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18 阅读量:1049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机遇与挑战:
* 华硕、宏碁想藉平板商机翻身
* 带旺微软股价5个月内上涨了25%
* 授权费若不降反涨,厂商吃不消
市场数据:
* 2011年笔记型计算机(NB)全年出货量相较前一年仅增长仅4%
* 2012年全球平板计算机的销量将会增加63%
沉寂了将近两年后,台湾计算机(PC)产业的春天将要来了吗?
自2010年苹果(Apple)推出平板计算机iPad以来,PC产业界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不仅上网本(Netbook)市场遭受侵蚀而大幅萎缩,而且2011年笔记型计算机(NB)全年出货量相较前一年仅增长仅4%,创下有史以来新低。
主攻平板商机 华硕、宏碁想藉此翻身
微软前景受到挑战,是因为旧的操作系统Windows 7虽然号称一年卖出2.4亿套授权,但搭载在平板计算机上的产品却不到5%。根据市场研究公司顾能(Gartner)预测,2012年全球平板计算机的销量将会增加63%,而个人计算机只会增长4.5%,落差高达14倍。
国际数据信息(IDC)资深研究经理江芳韵指出,微软虽在PC市场,“两、三年内地位稳固,”但,这已经是年成长不到10%的成熟产业。若这次微软无法通过Win8,从PC切入平板市场,杨应超认为,微软将失去成长动能,“以后就不用再说了。”
台北国际计算机展上,华硕、宏碁、联想等一线品牌大厂都抢先展出新品,即便真正出货也要等到10月过后。但所有错过平板商机的台商,都希望藉此翻身。
“Win7或Vista都只是前一代的加强版,但Win8(的程序语言)全部重新写过,是完全不同的产品”,宏碁计算机产品全球运筹中心总经理甘博隆说。最大的改变,在于全新的界面设计与触控功能。
打开装载Win8的计算机,传统的视窗页面与文字指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有如砖块般的小方块图示,让整个页面看起来就象是台超大型的智能型手机。
这款名为“Metro”的新界面,是微软自1992年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改款。微软首席执行长鲍尔默(Steve Ballmer)在2012年拉斯维加斯消费性电子展上强调了三次:“Metro就是我们进军平板的秘密武器!”
带旺微软股价 5个月内上涨了25%
高盛(Goldman Sachs)的研究报告对Win8表示了肯定。高盛分析师贝里尼(Heather Bellini)指出,“新的Metro界面在平板计算机上有非常顺畅的表现,无论开关机或存取速度都令人满意。”他并直指,微软的股价从Win8测试版以来,5个月内上涨了25%。
高盛并预测,在正式版发表后,可以替微软带来11%的年营收成长。
外资对微软表现持正面态度,但台湾PC厂却是忧喜参半。
喜的是,Win8加入了在线下载应用软件的概念,甘博隆表示,未来品牌厂即使自己没有开发软件,但也可以用推荐的方式抽成,跟着微软一起赚软件钱。
麦格里证券硬件产业分析师判断,这对台厂有利。因为华硕率先提出的“变形”概念与微软优势不谋而合,因为当前九成的人都还是用微软的文书系统Office,“如果可以在手机、平板、PC上接续工作,会非常符合市场需求”。他认为,在开放系统端,微软非常有可能超越Google,成为平板市场的新霸主。
授权费是关键 若不降反涨,厂商吃不消
忧的是,Win8的概念完全颠覆过往的视窗系统,PC厂商不管代工或品牌都得付出更高的研发成本。
甘博隆表示,过去微软的产品大家做得很熟,只要套上去组装一下就可以,但“这次是整个重来!”为了让Win8的触控功能与新界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宏碁花了两倍的人力与15个月的时间,不断去研究、思考消费者的使用情境,甚至重新设计整个机构件。
研发之外,更让台湾厂商吃不消的,可能是微软高昂的授权费用。
根据业界传出的消息,原本大家期望的授权费报价在45美元以下,还算是有竞争力,但现在却传出,微软要把Office系统捆绑在一起销售,价格一下子飙到80美元,比成本仅约7美元的Android平板,高出约10倍,“这样搞谁受得了?”一位业内人士抱怨。
换句话说,微软虽然推出了令人期待的新产品,但付出的研发成本,以及不降价可能还涨价的授权费用,加上高昂的营销预算,这些成本若不是转嫁给消费者,就是继续侵害PC厂毛利。
“‘低价’才是Wintel与苹果一搏的重点”,杨应超说。对台湾PC厂来说,该继续靠牺牲获利来换取出货量复苏,还是要把成本反映在售价上,恐怕将是第四季出货时,最困难的决定。
BLDC电机技术演进正朝着更高性能、更智能化、更集成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快速发展
BLDC电机凭借其皆能、静音和智能化控制方面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家电产品中
本文将系统性地剖析BLDC无刷电机的技术原理、核心优势,并深入探讨其在关键行业中的应用场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高精度运动控制领域对MCU的要求极为严苛:需要高性能内核、高精度定时器/PWM、高速高分辨率ADC、丰富的通信接口以及强大的实时处理能力
国产高性能MCU在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已远不止关节控制,其凭借高集成度、低功耗、强实时性及不断攀升的算力,正全面渗透至机器人系统关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