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电缆产业:转型升级风景正好

发布时间:2012-11-2 阅读量:760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受主要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今年以来,国内许多电线电缆企业可谓艰难度日。今年7月,无为启动筹建国家特种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将拥有国内先进、省内唯一的电线电缆燃烧试验室、耐火试验室、烟密度试验室及局部放电试验室。

在我国电线电缆企业主要集聚区之一的无为,今年前三季度,全县规模以上电缆及配套企业实现产值307.6亿元,上缴税收7.85亿元,同比增长47.53%。在中国(芜湖)电线电缆博览会暨产品质量峰会在芜举办之际,无为电线电缆产业的发展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十年腾飞 无为电线电缆写辉煌
   
从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无为高沟一带电线电缆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能快速上升,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无为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 统计显示,去年,无为县101家电线电缆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348亿元和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1%和19.5%;全年累计生产各类型电缆90.21万千米,同比增长11.83%;行业注册资本达154.7亿元,年末资产总额276亿元,同比增长34.1%;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26家。目前,无为县产业内组建为企业集团的51家,全行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行业年产能已达660万千米,新开发和扩展的特种电缆产品领域数量快速增长,产品规格已由2001年度的上百种提高到目前的上千种。全县电线电缆行业拥有32个省名牌产品,20件著名商标(驰名商标),6项产品获“国家火炬计划产品”,8项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30家企业获省质量管理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已成为全国最典型、最成熟和最具活力的产业集群之一。
   
创新驱动 产业发展赢得新优势
   
眼下,安徽太平洋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可谓应接不暇,订单已排至2013年。去年投资2.8亿元建成的稀土铝合金电力电缆生产线让企业在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赢得先机。稀土铝合金电力电缆与同类产品相比,重量轻,便安装,在导电性能同等情况下,比铜芯电缆节约成本40%。仅该项新产品,今年以来就已让企业获利近7000万元。
   
像太平洋电缆公司一样,无为电线电缆企业普遍重视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目前,该县拥有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全行业企业已建立产学研联合体50个,有60多个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电缆行业的空白,行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4.7%。
   
今年7月,无为启动筹建国家特种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将拥有国内先进、省内唯一的电线电缆燃烧试验室、耐火试验室、烟密度试验室及局部放电试验室。

政策叠加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电线电缆产业是全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是芜湖及无为县正在做的一篇大文章。
记者从市有关方面获悉,我市目前正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建立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对纳入重点培育范围的企业或项目制定个性化推进方案。重新梳理建立支持企业的政策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为扶持电线电缆产业做大做强,无为县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的决定、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新举措,从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税收奖励、人才引进等多角度、全方位对电缆企业予以政策激励。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该县及时出台政策限制企业新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同时还大力实施品牌发展和技术标准战略,着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据了解,未来无为电线电缆行业将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的特种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

相关资讯
揭秘五大典型集成电源应用案例:从TWS耳机到商业卫星,看电源技术如何重塑电子系统

集成电源管理方案不仅大幅缩减了PCB面积、降低了设计门槛,更显著提升了整体可靠性与能效表现

简化设计,提升性能:集成隔离电源模块为通信系统带来的核心优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通信芯片集成隔离电源模块的设计实现方法,并对其电气特性、热管理、安全隔离及可靠性进行系统性分析

IIC 2025深圳开幕在即!聚焦数字具身,全球CEO峰会揭秘半导体新篇章

半导体产业正站在“AI物理交互”与“数字具身”的十字路口。在628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规模下,如何突破传统技术范式,抢占“数字具身”智能体所带来的千亿级增量市场,已成为全球产业领袖必须直面的核心议题。

国产MCU在智能汽车中的典型应用场景解析

国产MCU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和本土化需求的亮点,正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多个关键场景中实现规模化量产

国产MCU的崛起:智能汽车领域的突破与雄心

近年来,以兆易创新、芯旺微电子、杰发科技、国芯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奋起直追,在技术、产品和应用层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正逐步打破国外厂商的长期壁垒,为我国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