,因此中国汽车厂商不得不全力发展电动汽车。为了延长与汽油车相比处于绝对劣势的续航距离,便需要在电动汽车上配备增程发动机。
另一方面,据丰田技术统管部介绍,丰田“已明确电动汽车仅用于近距离移动用途”。将在2012年内向日美欧市场投放以参展2011年东京车展的“FT-EV III”为原型制成的电动汽车。充满电的行驶距离为105公里,但如果在冬季使用暖气,仅能行驶50公里左右。总之只是针对理解电动汽车易用性的用户推出的限量车型,这种定位与无论如何要延长续航距离的中国厂商想法不同。
这是因为,丰田将2012年1月在日本上市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定位为新一代环保车的支柱。丰田混合动力车的累计销量突破了400万辆,在北京车展上也展出了混合动力车的概念车型“云动双擎”。将以在混合动力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为基础,与中国厂商的新能源车进行对抗。
不过,目前令人担心的问题已经凸显。那就是充电规格不统一。
通用汽车(GM)、大众(VW)等8家美国和德国知名企业已明确方针,作为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充电方式,要推进“Combined Charging System”规格。日本汽车厂商与电力公司等共同开发了“CHAdeMO”充电规格,并一直呼吁其他国家的汽车厂商也予以采用,但未见成效。
Combined Charging System可用一个充电插头进行普通充电和快速充电。而CHAdeMO只能用于快速充电。但CHAdeMO是已经投入实用的技术,而Combined Charging System尚在进行开发。除了这“2大规格”之外,据称中国目前也在摸索自主规格,充电规格领域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
关于电动汽车,欧美厂商和中国厂商开始进行合作。通用汽车目前正在与上海汽车共同开发电动汽车,此外,德国戴姆勒宣布将由与中国知名企业比亚迪(BYD)成立的合资公司开发电动汽车。为了与日本厂商对抗,也有可能在充电规格方面统一步调。
中国能否按照中国政府描绘的蓝图成长为“电动汽车大国”,尚不得而知。不过肯定会成为多家厂商投入多种电动汽车的市场,中国所采用的充电规格成为焦点,这一点已逐渐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