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要素决定微投未来

发布时间:2012-08-10 阅读量:1163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言:如今,微型投影在慢慢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只是商用,微投现在更注重个人娱乐,清晰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大,可支持多种视频格式,3D显示更让人们赞不绝口,微投的未来会怎样,还面临着什么难题呢,请看本文详解。

LED微投从一开始就备受各大厂商关注,一路走来,也有所成就,至今很多用户也都已经接受微投。但是每一种产品都有它提升的空间,微投也不例外。亮度一直都是用户最关注的性能之一,同样还有它的功能以及电源问题。

亮度提高


在亮度方面,最早的微投仅有10几流明,在2010年出现30-50流明的微投产品,以三星H03和奥图码PK301为代表,仅仅2年时间,微投的亮度已经刷新至500流明,发展可谓非常之快。

30流明微投三星H03
30流明微投三星H03

时至今日,又有新的消息给广大关注微投用户带来惊人息称,LG已经推出700流明LED微投新品,也将预示着,微投市场新一轮亮度之战将开启,同时,随时市场的扩大,用户需求的增长,想念全高清LED微投也将是各厂商下一步发展的目标。
LG 700流明LED微投
LG 700流明LED微投
 
功能增强

在功能方面,微投也越来越丰富,U盘直读、SD卡演示已经成为微投必备的功能,演示文件兼容性也越来越广,除了图片与视频文件外,Office文件也已经可以直接演示。而视频连接方面,HDMI成为微投的标准接口,成为它与主流的手机、数码、笔记本电脑连接的首选。
 
微投丰富的接口
微投丰富的接口
 
 
在LED微投没出现之前,投影机一直都是一个行业化的产品,功能单一,除了大屏幕显示功能没有其它超前的与日常应用相关的功能。随着LED微投性能的不断提升,它的用户群体发生了变化,除了商务用户,个人用户也开始关注微投。除了性能以外,多样化的、易用的功能,可增强用户的使用好感,我们也看到微投行业在这方面的努力。
 
明基GP2 iPhone直连
明基GP2 iPhone直连

目前的微投都配备U盘直读或SD卡播放功能,给用户提供了简单直接的播放连接选择。去年底微投新品明基GP2设计了iPhone插槽,给iPhone用户提供了便利。用户的需求,就是产品发展的方向,未来微投发展的方向将是集播放演示于一体的设备,使用更加简单。
明基GP10 DVD底座
明基GP10 DVD底座
 
明基刚刚发布新产品消息,推出带DVD底座的微投GP10,将给娱乐用户提供更方便使用体验。性能方面拥有500流明的亮度和1280×800的高清分辨率,配合1.2倍变焦镜头,可在1米实现40英寸的画面。

各种新功能的增加,都是一款产品的亮点,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操作及使用。

下一页:移动电源问题
 
移动电源

几乎所有的个人消费数码产品,都离不开移动电源。没有移动电源所有的数码设备都是一堆废物。手机的电池使用时长是每位用户关注的关键性能;数码相机的电池同样是用户关注的关键性能;平板电脑的电池同样是用户关注的关键性能……微投走向个人消费类产品领域,可移动电池也将成为它的重要发展目标。
 
明基GP2移动演示
明基GP2移动演示


2012年,更多的投影厂商加入微投阵营,就连PC厂商华硕也推出微投产品,可见微投市场已经被很多的厂商看好。厂商的增多,意味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想要赢得用户的关注,就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提供更加完善、更加高性的产品。
 
加装移动电池的丽讯Qumi
加装移动电池的丽讯Qumi

在移动演示方案中,先后有丽讯与明基推出专用移动电源,保证了微投随时随地可使用。未来,微投标配移动电池,也将成为厂商发展的又一趋势。
 
投影产品的功能决定了其一直都处在行业应用领域内,离个人消费市场非常遥远。但是,在LED微投大量推广的前景下,易用的产品功能,如移动存储设备直接播放、iPhone插槽、DVD播放底座等的支持,给用户更大的使用支配空间;另外移动电源的装配,结合本来就超便携的微投身材,让用户移动应用也非常方便。
 
相关资讯
BLDC电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BLDC电机技术演进正朝着更高性能、更智能化、更集成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快速发展

BLDC直流无刷电机在智能家居场景中的应用解析

BLDC电机凭借其皆能、静音和智能化控制方面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家电产品中

BLDC无刷电机的技术优势与应用:驱动未来智能工业的核心动力

本文将系统性地剖析BLDC无刷电机的技术原理、核心优势,并深入探讨其在关键行业中的应用场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盘点在高精度运动控制场景实现应用的国产MCU

高精度运动控制领域对MCU的要求极为严苛:需要高性能内核、高精度定时器/PWM、高速高分辨率ADC、丰富的通信接口以及强大的实时处理能力

国产MCU在其他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场景盘点

国产高性能MCU在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已远不止关节控制,其凭借高集成度、低功耗、强实时性及不断攀升的算力,正全面渗透至机器人系统关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