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芯片制造商角逐低端智能手机市场

发布时间:2012-09-14 阅读量:766 来源: 发布人:

导读:包括高通、中国台湾的联发科技等芯片制造商,都将目光瞄准了通常售价不足200美元的廉价智能手机,因为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能够带来更高的产品销量。基于此,这些公司目前正在与中国和其它新兴国家的手机制造商进行合作,以增加它们在该市场中的存在。

国外媒体周日发表分析文章称,手机芯片供应商的一个主要战场正在逐步形成--即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智能手机市场。

包括高通、中国台湾的联发科技等芯片制造商,都将目光瞄准了通常售价不足200美元的廉价智能手机,因为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能够带来更高的产品销量。基于此,这些公司目前正在与中国和其它新兴国家的手机制造商进行合作,以增加它们在该市场中的存在。

作为全球无线芯片市场的龙头,高通一直在同联想集团等中国电子产品制造商进行合作。上述两家公司在上周推出了两款智能手机,它们均配置了在高价智能手机中才会配置的高通双核处理器。虽然高通和联想集团推出的设备并不是进入中国市场的首款双核手机,但却是高通首款进入廉价智能手机市场的产品。

通常情况下,低端设备会使用旧的、表现性能较差的处理器,因为售价会牺牲特定的功能和性能。但是高通与联想集团的结盟,旨在通过提供高性能的产品,来吸引那些对产品售价更为敏感的受众。高通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杰夫•罗贝克(Jeff Lorbeck)表示,“智能手机发生的这一切确实令人惊讶。即便是这些入门级、高产量的大众智能手机产品,也拥有了出色的功能和性能。” 截至目前,联想集团发言人对此报道未置可否。

英特尔发言人表示,该公司把新兴市场视为在智能手机市场能否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该公司对联想集团和印度手机制造商Lava推出的首款设备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该发言人表示,“英特尔在2013年将会推出针对入门级智能手机的新处理器。”

低端智能手机市场预计将会快速的增长。市场调研公司ABI Research预计,到2017年,廉价智能手机将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大约42%,高于2010年的大约1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售价超过400美元的高端设备,市场份额仍将会维持在23%左右。市场调研公司易观国际预计,在中国市场,低端智能手机将占据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

为了降低产品的售价,许多芯片制造商都推出了“参考设计”,本质上来讲就是完整功能的移动设备,能够帮助客户来设计自己的产品。这样的设计能够加速产品营销,降低产品的复杂性,以及智能手机制造商的成本,并让更多的手机制造商能够进入市场而无需承担更高的初期开发成本。

对于新兴市场的运营商而言,廉价智能手机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在美国市场之外的许多无线运营商,都需要客户为智能手机完整付费,这也让iPhone手机对消费者来说显得更贵。俄罗斯无线运营商Mobile TeleSystems目前计划与中兴通讯、华为等亚洲设备制造商进行合作,在今年推出售价不足100美元的MTS品牌的智能手机。该运营商预计,廉价智能手机能够提升智能手机采用量。该公司预计,到2014年年底,该公司网络中运行的大约60%的设备将为智能手机,远高于今年第一季度的大约15%。

Mobile TeleSystems首席营销官瓦塞尔•拉特萨尼奇(Vasyl Latsanych)上周初在纽约表示,“我们需要能够给消费者所接受的智能手机。”他表示,俄罗斯此前就有廉价智能手机,但是糟糕的用户体验严重影响了用户采用。市场调研公司IDC分析师威廉•斯多菲加(William Stofega)说,“我想任何人都不会认为廉价智能手机能够与高端产品有着同样的表现,但底线是你必须向用户提供一些好的用户体验。

“2012月度市场情报之智能手机篇”是我爱方案网编辑精心整理智能手机市场最新情报,内容涵盖海外最新市场状况、最新市场研究简报、供应商最新动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解析,以帮助读者快速预知市场风险、把握市场机遇以并作出最明智的产品和市场决策。如欲了解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PDF版!

点击下载

相关资讯
ST、TI、小华......国内外超低功耗MCU盘点

本文将盘点2025年推出的最具代表性的超低功耗MCU,它们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能效比,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医疗电子灯领域表现出色

揭秘物联网“心脏”:低功耗电路设计与智能电源管理的革命性突破

本文将深入探讨物联网节点低功耗设计的底层逻辑、核心电路技术以及前沿电源管理方案

5G/6G浪潮下的射频前端革命:技术挑战与设计革新

作为链接数字基带与空中接口的关键桥梁,射频前段在5G/6G时代面临着频率扩展、带宽增加、多模兼容、能效优化等多重挑战,推动者整个产业链的技术革新

盘点BMS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难点

在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技术发展中,尽管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一系列关键技术难点,这些挑战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性能和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