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姆推出第2代低功耗小型化逆变器用SiC MOSFET

发布时间:2012-06-14 阅读量:1107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产品特性:
    *  首次实现SiC-SBD与SiC-MOSFET的一体化封装
    * 
无开启电压,具备卓越的电流电压特性
    *  正向电压降低70%以上,减少了损耗和部件个数
    *  无尾电流,可进行低损耗开关
适用范围:
    *  工业设备和太阳能发电功率调节器等的逆变器、转换器等


日本知名半导体制造商罗姆(总部位于日本京都)面向工业设备和太阳能发电功率调节器等的逆变器、转换器,开发出耐压高达1200V的第2代SiC(Silicon carbide:碳化硅)MOSFET“SCH2080KE”。此产品损耗低,可靠性高,在各种应用中非常有助于设备实现更低功耗和小型化。本产品于世界首次成功实现SiC-SBD与SiC-MOSFET的一体化封装。内部二极管的正向电压(VF)降低70%以上,实现更低损耗的同时还可减少部件个数。生产基地在ROHM Apollo Co., Ltd.(日本福冈县),从6月份开始出售样品,从7月份开始陆续量产。

                                                        

现在,在1200V级别的逆变器和转变器中一般使用Si-IGBT,但尾电流和外置FRD的恢复导致的功率转换损耗较大,因此,更低损耗、可高频动作的SiC-MOSFET的开发备受期待。但是,传统的SiC-MOSFET,体二极管通电导致的特性劣化(导通电阻和正向电压的上升/耐性劣化)和栅氧化膜故障等可靠性方面的课题较多,之前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导入。

此次,罗姆通过改善晶体缺陷相关工艺和元件构造,成功地攻克了包括体二极管在内的可靠性方面的所有课题。而且,与传统产品相比,单位面积的导通电阻降低了约30%,实现了芯片尺寸的小型化。另外,通过独创的安装技术,还成功将传统上需要外置的SiC-SBD一体化封装,使SiC-MOSFET的体二极管长久以来的课题—降低正向电压成为可能。由此,与一般的逆变器中所使用的Si-IGBT相比,工作时的损耗降低了70%以上,实现了更低损耗的同时,还实现了50kHz以上的更高频率,而且有助于外围部件的小型化。


 

另外,此次还同时开发了与SiC-SBD非同一封装的型号SiC-MOSFET“SCT2080KE”,提供满足不同电路构成和客户需求的产品。两种产品将在6月19日(周二)~21日(周四)于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的聚集电力电子、智能运动、电力特性等最新技术的专业类展会“PCIM Asia 2012”的罗姆展台展出。欢迎莅临现场参观。

<特点>

1)SiC-MOSFET与SiC-SBD一体化封装
成功实现“SCH2080KE”与传统上需要外置的SiC-SBD的一体化封装,降低了正向电压。可减少部件个数,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节省空间。产品阵容中还包括传统结构的“SCT2080KE”,可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

2)无开启电压,具备卓越的电流电压特性
通过优化工艺和元件构造,与第1代产品相比,单位面积的导通电阻降低约30%。不存在一般使用的Si-IGBT长久以来所存在的开启电压,因此即使在低负载运转时损耗也很低。

3)正向电压降低70%以上,减少了损耗和部件个数
SiC-MOSFET的体二极管,在SiC物质特性的原理上决定了其开启电压较大,高达2.5V以上,常常成为逆变器工作时的损耗。“SCH2080KE”集SiC-SBD与SiC-MOSFET于同一封装内,大大降低了正向电压。不仅损耗更低,还可减少部件个数。

4)无尾电流,可进行低损耗开关

由于不会产生Si-IGBT中常见的尾电流,因此关断时的开关损耗可减少90%,有助于设备更加节能。另外,达到了Si-IGBT无法达到的50kHz以上的开关频率,因此,可实现外围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
相关资讯
BLDC电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BLDC电机技术演进正朝着更高性能、更智能化、更集成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快速发展

BLDC直流无刷电机在智能家居场景中的应用解析

BLDC电机凭借其皆能、静音和智能化控制方面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家电产品中

BLDC无刷电机的技术优势与应用:驱动未来智能工业的核心动力

本文将系统性地剖析BLDC无刷电机的技术原理、核心优势,并深入探讨其在关键行业中的应用场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盘点在高精度运动控制场景实现应用的国产MCU

高精度运动控制领域对MCU的要求极为严苛:需要高性能内核、高精度定时器/PWM、高速高分辨率ADC、丰富的通信接口以及强大的实时处理能力

国产MCU在其他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场景盘点

国产高性能MCU在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已远不止关节控制,其凭借高集成度、低功耗、强实时性及不断攀升的算力,正全面渗透至机器人系统关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