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RF调制器的有线网络融合方案

发布时间:2012-11-8 阅读量:869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随着当前视频和数据传输业务对电缆带宽需求的提高,下行数据速率正在以30%~40%的速率逐年提高。此外,消费者也希望以相同的数据速率使用家 中不断增加的互联装置。从长期目标来看,当前采用的模拟下行调制解调器很难满足成本要求。服务提供商还注意到,通过升级改造现有接入平台来满足不断增长的 带宽需求的做法非常昂贵。
由此可见,用户和服务供应商面临着同一问题:模拟收发器已经无力来满足越来越高的带宽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数字RF调制器,它可提供高密度、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将来的带宽需求。数字RF调制器采用直接变频架构,使得融合接入平台(CCAP)能够支持整个频带的正交调幅(QAM)传输。这些数字RF调制器的容量最高可以达到模拟调制器的32倍,而每个QAM发射信道的功耗仅为模拟技术的大约二十分之一。

本文介绍采用直接变频架构实现CCAP系统数字QAM调制器的原理和优势。

利用直接变频收发器取代模拟收发器的原因


有线电视(CATV)的CCAP平台( 图1 ) 集成了两种下行业务传输方式:一种是用于视频的边缘QAM设备,另一种是用于高速互联网接入的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CMTS)。QAM调制数字载波包括广播电视和窄播业务,例如:视频点播(VoD)、交换式数字视频(SDV)及高速互联网。这些载波介于50MHz~1000MHz带宽的下行CATV频谱。多达158个(6MHz带宽)QAM载波(信道)占据CCAP前端每个射频端口的整个频谱。每个线卡可容纳最多8个~12个射频端口,每个13RU CCAP机箱可容纳5块下行线卡。

 
下行CCAP物理层(PHY)要求高度密集的RF调制器,所以,这些QAM调制器必须具有低功耗、可扩展性和QAM载频捷变等特性。前期的射频前端设备将来自多个超外差模拟发送器的QAM载波组合起来,使之位于CATV频谱(图2),这种方案中的每个CCAP射频端口功率可能需要超过300W.直接变频发射器在数字域很容易实现QAM载波的上变频(DUC)和调制,并可利用ASIC或FPGA实现(图3)。由于QAM载波的整个频谱通过单个RF链路发射,只有通过宽带RF数/模转换器(RF DAC)才能实现这种数字架构。
 
直接变频发送器在CCAP系统中具有明显优势:整个信号处理在数字域实现,受益于CMOS工艺结构。CMOS工艺允许以较小的占位面积和低功耗实现非常高的信道密度,通过以下示例将很容易理解这种方法的优势。
MAX5880是一款驱动RF DAC的128通道DUC和QAM调制器,从FPGA接收前向纠错(FEC)编码的符号,执行QAM调制、脉冲整形,以及每个QAM通道的重新采样,然后对128路QAM通道进行组合、内插和调制,以驱动RF DAC.RF DAC的采样率必须高于2Gsps,用于合成整个CATV频带信号,它也必须满足严格的DOCSIS RF指标要求。这种设计采用14位4.6Gsps的MAX5882 RF DAC.
 


MAX5882以超过4Gsps的刷新速率对1GHz带宽信号进行过采样。注意,根据奈奎斯特原理,同步1GHz频带要求采样率略高于2GHz.但如果使用2.5GspsDAC,由于频率混叠,主要的谐波失真分量(例如2次谐波(HD2)和3次谐波(HD3))会折返至1GHz电缆频谱内(图4A)。这些失真会破坏DOCSIS发送器的带内RF性能。使用4Gsps DAC(图4B)时,HD2和HD3则不会折返到有效的CATV频带。

 
数字RF QAM调制器芯片组的RF输出如图5所示,128路6MHz带宽通道,覆盖1GHz频率范围。射频性能完全符合DOCSIS RF要求,发送128路QAM信道时,DUC和DAC的总功耗大约为6W.与传统的模拟RF调制器相比,每个QAM信道的功耗节约大约95%.

 
  总结
新一代数字调制器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技术优势,例如:高性能宽带数/模转换器和CMOS工艺技术。数字射频调制器是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也满足严格的DOCSIS RF性能要求。现在,电信公司能够以当今的成本效率为有线电视业务服务商提供满足未来宽带要求的技术。

相关资讯
揭秘五大典型集成电源应用案例:从TWS耳机到商业卫星,看电源技术如何重塑电子系统

集成电源管理方案不仅大幅缩减了PCB面积、降低了设计门槛,更显著提升了整体可靠性与能效表现

简化设计,提升性能:集成隔离电源模块为通信系统带来的核心优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通信芯片集成隔离电源模块的设计实现方法,并对其电气特性、热管理、安全隔离及可靠性进行系统性分析

IIC 2025深圳开幕在即!聚焦数字具身,全球CEO峰会揭秘半导体新篇章

半导体产业正站在“AI物理交互”与“数字具身”的十字路口。在628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规模下,如何突破传统技术范式,抢占“数字具身”智能体所带来的千亿级增量市场,已成为全球产业领袖必须直面的核心议题。

国产MCU在智能汽车中的典型应用场景解析

国产MCU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和本土化需求的亮点,正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多个关键场景中实现规模化量产

国产MCU的崛起:智能汽车领域的突破与雄心

近年来,以兆易创新、芯旺微电子、杰发科技、国芯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奋起直追,在技术、产品和应用层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正逐步打破国外厂商的长期壁垒,为我国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