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0-31 阅读量:698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物物相联的世界,似乎十分美好,但是不是所有的物与物,都有相联的必要呢?物联网的技术及应用也许已经有一定的成熟度,但建置成本及市场接受度仍受考验,因此要让物联网的世界尽快实现,哪里些物之间的相联,能够产生最高的附加价值,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策略指标。
图题:随著车联网的技术及应用发展,实现无人汽车的可能也愈来愈大。
Google的无人汽车,多为丰田普锐斯和奥迪TT改装车型,车顶上装有雷达,可以探测周围70公尺内的障碍物和其它车辆。安装在驾驶室内的摄影镜头,能够识别交通指示牌和信号灯,轮胎上的传感器,可以根据速度和方位,推算出汽车当前所在位置,而连接GPS和Google地图的路线系统,可以找到通往目的地的最快捷道路。
除了Google,几家欧洲公司联合启动“SARTRE”项目,并成功让三辆无人驾驶汽车和一辆无人驾驶卡车,在西班牙一条高速公路上行驶了124英里。而在中国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国内很多机构也在从事无人驾驶技术研究,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表示,与电动车技术一样,无人驾驶技术将改变汽车的未来。
传输成本高及非标准化的难题仍待突破
而在推广车联网的应用地区中,中国大陆因其广大的汽车市场,而有著关键性的影响。事实上,自2005年起,中国车联网用户已经那个从5万增长至50万,足足增长了10倍之多。而据预计,这一数字还将扩大,将变为1000万户,相对于2005年,增长达到200倍。如此庞大的资料显示了车联网将会成为未来几年交通领域的大事件,同时也是智能化交通趋势越来越明朗。
但目前中国大陆的车联网发展面临两大挑战,首先就是采用3G智能行车系统,流量费用太高,其次则是汽车业者、平台服务供应商的的软硬件技术接口各不一样,导致车联网的发展,目前仍处于非标准化阶段。
为了客服标准缺失导致的行业发展障碍,新的行业发展模式正在酝酿。如广汽研究院、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等19家单位,就联合发起广东省车联网产业联盟,希望能串连整个产业链,包括整车厂商、硬件及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开发商、服务提供商、应用程序开发商、无线运营商、咨询顾问公司、科研机构等,以协同建立车联网。
但光是车企各有分歧,就连同一车企的不同业务板块,要统一车联网,也会因利益诉求不同而搁浅。据媒体报导,客车制造商厦门金龙汽车去年年底进军车联网,成立上海创程车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但经过半年多的斡旋,其旗下三大业务厦门金龙、苏州金龙和厦门金旅,却并未能在车联网业务上集成到一块。
社会准备好了吗
事实上,光靠技术应用和大规模的投资,不见得就能实现车联网。车联网的应用需要多方配合,包括政府大力支持、相关运营商和汽车、电子设备商等提供技术和产品等,但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是否能够接受,不管是政府或业者,更应该关注车联网的推广和宣传。
因此,在车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不同环节的利益分配、未来盈利模式等问题的思考价值,甚至可能高于当下大规模的投资成本、应用技术的导入,现实的社会与法律环境,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车联网,更是各界必须关注的焦点。
日本政府支持的半导体企业Rapidus于7月18日宣布,已成功试产国内首个2nm晶体管,标志着该国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取得关键突破。这一进展是日本耗资5万亿日元(约合340亿美元)半导体复兴计划的重要里程碑,旨在重塑其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在2025年RISC-V中国峰会的“高性能计算分论坛”上,Andes晶心科技CEO林志明正式发布了公司最新一代64位RISC-V处理器IP——AX66。该产品基于RISC-V国际基金会最新批准的RVA23 Profile标准,专为高性能计算(HPC)、AI加速及边缘计算等场景优化,标志着RISC-V生态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进一步成熟。
随着电子设备复杂度的提升和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电磁兼容性(EMC)测试已成为制造商面临的关键挑战。传统EMI测量方法效率低下,难以捕捉瞬态干扰信号,导致测试周期延长、成本增加。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推出的新一代PXE电磁干扰(EMI)测量接收机,通过突破性的1 GHz实时无间隙扫描技术,将测试速度提升3倍,显著优化了EMC认证流程,为工程师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测试解决方案。
全球电商及云计算巨头亚马逊近日对其核心利润引擎——亚马逊网络服务(AWS)部门实施新一轮裁员。据公司内部消息人士透露,本次调整涉及销售、市场及技术解决方案团队,受影响岗位达数百人。这是继4月影视与硬件部门优化后,亚马逊2024年内第三次公开披露的裁员计划,反映出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持续业务重塑。
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高边驱动器(High-Side Driver)在车身控制模块(BCM)、LED照明、电机驱动等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圣邦微电子(SG Micro)推出的SGM42203Q是一款专为汽车电子设计的24V双通道高边驱动器,具备模拟电流检测、高可靠性及智能保护功能,可广泛应用于电阻性、电容性和电感性负载驱动。本文将深入解析该产品的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及典型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