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推出可避免“拍频”的同步降压DC-DC控制器

发布时间:2012-09-19 阅读量:696 来源: 发布人:

导读:继ADP1853后,ADI公司又推出新品ADP1851,该产品输入范围宽,且具有电压跟踪和同步功能,设计中可避免麻烦的“拍频”,其设计用于各种通信网络、工业电子和医疗电子中的高效率、高电流、快速瞬变、负载点应用。

ADI最近推出ADP1851宽输入范围、同步降压DC-DC控制器,该器件具有电压跟踪和同步功能。继近期推出ADP1853后,ADI公司又推出新品ADP1851,进一步扩展了其广受欢迎的可配置控制器系列产品。多功能ADP1851/53可配置为带输入正馈的电压模式控制器,也可配置为电流模式控制器,具体视应用和客户偏好而定。ADP1851/53设计用于各种通信网络、工业、医疗和消费应用中的高效率、高电流、快速瞬变、负载点应用。

ADP1851
同步DC-DC控制器ADP1851
 
ADP1851/53可并联连接,以实现更高的电流传递,最高可达50 A,具体取决于外部FET。ADP1851具有同步输入功能,避免了麻烦的“拍频”;当使用具有移相同步特性的多个器件时,可降低系统的输入电容。ADP1851还具有跟踪功能,支持受控启动。利用精密使能和电源良好指示功能,可实现简单、鲁棒的时序控制。

ADP1851采用16引脚LFCSP(4 mm x 4 mm)封装,而ADP1853带时钟输出,采用24引脚(4 mm x 4 mm)LFCSP封装。

在电流模式控制中,ADP1851/53架构检测关闭周期中的电流,以利用低端FET的导通电阻提高抗扰度,或利用串联检测电阻提高精度。可添加外部可调斜率补偿以优化电流模式中的性能。只需对外部电阻设置进行细微的调整,ADP1851/53便可配置为电压模式控制,使用输入线路正馈获得极佳的线路抑制来实现更出色的噪声性能。ADP1851/53系列具有可选择的脉冲跳跃模式,用以提高轻负载条件下的效率。该器件还具有精确电流限值,从而可选择外部元件尺寸,以优化宝贵的PCB空间。ADP1851和ADP1853都受ADI公司在线工具ADIsimPowerTM支持,使两款器件易于使用,并缩短设计时间。

ADP1851/ADP1853主要特性和优势:

可配置为电压模式或电流模式控制器,视应用和客户偏好而定

2.75V至20V的宽输入范围,可采用常用的电压轨供电:3.3 V、5 V和12 V。

电源良好指示和精密使能可提供简单、鲁棒的时序控制和健康状况检测

可编程和精确的电流限制优化了输出电感和总体尺寸

同步功能消除了潜在的“拍频”,同时可利用移相同步降低输入电流纹波

基准精度:在–40°C至+125°C范围内为±1%,在–40°C至+85°C范围内为±0.5%。

可选择的脉冲跳跃模式,实现轻负载下的节能

易于使用的ADIsimPowerTM工具可缩短设计时间
相关资讯
OLED电视市场格局生变 三星电子北美首度登顶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Omdia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北美OLED电视市场出现重大格局调整。三星电子凭借50.3%的销售额占比和45.2%的出货量占比,首次超越连续多年称霸该市场的LG电子,登上北美OLED电视市场榜首。

三星战略性退出MLC NAND市场引发供应链重构

全球半导体产业正迎来新一轮技术迭代。据产业链知情人士透露,三星电子计划于下月起全面停止接收MLC NAND芯片订单,并着手退出该业务领域。此次战略调整标志着存储芯片行业正式进入高密度单元技术主导的新阶段。

【热管理革命】塔克热系统品牌升级,全球技术布局再加速

【德国罗森海姆,2025年5月5日】全球热管理技术创新领导者塔克热系统(Tark Thermal Solutions)今日正式宣布完成品牌战略升级,原“莱尔德热系统(Laird Thermal Systems)”名称因技术许可协议到期全面停用。此次品牌焕新不仅是一次视觉标识的迭代,更是企业技术全球化布局的里程碑,标志着其从传统热管理供应商向智能化、可持续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跨越。凭借覆盖热电制冷、流体循环、智能温控等领域的全栈技术能力,塔克热系统正通过跨行业赋能与低碳化创新,重新定义热管理技术的价值边界,为全球工业、医疗、数字基建及绿色交通领域提供可量化的能效提升方案。

OLED技术驱动面板巨头扭亏为盈的深层逻辑

根据LG Display最新披露的财务报告及战略规划显示,这家全球显示面板龙头企业正通过技术革新与结构性改革实现经营质变。公司继2023年第四季度首次扭亏后,2024年第一季度再创佳绩,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半导体产业观察:台积电先进制程技术驱动全球AI与高性能计算市场迭代

韩国权威科技媒体ZDnet Korea于5月26日发布的专题报告显示,台积电凭借3nm及下一代2nm制程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随着人工智能芯片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其先进制程的产能利用率与客户覆盖范围持续刷新行业纪录,进一步巩固其在尖端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