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模拟前端助力心电监测仪手机待机220小时

发布时间:2012-12-10 阅读量:819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作为一台综合了智能手机功能的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具备实时心电监测和血压、血糖、血脂和运动数据上传及管理功能,该方案选择了ADI的单导联心电的模拟前端芯片AD8232,较之前的分离方案获得出色的性能,同时体积、功耗及成本都大大降低。

作为一台综合了智能手机功能的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用户总是对待机时间、外形尺寸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希望测试心电波形更准确、抗干扰能力更强、可靠性更高,并尽可能低价格。ADI单导联心率监护仪模拟前端AD8232的推出为“心博士”系列远程心电监测仪新产品更高地满足这些特性需求提供契机,基于AD8232设计实现的“心搏士”远程心电监测仪实现了更小体积、更长待机时间,而且心电波形更准确。同时,AD8232的高集成度大大降低了元器件数量和BOM成本,且抗干扰能力更强,可靠性更高。中卫莱康的CEO孟宇表示:“中卫莱康最新的‘心博士’远程心电监测仪选择了ADI的单导联心电的模拟前端芯片AD8232,较之前的分离方案获得出色的性能,同时体积、功耗及成本都大大降低。”


 
         图1  心博士远程智能心电监测仪(健康手机)      

中卫莱康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国际领先的远程健康管理服务的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中国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和中国保健协会共同建立的“中国远程心电血压监测网络体系”的唯一授权执行机构。广受用户欢迎的心博士远程心电监测仪(健康手机)是中卫莱康的主打产品,目前该产品已具备实时心电监测和血压、血糖、血脂和运动数据上传及管理功能,并于近期推出基于Analog Devices, Inc. 单导联心率监护仪模拟前端AD8232设计实现的新产品。

作为一款具备专业的医疗监护和远程诊断功能的智能手机,“心博士”远程心电监测仪在提供心电监测、血糖/血压监测功能之外,当前智能手机所具备的主流功能一样不少——4.3寸显示屏、双摄像头、蓝牙3.0、WIFI无线上网、FM收音机…….如此丰富的功能集成无疑对设计师实现更小的体积、更长的待机时间、更稳定的性能都带来极大的挑战。“心博士”新产品中基于业界功耗最低、尺寸最小的单导联心率监护仪模拟前端AD8232,有效克服了这些技术挑战,为中卫莱康的用户提供了更卓越的产品功能特性。

AD8232在紧凑的4mm×4mm LFCSP封装上,同时集成了信号调理电路、导联脱落检测、右腿驱动、快恢复等功能。因此,与此前的分立解决方案相比,AD8232芯片只需增加少量无源器件就可实现心率监测功能,模拟前端电路尺寸缩小50%以上。正是基于这些特性,以及中卫莱康卓越的产品系统设计能力,最新的“心博士”远程心电监测仪在体积进一步缩减的条件下,实现了更高的心率监测性能。此外,这些特性还使产品设计灵活性更大——可选择两电极或三电极系统,可灵活设置链路的带宽及增益,可自由选择交流或直流导联脱落检测方式、省电模式,等等。因此,中卫莱康在实现“心博士”的产品设计上更加灵活,更方便衍生到更多系列化产品,同时缩短面市时间。


 
        图2 单导联心率监护模拟前端芯片AD8232

当前智能手机普遍高功耗、低待机时间饱受用户诟病,而最新的“心博士”远程心电监测仪健康手机可以实现220小时的超长待机!作为一款同时拥有智能手机通信功能的心率监测仪产品,其心率监护仪功能模块对“心博士”整体的功耗特性影响很大。AD8232超低工作功耗和电池直接供电方式让中卫莱康的“心博士”远程心电监测仪设计时可以更轻松实现苛刻的功耗预算——180uA(典型值)的工作电源电流,而且具有关断功能,可延长电池寿命;采用灵活的2.0V至3.6V工作电压范围,可以直接由电池供电,不需要电源转换器,省掉电源转换带来的功耗损失。

作为全球领先的高性能信号处理解决方案供应商及病人护理行业的长期合作伙伴,ADI与全球主要的医疗设备制造商有广泛的合作,为他们提供领先产品解决方案。同样,ADI目前也与中卫莱康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在双方新的产品规划、方案论证以及市场信息分享方面都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渠道,ADI将在模拟混合信号链产品以及微处理器产品等领域提供最大的支持。



相关资讯
电源设计中的7个常见坑,90%的工程师都踩过

本文将深度剖析电源设计中最常见的7个“坑”,帮助工程师规避风险,提高产品可靠性与性能

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与实时控制系统设计:迈向类人运动的关键一步

通常一个完整的人形机器人需要20~40个关节自由度,这些关节的驱动方式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灵活性、能耗、响应速度和负载能力

微型逆变器 vs 传统逆变器:一场光伏系统的静默革命,谁才是未来能源的“心脏”?

本文将深入剖析微型逆变器和传统逆变器的核心技术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优劣。

盘点国产MCU在机器人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未来的人形机器人需要在端侧运行更复杂的AI模型,这要求MCU不仅要有强大的通用处理能力,还需要集成专用的NPU或DSP高效运行AI推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