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智能家居没有在我国普及?

发布时间:2012-12-29 阅读量:676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智能家居在国内也已经被谈及一时,名也已经扬出去了,可是一直未能普及。为何看似如此智能化、方便的技术却未能在家庭中普及呢?本文来为您分析原因。

智能家居为何没有在我国普及

第一,尽管目前国内以电信为首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以联想为首的国内闪联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IGRS)和以海尔为首的e家佳等组织都各自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家居协议标准,但是,行业内一直都没有很好的遵循过。由于产品通讯协议不统一,各厂商都按照不同的接口标准和协议进行生产,所以产品之间还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也不能交换,这些都使得很多家庭服务成为海市蜃楼。

第二,智能家居产业在国内已经发展了10个年头,智能家居产品市场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安防报警和智能控制,产品种类有限。智能家居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发多采用高新科技,更新换代快,风险较大,很多企业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

第三,市场接受程度低。目前,大多数的普通居民还认识不到智能家居的便利,在对智能家居关注的人群中,比较关注的也只是一些与自己日常生活切身相关的安防、物业、家居服务等功能,而对一些超前的控制功能,如信息家电等感觉太遥远。此外,新技术的不成熟,问题多以及成本较高,也让一般客户望而却步。

第四,智能家居系统在未来是一个多行业合作的平台,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化合作体系还不够健全,各行业之间基于传统的经营理念和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都想在自己的行业甚至别的相关行业抢占先机,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不愿公开自己的产品接口技术和相关的协议。除此之外,和智能家居相关的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不完善,也是跨行业合作困难的一个原因。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传统的大部分是通过有线的方式组成智能家居系统,这种方式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专门公司维护,而且施工周期长,系统灵活性差。而物联网智能家居则是将无线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家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建一个安装简单、使用方便、维护容易、扩展随心所欲的智能家居系统。依据业内普遍认为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家居物联网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

全面感知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特征,即利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GPS、摄像头、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地对感知对象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在智能家居中,感知对象分为人们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和人本身,传统智能家居中的8大子系统可作为感知层的执行设备。除此之外,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还应用了许多典型的感知技术,比如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无线门磁、窗磁,无线燃气泄漏传感器等。

网络层

物联网中的网络层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形成的融合网络,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居物联网管理中心、信息中心、云计算平台、专家系统等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部分。在智能家居中,网络层不但要具备网络运营的能力,还要提升信息运营的能力,如对数据库的应用等。在网络层中,尤其要处理好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这两个问题。

应用层

应用层是将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家居专业技术相结合来实现家居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集。物联网通过应用层最终实现信息技术和传统家居的深度融合,这主要体现在智能电网应用、家庭医疗应用、多媒体娱乐应用、家庭安防应用和家庭控制应用等。除此之外,应用层还为家庭服务商提供有第三方借口,以提供便于人们生活的各种服务。

延伸:智能家居角度的物联网技术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的年度报告中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这样,在物联网时代,只要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交换。

从智能家居的角度,可以通过一个例子形象地描述物联网。周末的早晨,当你还在熟睡的时候,你预定的闹铃响了,如果你按掉了闹铃,这个时候,闹钟会送出一个信息给咖啡机说:“先等一会,这个家伙又赖床了,15分钟后再煮咖啡。”咖啡机接到信息的同时又会发送一个信息给烤面包机等15分钟再烤面包,通过这样的物与物的交流,我们的居家生活将变得智能和有趣。

相关资讯
TWS市场强势反弹:2025年Q1出货量激增18%,苹果小米领跑

全球TWS耳机市场在2025年第一季度展现出强劲复苏态势。根据Canalys最新数据,该季度全球出货量达7,800万台,同比增长18%,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最高增速。这一反弹标志着市场在经历阶段性调整后,正式迈入以技术迭代与消费升级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周期。

突破200万次按压极限:Littelfuse TLSM轻触开关引领工业控制新标准

2025年5月,全球工业技术制造巨头Littelfuse(NASDAQ:LFUS)正式发布TLSM系列表面贴装轻触开关,凭借200万次超长寿命、SPDT(单刀双掷)配置及IP54防护等级,重新定义了高频使用场景下的开关可靠性标准。在当前消费电子微型化、工业设备智能化的趋势下,传统轻触开关普遍面临寿命短(10-100万次)、环境适应性差(高温/高湿下性能衰减)、触感与耐用性难以平衡等痛点。TLSM系列通过材料革新与结构优化,不仅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更瞄准了工业4.0、智能汽车、医疗设备等新兴市场的增量需求。

2025Q1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三星领跑,华为逆袭,新兴市场成增长引擎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及多家权威机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呈现弱复苏态势,出货量同比微增1%-3%,收入同步小幅攀升1%-3%。这一增长主要由亚太、中东及非洲等新兴市场需求驱动,而北美、西欧等成熟市场则因消费者信心疲软及地缘政治风险面临增长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厂商策略分化显著:三星通过Galaxy S25系列巩固高端市场,苹果则以iPhone 16e布局中端市场,而小米、vivo等国产品牌凭借本土化创新与价格优势抢占份额。

革命性神经形态MCU问世:边缘AI能效提升500倍

2025年5月22日,荷兰芯片厂商Innatera发布了全球首款面向大众市场的神经形态微控制器Pulsar,标志着边缘AI硬件迈入新纪元。该芯片基于RISC-V指令集,融合模拟/数字神经形态模块与卷积神经网络(CNN)加速器,通过台积电28nm工艺实现2.6×2.8mm²的微型封装,批量成本不足5美元。与传统AI处理器相比,Pulsar的延迟和能耗分别降低100倍与500倍,解决了传感器边缘场景下实时性与功耗的长期矛盾。这一突破性产品的发布,被业内视为神经形态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里程碑。

厚度缩减15%!全球最薄UFS 4.1问世,折叠屏设备存储革命来临

半导体存储技术领域迎来重大突破。2025年5月22日,韩国半导体龙头企业SK海力士正式发布全球首款搭载321层1Tb TLC 4D NAND闪存的UFS 4.1移动存储解决方案。该创新产品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业界最高层数堆叠技术,实现了存储密度与能效比的双重跃升,标志着移动端存储器正式迈入超薄化与AI适配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