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手救光伏,700亿资金够不够?

发布时间:2012-10-30 阅读量:954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目前国外市场则占据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九成以上,其中销往欧洲的占60%,其余30%销往美国和其他地方。欧美相继挥出贸易制裁大棒,让我国光伏产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眼下,涉及多部委的超过700亿元的资金扶持,成为拯救光伏产业的希望,包括并网发电和“金太阳”工程的扩容,让面临出口困境的我省光伏企业,看到了转向国内市场的曙光。


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共同出台了启动内需帮助光伏企业“过冬”的一揽子计划,预计投资额度将超过700亿元。其中财政部在2009年实施的光伏发电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这一项目的补贴范围,由今年最初确定的1.7GW目标规模,扩大至3.2GW。国家能源局人士表示,此次补贴将实行固定电价,以实际发电量来计算补贴金额。国家电网26日宣布将全面收购10千伏及以下,且单个并网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的富余电力。

“双反”后亟须扩大“内需”

对于国家启动的光伏“救市”计划,同样面临转型考验的力诺光伏集团运营总监苏迪说:“国内光伏企业此前过分依赖国外市场,现在遭遇外需下滑急需开拓国内市场的时候,国家能及时启动内需,对光伏企业度过危机有相当重要的帮助作用。”

根据美国投资银行Maxim Group报告称,在中国最大10家太阳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表明整个行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光伏企业遭“双反”
图1:光伏企业遭“双反”

面对国外市场的打压和畸形的国内外市场份额,国家和光伏企业意识到亟须扩大国内市场,以保证光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国内光伏市场的拉动却并不容易。

据了解,光伏产品由于使用成本较高,不仅需要国家政策补贴,同时也要市场能够接受较高的产品售价。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分为1.15元/度和1元/度两个标准,相比普通电价依然高出一倍左右。

即使这样,光伏企业的收益仍然不高,一边是光伏发电成本过高,一边是市场无法接受较高的电价,这是限制中国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

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5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为30GW,“而中国国内的需求只有2-3GW,占国内产能不到10%。”谢晨表示,随着市场发展,国内的光伏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是短期内还无法弥补欧美限制所带来的损失。

而除了成本和利润限制,中国光伏产业还存在相对产能过剩问题。尚德电力副总裁刘志波认为,“阶段性的产能过剩促发了光伏业的冬天,2011年产能扩张的速度远快于市场需求的增速,产能以100%的速度在增长,而市场需求的增速只有50%。这使得一年来光伏产品价格平均下跌近40%。”
[member]
 

700亿可以拯救光伏吗?

此外,随着一份题为“国家电网关于大力支持光伏发电并网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审批稿的上报,将有望以通过拟定有条件免除光伏并网的接入费用方式解决光伏企业前期较大成本投入的问题。

众所周知,并网一直是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启动的重要瓶颈。据专家测算,一个1兆瓦的光伏项目,光是接入费用就将超过400万元。

政府700亿救光伏
图2:政府700亿救光伏

据了解,现行的电网接入方案,一直由国家电网下辖的各地电力设计院设计,收费较高,占据企业前期投资的很大一部分。以“金太阳”工程项目为例,不论装机容量大小,各个项目的电网接入费约几十万元。而根据上述《意见》,将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减免电网接入费。

中国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分析师谢晨表示,国内光伏行业的市场主要在于并网发电,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具有广大的市场。如果解决并网发电问题,国内光伏市场将迎来巨大市场空间。

不过,谢晨也表示,整体行业的内需不可能在1到2年间完全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只能一步一步来。
 

相关资讯
国产MCU在智能汽车中的典型应用场景解析

国产MCU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和本土化需求的亮点,正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多个关键场景中实现规模化量产

国产MCU的崛起:智能汽车领域的突破与雄心

近年来,以兆易创新、芯旺微电子、杰发科技、国芯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奋起直追,在技术、产品和应用层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正逐步打破国外厂商的长期壁垒,为我国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注入了强劲动力。

智能汽车MCU:驱动未来出行的“智慧心脏”深度解析

本文将深入剖析智能汽车MCU的发展趋势,揭示其如何从传统的“执行者”进化为引领产业变革的“决策者”

国产芯片:从“卡脖子”到“破壁者”,中国芯的突围之路与星辰大海

国产芯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替代品”,而是向着“引领者”发起冲击的“破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