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解决的四大难题

发布时间:2012-11-21 阅读量:865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在Windows8之后,什么是下一个技术热点?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将是一个趋势,在5瓦功率无线充电领域开先河的QI技术也将下一个目标应用市场锁定在汽车领域。对电动车本身的无线充电技术或许还遥远,而在汽车中为消费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开始打开应用之门……

在Windows8之后,什么是下一个技术热点?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将是一个趋势,在5瓦功率无线充电领域开先河的QI技术也将下一个目标应用市场锁定在汽车领域。对电动车本身的无线充电技术或许还相对遥远,而在汽车中为消费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开始打开应用之门……

奇瑞总工程师陈军博士介绍说,在前沿技术方面,奇瑞着重开发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这也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开发的这一无线充电技术是大功率的,目标是能够达到3000瓦,现在已能做到1500瓦。这一充电技术对电动车非常重要,因为如果电动车通过无线方式同时充电的话,整个电网就会瘫痪。我们不仅要解决充电效率的问题,还要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在5瓦功率无线充电领域开先河的QI技术也将下一个目标应用市场锁定在汽车领域。无线充电联盟推广委员会主席邓蕴美也提到,QI在公共场所的应用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兼容性,而且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联盟也计划下一步将QI功率从5瓦提高到30~120瓦,最后还可以到工业级别,即2000瓦以上的应用,将来也会将此技术应用在汽车领域。

对电动车本身的无线充电技术或许还相对遥远,而在汽车中为消费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开始打开应用之门。飞利浦建兴数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新技术总监斯特凡·格拉夫介绍说,公司在汽车上开发的无线应用解决方案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四个线圈技术,手机不用放在板上固定的位置,二是温度,智能手机的范围一般都是在零度以上在45度以下,iphone超过40 度的时候iphone就会停止充电,以免电池损坏。当温度降低到合适范围时再开启充电功能。三是汽车中相关设备信号等的干扰。四是外物干扰。在充电过程中可与手机沟通,放出了多少能量,然后手机接到了多少能量,能量的差别再减去充电效率,就知道是否有异物以及异物存在损失了多少的效率,如果效率损失太高的话,系统会提醒使用者注意,甚至关掉这一充电机制。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功能需求。柯大卫也提到,使用电动车时会出现里程管理问题,要看电力是不是足够,现在的电池容量可续航多久,哈曼通过提供一个数字显示,可以看到电池容量不断地减值,可知道这一电池还可以维持多久,同时还会提示附近最近的充电站在哪里,或者是能不能开到这个电站进行充电,如果不能是不是需要打紧急救援电话,总之就是使得用户可以在车内操作,然后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
相关资讯
宇树科技启动IPO辅导,冲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2025年7月18日,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正式在浙江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拟在A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律师事务所及会计师事务所分别为北京德恒和容诚。根据计划,中信证券将于2025年10月对宇树科技进行上市条件评估,并协助其提交IPO申请文件。若顺利上市,宇树科技有望成为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日本 Rapidus 启动关键一步:IIM-1 厂成功试产 2nm 测试晶圆

近日,日本半导体新创企业Rapidus宣布,其位于北海道的IIM-1晶圆厂已启动2nm制程的测试晶圆生产,并计划于2027年实现量产。这一进展标志着日本在先进制程领域的重大突破,有望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

台积电2nm制程产能大幅扩张 全球芯片巨头争相抢购

台积电2nm制程技术将按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进入量产阶段。由于苹果、AMD、英特尔等首批客户订单需求强劲,加上高通、联发科、英伟达等厂商后续跟进,台积电2nm产能供不应求。为此,台积电计划大幅提升产能,目标在2025年将月产能从今年底的4万片提升至10万片,增幅高达1.5倍。

日本Rapidus突破2nm芯片技术,挑战台积电三星霸主地位

日本政府支持的半导体企业Rapidus于7月18日宣布,已成功试产国内首个2nm晶体管,标志着该国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取得关键突破。这一进展是日本耗资5万亿日元(约合340亿美元)半导体复兴计划的重要里程碑,旨在重塑其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RISC-V架构突破性能瓶颈,Andes发布新一代AX66处理器IP

在2025年RISC-V中国峰会的“高性能计算分论坛”上,Andes晶心科技CEO林志明正式发布了公司最新一代64位RISC-V处理器IP——AX66。该产品基于RISC-V国际基金会最新批准的RVA23 Profile标准,专为高性能计算(HPC)、AI加速及边缘计算等场景优化,标志着RISC-V生态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进一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