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能源面临并网困境 行业壁垒森严

发布时间:2012-06-18 阅读量:1014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言:尽管分布式能源的布局早已被提上主管部门的议程,并在全国上马了众多试点项目,但相关行业森严的壁垒——参与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想争夺发展主导权,利益相关方都未能在电力标价等问题上达成一致成为制约其具体实施的瓶颈。
                              


尽管分布式能源的布局早已被提上主管部门的议程,并在全国上马了众多试点项目,但相关行业森严的壁垒——参与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想争夺发展主导权,利益相关方都未能在电力标价等问题上达成一致成为制约其具体实施的瓶颈。

面临并网困境

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王振铭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分布式能源达500万千瓦,但其中大部分面临并网困难的问题。而并网则是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上述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尽管不并入主电网的分布式能源也可以依靠独立电源供应自己社区或楼宇的用电,但独立分散的电源达不到降低能耗的要求,反而与分布式能源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如果没有智能电网作用下主电网与区域电网的结合,分散的电源起不到作用。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记者表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分布式能源都会接入主电网,这些国家的电网并没有具备国内所称“智能电网”的诸多功能,但也能将众多独立电源纳入电网应用。也只有这样,独立分散的电源在出现问题时,社区或楼宇才可获得主电网的电力支援;同时,如果电源发电量大,也可接入主电网用作他途。

由此可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智能电网的发展程度。

韩晓平认为,并网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电网公司的考核机制存在问题。“中国的电力行业从来就是以发电量和供电量来衡量和考核工作成绩的。”

但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专家向记者表示,智能电网把分布式能源问题考虑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可以通过配电网智能化建设与升级,实现分布式电源有效并网和充分利用。

行业壁垒森严

除与智能电网的协调发展以及相关的并网问题之外,分布式能源还必须突破森严的行业壁垒——参与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想争夺发展主导权。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电网公司负责全国电力的输配工作,当然希望在配电环节成长起来的分布式能源能够在它的主导下发展。如果让出分布式能源发展的主导权,则无异于在输配电链条上打开一个口子,将配电环节拱手让人。据悉,国家电网公司目前已制定了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初稿,目前该规定已上报国家能源局。

分布式能源发展至今,利益相关方都未能在电力标价等问题上达成一致。

但如果由市场化的分布式能源公司来主导发展,则同样牵扯到天然气、电力、电网等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协调问题,森严的壁垒很难突破。

北京恩耐特分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江华告诉记者,公司正在与一些大型国企进行分布式能源的合作建设,并上马了诸多大型项目,却遭遇天然气价格瓶颈的问题。高昂的天然气价格令这些项目难以盈利。因此,他一直在与中石油等相关企业进行协商。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相关法规也增大了突破行业壁垒的难度。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下称《电力法》规定:“供电营业区的划分,应当考虑电网的结构和供电合理性等因素。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同时,“供电营业机构持《供电营业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方可营业。”因此,如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分布式电源将多余电量直接提供给其他用电主体是违反《电力法》的。

上述人士指出,正由于现存法规的相关规定,其他行业企业的分布式能源所发电量也只能卖给电网公司,否则将会违法。但由于上述天然气价格高企等因素,分布式能源无法达到能与火电上网电价相竞争的程度,因此也很难被电网公司接受。

由此,上述众多专家均表示,由于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分布式能源的接入标准尚未获国家能源局批准,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目前也没有具体细则与产业规划,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对相关行业的利好也仅限于“政策鼓励”,未必能形成实质性利好。
相关资讯
BLDC电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BLDC电机技术演进正朝着更高性能、更智能化、更集成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快速发展

BLDC直流无刷电机在智能家居场景中的应用解析

BLDC电机凭借其皆能、静音和智能化控制方面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家电产品中

BLDC无刷电机的技术优势与应用:驱动未来智能工业的核心动力

本文将系统性地剖析BLDC无刷电机的技术原理、核心优势,并深入探讨其在关键行业中的应用场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盘点在高精度运动控制场景实现应用的国产MCU

高精度运动控制领域对MCU的要求极为严苛:需要高性能内核、高精度定时器/PWM、高速高分辨率ADC、丰富的通信接口以及强大的实时处理能力

国产MCU在其他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场景盘点

国产高性能MCU在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已远不止关节控制,其凭借高集成度、低功耗、强实时性及不断攀升的算力,正全面渗透至机器人系统关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