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6X深解:新四核GPU性能至极限

发布时间:2012-11-6 阅读量:1756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iPad 4使用了新款处理器A6X,相比于 iPhone 5 A6只多了一个“X”,那是不是说明A6X进步不大呢?非也非也。A6X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兽级移动处理器,尤其是配备了全新一代的四核GPU,性能令人瞠目结舌!

据知名硬件评测网站AnandTech报道,苹果第四代iPad搭载的A6X处理器芯片采用了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公司的四核PowerVR SGX 554MP4图形处理单元。与A5X相同,A6X采用的也是128位内存带宽。SGX 554MP4的性能要比第三代iPad使用的四核SGX 543MP4提升一大截,iPhone 5搭载的A6处理器采用的三核SGX 543MP3图形处理单元,性格非常不错,但无法与iPad 4中的554MP4相比。

图1:苹果第四代iPad搭载的A6X处理器芯片

图形处理器跑分测试显示第四代iPad性能要比第三代iPad提升15-100%。第三代iPad上Egypt HD跑分fps为25,第四代iPad跑分达到了52fps。第四代iPad的确将ARM架构处理器的GPU性能推至极限,不知道明年NVIDIA发布的Tegra 4是否能与之竞争。全新A6X处理器只是第四代iPad功能提升的一部分,这款设备还采用FaceTime HD前置摄像头和最新的Lightning连接器。当然,第四代 iPad与第三代iPad的外观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首先,A6X和之前的A6、A5第二版一样,都是三星32nm HKMG工艺制造的,但是内核面积增大了很多:A6的长宽分别为9.8毫米、9.6毫米,面积大约94平方毫米,A6X则骤然增至123平方毫米,其中长度11.9毫米、宽度10.4毫米,大了足足30%。
 

图2:A6X和之前的A6对比
 
 
 
CPU部分其实基本没变,A6X、A6的布局几乎一模一样,也是两个苹果自己设计的Swift核心,只是主频从 1.3GHz略微提高到了1.4GHz。

GPU就不同了,换成了新一代的Imagination PowerVR SGX554MP4,拥有四个核心。相比之下,iPhone 5 A6、iPad 3 A5X、iPad 2 A5用的都是PowerVR SGX543系列,分别有四个、三个、两个核心。

SGX543每个核心的面积为5.4平方毫米,SGX554则增大到了8.7平方毫米,再加上从三核心变为四核心,单单是GPU部分的增强就带来了18.6平方毫米的核心面积。

Imagination照例并未公布多少规格资料,看起来主要的变化就是每个核心的VCE4 SIMD ALU单元从四个翻番为八个,总数就是32个。每个时钟周期内可执行的四次乘加运算(MAD)还是四次,总数就增加到128次。在频率相同的情况下,SGX554的浮点性能将会翻番达到76.8GFlops,傲世任何移动GPU。

图:SGX554的浮点性能将会翻番达到76.8GFlops,傲世任何移动GPU

如果再仔细观察GPU核心(稍后还会有超高分辨率图像),会发现内部又被分成了9个子核心,其中左右两组每四个都是一样的,中间还有一个。这就是 ALU单元增加到八个的直接证据,至于第九个究竟是什么还不好确认,应该是PowerVR核心里惯用的额外ALU单元。

这样的布局可能会带来更好的并行处理器能力,或者能将频率提得更高(具体还不清楚)。至于性能么,等下你就能见识到了。
 
 

图形处理器跑分测试显示第四代iPad性能要比第三代iPad提升15-100%。第三代iPad上Egypt HD跑分fps为25,第四代iPad跑分达到了52fps。第四代iPad的确将ARM架构处理器的GPU性能推至极限,不知道明年NVIDIA发布的 Tegra 4是否能与之竞争。

全新A6X处理器只是第四代iPad功能提升的一部分,这款设备还采用FaceTime HD前置摄像头和最新的Lightning连接器。当然,第四代 iPad与第三代iPad的外观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图:A6X内核照片与CPU、GPU、SDRAM模块注解

相关资讯
揭秘五大典型集成电源应用案例:从TWS耳机到商业卫星,看电源技术如何重塑电子系统

集成电源管理方案不仅大幅缩减了PCB面积、降低了设计门槛,更显著提升了整体可靠性与能效表现

简化设计,提升性能:集成隔离电源模块为通信系统带来的核心优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通信芯片集成隔离电源模块的设计实现方法,并对其电气特性、热管理、安全隔离及可靠性进行系统性分析

IIC 2025深圳开幕在即!聚焦数字具身,全球CEO峰会揭秘半导体新篇章

半导体产业正站在“AI物理交互”与“数字具身”的十字路口。在628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规模下,如何突破传统技术范式,抢占“数字具身”智能体所带来的千亿级增量市场,已成为全球产业领袖必须直面的核心议题。

国产MCU在智能汽车中的典型应用场景解析

国产MCU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和本土化需求的亮点,正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多个关键场景中实现规模化量产

国产MCU的崛起:智能汽车领域的突破与雄心

近年来,以兆易创新、芯旺微电子、杰发科技、国芯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奋起直追,在技术、产品和应用层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正逐步打破国外厂商的长期壁垒,为我国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