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详解:简单且高成本效益的MPPT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3-08-2 阅读量:1880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Chris Glaser,TI应用工程师

【导读】本文将为你介绍一款简单且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板最大功率点追踪电路,其适用于脉冲负载系统,例如:通过 RF 发射器发送数据的遥测系统。另外,我们还可以对这种拓扑结构进行相应配置,用于任何太阳能电池板和脉冲负载系统。

许多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型应用只需功率脉冲便可运行。我们需要频繁地开启数据收集或者测量采样系统,执行测量或者其他任务,发送经过处理或者测量的数据,然后再回到睡眠模式。在许多情况下,以无线方式发送这些数据消耗掉了大部分输出功率。如太阳能电池板等小功率电源,通常难以支持系统本身或者数据发送所需的这些功率脉冲。通过让太阳能电池板工作在最大功率点 (MPP),并且智能地从电池板获取功率,以实现对电能的管理,从而顺利地驱动脉冲负载。本文将为您介绍一种简单且高成本效益的最大功率点追踪 (MPPT) 解决方案,以供这类脉冲负载系统使用。

太阳能电池板特性

在最大功率点工作时,太阳能电池板可提供峰值输出功率。最大功率点是一个与电池板最高可达输出功率相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在光照水平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最大功率点追踪方法对来自太阳能电池板的功率进行管理。太阳能电池板的一个特性是,电池板电压随电池板输出电流增加而下降。如果输出电流过高,则电池板电压崩溃,并且输出功率变得非常低。图 1 描述了特定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电流及输出功率与其输出电压之间的比较情况。最大功率点已被标示出来。图中,一条水平绿线条表明输出功率至少为 90% 最大功率点时的位置。该线条以上,在“点 1”和“点 2”之间时,电池板输出功率最大。

图 1 太阳能电池板最大功率点图
 
 

当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型负载仅要求功率脉冲并且不需要全时段供电时,让其工作在 90% 最大功率点以下的一种简单方法是,在“点 1”开启负载,而在“功率点 2”关闭负载。当负载开启时,其获得要求的功率,从而使电池板电压下降。这样,工作点便从“点 1”开始移动,经过最大功率点,最终超过“点 2”。在“点 2”时,负载关闭,电池板电压再次上升。即使是这种简单的操作,我们也必须解决 3 个问题。

首先,相比电池板输出,负载可能会要求不同的电压。因此,我们需要使用一种高效的电源,以将不稳定且相对较高的电池板电压转换为负载可用的恒定电压。其次,我们需要测量电池板电压,并且根据该电压来关闭或者开启电源。大多数电源都利用一个数字输入来实现开启或者关闭功能。这种输入有一个大概的阈值,以区分逻辑低电平和逻辑高电平。使用这种非精确阈值时,电池板电压便无法直接到达开启状态的输入端。因此,我们需要使用一种具有精确阈值的外部电路。我们可以使用电源电压监测器,但添加器件会带来成本和复杂度的增加。

首先,相比电池板输出,负载可能会要求不同的电压。因此,我们需要使用一种高效的电源,以将不稳定且相对较高的电池板电压转换为负载可用的恒定电压。其次,我们需要测量电池板电压,并且根据该电压来关闭或者开启电源。大多数电源都利用一个数字输入来实现开启或者关闭功能。这种输入有一个大概的阈值,以区分逻辑低电平和逻辑高电平。使用这种非精确阈值时,电池板电压便无法直接到达开启状态的输入端。因此,我们需要使用一种具有精确阈值的外部电路。我们可以使用电源电压监测器,但添加器件会带来成本和复杂度的增加。

最大功率点追踪解决方案

我们很难找到一款单器件、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它需要使用宽电压范围的功率受限型太阳能电池板输入,同时还要能够高效地提供稳定的输出电压、快速的启动,并且能够在 90% 最大功率点以下工作。TI TPS62125 就是一个这类器件,它可以接受高达 17V 的输入电压,拥有 90% 以上的工作效率,启动时间小于 1 ms,并且拥有一个使用精确阈值的开启输入引脚,其可以直接连接至太阳能电池板电压,以实现最大功率点追踪。这样,便无需添加额外器件来实现这种功能。图 2 显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图 2 脉冲负载的最大功率点追踪电路
 
由 R1 和 R2 组成的分压器,用于在图 1 所示“点1”时开启电源。在电源开启以前,该器件本身会把 R2 和 R3 之间的这个节点一直保持在地电位。电源开启以后,器件释放该节点,R3便为分压器的组成部分。当太阳能电池板电压降至“点2”时,器件关闭节点,并再次保持 R2 和 R3 之间节点的低电压。这时,电池板电压再次开始上升,直到其达到开启阈值为止。这样便实现一种完全可编程的开启和关闭电压,其可用于任何太阳能电池板。

大容量输入电容 C3 存储来自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以在规定时间为负载提供功率,并且为电源启动供电。电池板向电源或者 C3 提供与其电压相对应的电流。当电源处于关闭状态时,太阳能电池板向电容提供电流。当电源开启时,电容和太阳能电池板为负载提供所需电流。由于 C3 只是存储能量,然后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释放存储的能量,就此而言 C3 不失为一款低成本的电解质电容。

