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遇严冬,12年光伏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发布时间:2012-07-18 阅读量:1290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言:本来是朝阳产业的太阳能光伏企业,从去年开始普遍遭遇严冬。不仅一批后进入的中小企业纷纷关门倒闭,就是无锡尚德等龙头企业,也日子艰难,出现严重亏损。前几年最被看好的新能源领域成为受到经济调整的冲击产业,值得反思。面临“前狼后虎”局面的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如何才能摆脱困境?

根本出路是核心技术


光伏企业目前困境重重,主要是因为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下,欧美国家减少了相关投资,并打响贸易战,使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我国光伏企业受到致命打击。

中国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认为,光伏企业要想重振雄风,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绝不能只是跟随,更不能仅仅充当一个来料加工的角色,否则没有出路。

道理很简单,新能源是未来的新兴产业,未来前景巨大。在传统制造领域,欧美发达国家可能不屑与我们竞争,但发达国家要发展实体经济,重振制造业,一定会选择新能源这样的朝阳产业与我们竞争。所以,如果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而还想重复过去的低端加工,就不会有明天。

光伏技术的突破口在哪里?行业专家指出,发展下一代以薄膜技术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可能才是光伏企业提升技术实力的关键。因为在这一领域我们和国外起点差不多,并没有多大技术上的差距。

中国新能源商会副会长简明认为,相比已经成熟的晶体硅技术,下一代薄膜电池技术从能耗和污染上都优于晶硅,被认为是未来主流的光伏技术,已经开始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

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是,国内企业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已经有所突破。比如汉能控股集团,近年来持续大力度在薄膜技术的研发上投入,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电池核心技术。目前汉能的薄膜电池光电转化率可以达到10%,成本也低于晶硅电池。今年内汉能的薄膜电池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千瓦,成为全球产能第一的硅基薄膜电池生产商。

过去,由于薄膜电池生产设备投入比较大,因此装备是一大瓶颈,真正有实力进入薄膜领域的企业并不多。但李河君介绍,随着国内企业自主研发水平不断提高,设备成本也在逐年下降,装备的瓶颈已经逐步突破。“当我们硅基薄膜的发电成本能够做到0.3美元,也就是不到3元人民币,未来甚至都可以和火电竞争。到那时,中国的光伏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真正形成了。”

两条腿走路启动国内市场
 

两条腿走路启动国内市场

太阳能光伏产业要走出困境,迎来真正的春天,尽快启动国内市场是关键。这是几乎所有光伏制造企业的共识。

有电力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发电装机突破了10亿千瓦,其中火电仍然占到70%左右,水电占20%左右,核电和风电、光电等只占到10%左右。而在新能源中,目前主要是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谈到未来的光电前景,许多电力专家认为,光电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而不能简单沿用风电集中发展的思路。

我国风电建设一大特点就是采取集约发展的思路。这一思路的好处是发展速度快,但问题是上网难、调峰难。由于这些问题,甚至出现一些风电场由于无法上网,而不得不“弃风”。专家们指出,如果光电建设仍然采取集约式发展的单一思路,就很有可能重复风电的弯路。因此,光电建设一定要并网和离网发电两条腿走路,采取集约和分布建设并进,才是最快速和高效的。

李河君说,在分布式离网式发展上,采取光电建筑一体化思路前景非常可观。特别在薄膜电池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从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光电建筑一体化。

所谓光电建筑一体化,就是指利用目前的建筑屋顶和可以采光的墙体,通过安装薄膜电池发电。这样既不用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可以改变目前许多建筑的玻璃幕墙的纯装饰性,可以一举多得,既节约了建设成本,还能提供清洁能源。

据测算,全国现有及新增新能源建筑物一体化潜在的市场装机容量,到2020年约10亿千瓦左右,因此这个市场非常巨大。如果把每年的新建筑的屋顶和采光面用来发电,发电装机会在5000万千瓦左右。一旦这一思路成为一种建筑标准,那么从理论上我国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将根本改变,甚至将彻底告别缺电时代。

令所有光伏制造企业兴奋的是,一旦这个市场打开,中国的100多家光伏制造企业所谓的产能过剩将彻底改变。因为,每年仅国内市场的潜力就达到5000万千瓦。这个数字是当初我们市场最好时期出口总量的3倍。到那时,中国的光伏制造业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相关资讯
BLDC电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BLDC电机技术演进正朝着更高性能、更智能化、更集成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快速发展

BLDC直流无刷电机在智能家居场景中的应用解析

BLDC电机凭借其皆能、静音和智能化控制方面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家电产品中

BLDC无刷电机的技术优势与应用:驱动未来智能工业的核心动力

本文将系统性地剖析BLDC无刷电机的技术原理、核心优势,并深入探讨其在关键行业中的应用场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盘点在高精度运动控制场景实现应用的国产MCU

高精度运动控制领域对MCU的要求极为严苛:需要高性能内核、高精度定时器/PWM、高速高分辨率ADC、丰富的通信接口以及强大的实时处理能力

国产MCU在其他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场景盘点

国产高性能MCU在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已远不止关节控制,其凭借高集成度、低功耗、强实时性及不断攀升的算力,正全面渗透至机器人系统关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