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腹腔镜手术步入3D时代

发布时间:2012-11-6 阅读量:775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微创腹腔镜手术步入3D时代 瑞金医院率先进行三维视野的手术操作,优越的视觉效果带来更高安全性 ,繁忙紧张的手术室里,外科医生们都戴上了“3D墨镜”,两位执刀医生手扶机械臂,抬眼观察着显示屏上病人腹腔内的动静。不同以往的是,在这个标有 “3DHD”的显示屏上,腹腔脏器、血管层次分明,犹如在看3D电影。

昨天早晨,上海瑞金医院的手术室内,医生们正在给一名84岁的老太太行肠癌根治术。这是3D高清腹腔镜手术在国内“接治”的第二位患者,此前5天也在这里,完成了国内首例3D高清腹腔镜手术。
 
将3D高清技术应用于临床,被国际医学界视为微创手术可视化的未来,它优越的视觉效果意味着更快更准的手术操作,更少的并发症,更高的安全性。

不“开腹”后的新问题
 
“能不能给我一副眼镜看看效果?嗯,视觉确实不同!要是用于我们的盆腔淋巴清扫术,效果一定也很好,传统屏幕是二维的,看不清楚。”昨晨8时,瑞金医院分部、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的一间整体化手术室,正好得空的妇产科医生跑来观摩“新式武器”——3D微创腹腔镜手术。技术进步总能让外科医生们跃跃欲试。
 
如今,腹腔镜手术总与“微创”二字紧密相联。往病人腹腔内充入一定的惰性气体,使之微微鼓起,为手术创建一个宽敞的空间;紧接着,在病人肚脐周围等距打三个钥匙孔大小的小洞,以便插入手术机械臂,开始手术……这是腹腔镜手术经典的准备动作。自从上世纪末这种微创术被引入国内,它因为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等优势,逐渐成为病人的第一选择,传统的开腹手术退居二线。
 
但,当外科剖腹术转向“钥匙孔”微创手术——切口越来越小,缩至0.5-1.0厘米,甚至0.2厘米,通过显示屏观察腹腔情况的外科医生们意识到了新问题:在二维屏幕上,原本有前后关系的器官、组织、血管呈现在同一平面上,通过机械臂操作的医生很可能“走错路”,或“对接不准”。
 
“出现错位,意味着可能增加出血量、延长手术时间,甚至增加并发症,影响手术预后康复效果。”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郑民华教授说。他是国内第一、第二例3D高清腹腔镜手术的主刀医生。
  [member]
 

医生戴3D眼镜做手术
 
在全新的3D高清腹腔镜手术中,改变首先出现在腹腔镜上,原本1厘米直径的成像镜头被改成了左右两路镜头,等于两个微型摄像头,它们与医生佩戴的偏光镜配合,让医生在显示屏上看到3D的视觉效果。而那台标有“3DHD”的显示屏除了具有三维效果,视频分辨率还达到1080P。
 
郑民华说,3D高清技术尤其改善了腹腔镜医生对深度的感知,这是二维视觉效果无法实现的。
 
在医学院里,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这是三维的;但由于过去十多年腹腔镜手术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他们工作后目睹的是屏幕上的二维世界,此时就有一个重新认识解剖结构的过程,初学者一开始会很不习惯。
 
“人体本就是一个三维世界,如今的技术是在最小创口的基础上还原体内的三维世界。”国际医学界有观点认为,3D高清效果让手术医生更好地观察到精细的血管结构,以及这些结构里的血管搏动,并帮助医生更快速地识别,从而更大限度地减少意外损伤血管的风险。此外,它也为实现更复杂的手术提供硬件准备,包括涉及肝脏、胃、胰腺等部位的手术。
 
技术进步,基本功退步?
 
目前,3D高清腹腔镜手术适用于所有可行腹腔镜手术的病人,并且不增加经济负担。“费用与腹腔镜手术收费标准一样。”郑民华称。
 
在美国,萨里大学结肠直肠科提摩西·洛克教授就直言:“如果能进行三维视野的手术操作,怎么可能还会有人选择二维视野手术呢?你知道有多少外科医生在试图完成某些复杂操作时不得不闭上一只眼睛?是时候在三维视野下进行微创手术了。”作为中华医学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郑民华对3D高清腹腔镜手术成为整个微创学科的方向,态度谨慎。“它应该只是创新的组件,而不是方向。”
 
据悉,在最近的德国电子展上,已出现了700个摄像头达成的全息摄像技术,可呈现360的解剖位置,这对于涉及肝脏、胃、胰腺等复杂高难度手术意义大。此外,目前在1080P之上,还出现了4K的超高清分辨率。“微创技术已经进入新的平台期,许多新技术的出现,正帮助外科医生更好地实现临床目的,但未来方向在哪里还不好说。”
 
事实上,针对3D高清腹腔镜手术,也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原本的二维屏幕让医生在实战中锻炼出“手感经验”——即便在人体内不可视的区域,他们依然清楚解剖结构,通过手摸达到目标位置。而清晰的三维屏幕,可能让外科医生的这项基本功偏废。但是,就像“计算机毁了计算能力,电脑毁了一手好字”的说法一样,谁都不能否认这些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贡献。

相关资讯
日本Rapidus突破2nm芯片技术,挑战台积电三星霸主地位

日本政府支持的半导体企业Rapidus于7月18日宣布,已成功试产国内首个2nm晶体管,标志着该国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取得关键突破。这一进展是日本耗资5万亿日元(约合340亿美元)半导体复兴计划的重要里程碑,旨在重塑其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RISC-V架构突破性能瓶颈,Andes发布新一代AX66处理器IP

在2025年RISC-V中国峰会的“高性能计算分论坛”上,Andes晶心科技CEO林志明正式发布了公司最新一代64位RISC-V处理器IP——AX66。该产品基于RISC-V国际基金会最新批准的RVA23 Profile标准,专为高性能计算(HPC)、AI加速及边缘计算等场景优化,标志着RISC-V生态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进一步成熟。

1 GHz实时扫描革新EMC测试:是德科技PXE接收机技术解析

随着电子设备复杂度的提升和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电磁兼容性(EMC)测试已成为制造商面临的关键挑战。传统EMI测量方法效率低下,难以捕捉瞬态干扰信号,导致测试周期延长、成本增加。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推出的新一代PXE电磁干扰(EMI)测量接收机,通过突破性的1 GHz实时无间隙扫描技术,将测试速度提升3倍,显著优化了EMC认证流程,为工程师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测试解决方案。

亚马逊AWS部门启动战略性裁员,生成式AI推动云业务重组

全球电商及云计算巨头亚马逊近日对其核心利润引擎——亚马逊网络服务(AWS)部门实施新一轮裁员。据公司内部消息人士透露,本次调整涉及销售、市场及技术解决方案团队,受影响岗位达数百人。这是继4月影视与硬件部门优化后,亚马逊2024年内第三次公开披露的裁员计划,反映出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持续业务重塑。

圣邦微电子SGM42203Q:高性能汽车级双通道高边驱动解决方案

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高边驱动器(High-Side Driver)在车身控制模块(BCM)、LED照明、电机驱动等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圣邦微电子(SG Micro)推出的SGM42203Q是一款专为汽车电子设计的24V双通道高边驱动器,具备模拟电流检测、高可靠性及智能保护功能,可广泛应用于电阻性、电容性和电感性负载驱动。本文将深入解析该产品的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及典型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