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思卡尔推出防护智能电表篡改的Xtrinsic传感器

发布时间:2012-11-9 阅读量:982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智能电表需要由用户交费对智能IC卡充值并输入电表中,电表才能供电,表中电量用完后自动拉闸断电,飞思卡尔推出新的微机电系统加速计,提供超低功耗和简单的即插即用方法来进行倾斜阈值检测,用于智能电表应用的物理篡改防护。

智能电表需要由用户交费对智能IC卡充值并输入电表中,电表才能供电,表中电量用完后自动拉闸断电,从而有效地解决上门抄表和收电费难的问题。用户的购电信息实行微机管理,方便进行查询、统计、收费及打印票据等。

智能电表

飞思卡尔推出新的微机电系统加速计,提供超低功耗和简单的即插即用方法来进行倾斜阈值检测,用于智能电表应用的物理篡改防护。飞思卡尔的 Xtrinsic MMA8491Q 节能高效加速计将产品组合扩展至工业市场,该市场需要宽引脚间距、可以目测检查的引线和较长的产品生命周期。

飞思卡尔副总裁兼传感器与致动器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 Seyed Paransun 表示:“智能电表的数量随着互联家居和电网的出现而激增,物理篡改防护是一个关键要求。飞思卡尔通过简单易用、经济高效、功耗极低且具有特定嵌入式功能的 3 轴加速计满足了这个需求。”

Xtrinsic MMA8491Q 加速计专为需要降低复杂性并具备高级系统集成的应用而设计,其倾斜阈值传感在检测物理篡改的飞思卡尔系统级智能电表参考设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 Sensor Expo 2012 和 Metering Europe 2012 中推出)。通过倾斜角的变化检测电表的运动,并在发生篡改事件时通知市政公司。

Xtrinsic MMA8491Q 加速计的设计非常灵活,可用于智能电表以外的、需要精确测量方向的广泛应用 – 例如游戏机和家电中的运动检测。该加速计还是在企业和工业设施中进行资产跟踪的理想器件,并可用于远程医疗和便携式健康监控系统。

Xtrinsic MMA8491Q 三 轴加速计的特性

用于倾斜传感的 Xtrinsic MMA8491Q加速计 提供X、Y 和 Z 轴倾斜阈值检测输出,具有可降低功耗的运行功能,可智能确定器件应何时以低功率模式运行或关闭,帮助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其他特性包括:


· 低电流消耗,400 nA/Hz
· 专用支持引脚: “ON”用于触发一次测量;“Off”用于关闭模式和 10 nA 的超低电流消耗
· 支持简单的即插即用集成的预配置倾斜阈值检测触发器
· 3 轴逻辑输出(超过/低于阈值)提供倾斜指示器
· 可编程倾斜阈值限制
· I2C功能具有 +/-8 g 的动态范围,用于传统加速计数据采集
· 具有焊接可目测检查引脚的 3 x 3 x 1.05 mm QFN 封装,采用 0.65 mm 间距
· 1.95 V 至 3.6 V 的广泛的供电电压功能

定价和供货情况

Xtrinsic MMA8491Q 加速计目前已投入生产,10000 件产品的建议起步零售价为每件 1.03 美元。。

飞思卡尔传感器工具箱在一个通用平台上提供用于加速计、磁力计、压力传感器和触摸传感器的硬件、软件和附件。飞思卡尔 LFSTBEB8491 开发板卡现已开始供货,建议零售价格为 75 美元。还有另一种封装选项 RDMMA8491,它包含带有 USB 板卡的加速计开发板卡,建议零售价为 99 美元。

飞思卡尔还提供一个简单、独立的 DEMOMMA8491板卡,触发与倾斜角度对应的 LED,建议零售价为 19.99 美元。

飞思卡尔新的 MMA8491Q倾斜传感器包含在飞思卡尔的产品长期供货计划中,保证至少供货 10 年。

Xtrinsic MMA8491Q
相关资讯
揭秘五大典型集成电源应用案例:从TWS耳机到商业卫星,看电源技术如何重塑电子系统

集成电源管理方案不仅大幅缩减了PCB面积、降低了设计门槛,更显著提升了整体可靠性与能效表现

简化设计,提升性能:集成隔离电源模块为通信系统带来的核心优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通信芯片集成隔离电源模块的设计实现方法,并对其电气特性、热管理、安全隔离及可靠性进行系统性分析

IIC 2025深圳开幕在即!聚焦数字具身,全球CEO峰会揭秘半导体新篇章

半导体产业正站在“AI物理交互”与“数字具身”的十字路口。在628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规模下,如何突破传统技术范式,抢占“数字具身”智能体所带来的千亿级增量市场,已成为全球产业领袖必须直面的核心议题。

国产MCU在智能汽车中的典型应用场景解析

国产MCU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和本土化需求的亮点,正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多个关键场景中实现规模化量产

国产MCU的崛起:智能汽车领域的突破与雄心

近年来,以兆易创新、芯旺微电子、杰发科技、国芯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奋起直追,在技术、产品和应用层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正逐步打破国外厂商的长期壁垒,为我国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