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拟推Surface手机 由软转硬寻找新利润点

发布时间:2012-11-6 阅读量:783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微软似乎正在和时间赛跑,在刚刚发布Surface平板电脑后,从手机上游产业链又传来了Surface手机正在测试的消息。据外媒报道,微软正在和亚洲零部件供应商合作,对其自主开发的智能手机的设计进行测试,手机屏幕尺寸为4到5英寸。

台湾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师林宗辉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在台湾上游厂家中确实传出了一些Surface手机的消息,但是具体产量和将由谁生产尚不得而知。而对于微软推出手机产品的前景,林宗辉表示过去微软并没有在自有移动终端产品中获得成功,并且缺少和运营商合作的经验,手机产品的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微软在吸引厂商和开发者投身WP 8(Windows Phone 8)平台时还要多一些实际行动。”艾媒CEO张毅对记者说。

增长遭遇天花板

微软的两大核心收入源是Windows和Office,长期以来,微软主要通过软件装机量和企业业务获利,但这两大应用的市场份额已经遇到了天花板。

在微软发布的2012财年第四财季财报中,公司当季营收180.59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同期增长4%,净亏损为4.92亿美元,而上一财年同期净利润为58.74亿美元。这是微软自1986年上市以来首次蒙受季度亏损。

与之相比是苹果与谷歌等IT巨头优异的市场表现。谷歌公司的市值10月1日首次超过微软公司,成为苹果之后的美国第二大科技公司。有分析师预计,微软今后两年的收入增速只能接近10%,而谷歌有望达到27%。

或许正因为如此,近一年以来,微软的重点之一就是重振自己江河日下的Windows移动业务。

虽然微软很早就介入智能终端市场,但一直都是扮演智能操作系统的角色。微软通过与宏达电子(HTC)、三星、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合作,向市场推出智能手机,但在苹果发布iOS系统和谷歌发布Android操作系统之后,微软发现,仅仅通过提供手机操作系统无法与强大的对手展开持续竞争。

分析师称,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把优秀的软件镶嵌在硬件上的公司,特点单一的硬件公司或者软件公司则将难以在未来的市场上竞争。微软希望通过发布Windows 8等动作打通平板电脑和PC的操作系统,逐渐由“软”转“硬”。

“微软将从软件向设备和服务公司方向转型,一方面紧跟热点,稳定投资市场的情绪,另一方面从硬件上入手寻找新的利润点。”张毅对记者说,现在看来,软件未来有免费的趋势,而硬件市场利润还是有保证的。
 

构建生态系统是难题

张毅对记者表示,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微软在市场方面的号召力还是可以的,不过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吸引开发者,构建出与苹果、安卓匹敌的生态系统。

“总体的感觉是具体的东西(激励市场的措施)下不来,这可能是管理体系的问题。开发者对于微软是相当信任的,但仅仅是描绘美好的未来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具体的政策,比如说多让利一些给厂家,再带动开发者积极性。”张毅说。

据了解,虽然微软WP项目负责人乔·贝尔菲奥里宣布,WP Store应用数量已突破12万,但在软件数量方面,WP仍无法与谷歌Android、苹果iOS两大手机系统抗衡。今年9月,苹果发布iPhone 5时,App Store应用数量便已达到70万款,而Android应用目前也超过了67.5万。

而市场上的另一个担忧则是微软对硬件销售的经验不足。可以看到,Windows Phone 8将成为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的重要竞争对手,但仍缺少应用和运营商的支持。

此外,有分析师称,虽然微软有很好的研发技术,将软硬件捆绑销售,但微软并不擅长硬件,Kin手机就是很好的例证。据了解,两年前微软就推出过名为Kin的社交智能手机,但两个月后便宣布彻底放弃。Kin定位为热衷网络社交的年轻人,由日本夏普公司负责生产,通过威瑞森行动电信公司在美国发售。美国《连线》杂志称其功能不完善,但定价过高,“Kin手机配备了一款浏览器,可以通过控件访问社群网站,但微软并不允许用户在Kin上运行应用软件和游戏,并且每月还要支付70美元的数据服务费”。

“苹果带来的边际效应依然存在,微软还有机会,但要有创业者的心态去做市场,不能虎头蛇尾,这样市场才有机会。”张毅说。
相关资讯
揭秘五大典型集成电源应用案例:从TWS耳机到商业卫星,看电源技术如何重塑电子系统

集成电源管理方案不仅大幅缩减了PCB面积、降低了设计门槛,更显著提升了整体可靠性与能效表现

简化设计,提升性能:集成隔离电源模块为通信系统带来的核心优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通信芯片集成隔离电源模块的设计实现方法,并对其电气特性、热管理、安全隔离及可靠性进行系统性分析

IIC 2025深圳开幕在即!聚焦数字具身,全球CEO峰会揭秘半导体新篇章

半导体产业正站在“AI物理交互”与“数字具身”的十字路口。在628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规模下,如何突破传统技术范式,抢占“数字具身”智能体所带来的千亿级增量市场,已成为全球产业领袖必须直面的核心议题。

国产MCU在智能汽车中的典型应用场景解析

国产MCU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和本土化需求的亮点,正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多个关键场景中实现规模化量产

国产MCU的崛起:智能汽车领域的突破与雄心

近年来,以兆易创新、芯旺微电子、杰发科技、国芯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奋起直追,在技术、产品和应用层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正逐步打破国外厂商的长期壁垒,为我国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