 

所需大容量输入电容计算方法

最大功率点追踪电路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负载的功率需求,然后根据功率要求和所选用的太阳能电池板,计算出所需大容量输入电容的大小。例如,假设一个遥感电路要求 250mA 电流下电压为 3.3V(825 mW),且供电时间为 15 ms。对于包含有测量器件、微处理器和 RF 发射器的系统而言,这是一种基本需求。

在确定负载的功率需求以后,我们需要计算出 C3 的要求值。首先,为负载供电所需的输入电流可以通过方程式 1 计算得到:


 
VIN为图1所示“点1”和“点2”之间的平均太阳能电池板电压,而η为给定输出功率的电源效率。请注意,VIN 约为 7.8V 且输出功率为 825mW 时,电源效率一般为 87% 左右。利用这些数值,可以计算得到 IIN=122mA,远大于图 1 所示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能力,因此 C3 必须存储足够的能量,以提供缺少的那部分电流,并且持续时间为 15 ms。方程式 2 根据负载要求和太阳能电池板特性,计算出要求的 C3 值:


 
VP1和VP2为“点1”和“点2”之间的电压,使用这种太阳能电池板时,它们分别约为 9V 和 6.5V,其与放电时 C3 的电压变化相对应。tON 时的要求负载工作时间为 15ms。最后,Ipanel(Avg) 为电池板工作在其 90% 最大功率点以下时,太阳能电池板所提供的平均电流。如图 1 所示,该电流约为 19mA。

由方程式 2,我们可以知道 C3 应大于 618 µF。使用 680-µF 电容,可以在器件工作时提供一定的裕量。

开启引脚分压器计算

R1、R2 和 R3 共同形成了一个具有开启 (EN) 引脚磁滞的完全可配置分压器。

方程式 3 和 4 用于设置电阻器值:
我们首先选择 R1,而 1 MΩ 是一个较为合适的起始值。这样,通过计算,可以得到 R2 为 153.8 kΩ。我们选择最接近标准值 154 kΩ。R3 应为 60.9 kΩ,而60.4 kΩ 是最接近标准值。

 

其他最大功率点追踪电路配置

可使典型应用受益的另一种可配置特性是,利用电源良好 (PG) 输出来控制负载的开启 (EN) 输入。当电源关闭时,PG 引脚保持低电平。仅当电源开启且输出电压在调节状态下时,上拉电阻器 R6 将其拉高。把 PG 输出直接连接至负载EN输入,可使负载保持关闭,直到输入电压升至 VP1 以上且输出电压高到足以正常驱动负载为此。由于输入电压降至 VP2 时电源关闭,因此 PG 引脚被有源拉低,从而又让负载关闭。这种配置,可以保证仅在其电源电压处于调节状态下时才开启负载,从而避免出现可能会破坏负载性能或者数据的低电源电压。

测试结果


图 3 显示了运行中的最大功率点追踪电路。电池板电压 VIN 保持在 9V 和 6.5V(分别为 VP1 和 VP2)之间。一旦 VOUT 进入调节状态,负载开启,并且获取 250mA 电流。当电池板电压降至 6.5V 时,VOUT 关闭,并从而关闭负载电流。太阳能电池板始终提供19mA的平均电流。图 3 中,负载拥有约 18ms 的运行时间,可以满足 15ms 要求。该运行时间并未与上述计算结果完全一致,而 C3 值有所增加,超出了计算结果。

图 3 90% 最大功率点以下工作的最大功率点追踪电路
 
图 4 用来自 C3 的电流 ICap 的轨迹线,代替图 3 所示输出电压轨迹线。VIN下降时,来自电容的电流为正—电容向电源提供其存储能量,之后负载获得该能量。一旦负载关闭,由于电池板电压降至 6.5V,并且电源关闭,C3 提供的电流变为负—电容通过电池板再充电,为下一个周期存储能量。电池板电压足够高的情况下,当电源开启时,来自 C3 的电流在负载开启以前出现短暂尖峰。启动期间,需要 C3 提供更多的输入电流。


图 4 90% 最大功率点以下工作的电路的大容量输入电容 (C3)
相关资讯
全球汽车芯片市场遇冷,恩智浦如何守住56%毛利率防线?

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于2025年4月28日披露的财报显示,公司第一季度营收28.35亿美元,同比、环比均下滑9%,但略超市场预期。在汽车、工业与物联网等核心业务需求疲软的背景下,Non-GAAP毛利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至56.1%,自由现金流则维持在4.27亿美元,突显其成本控制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层对第二季度营收指引中值(29亿美元)释放出环比复苏信号,但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为业绩蒙上阴影。

全闪存与软件定义双轮驱动——中国存储产业年度趋势报告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企业级存储市场追踪数据,2024年中国存储产业迎来结构性增长拐点。全年市场规模达69.2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占比提升至22%,展现出强劲复苏态势。以浪潮信息为代表的国内厂商持续突破,在销售额(10.9%)和出货量(11.2%)两大核心指标上均跻身市场前两强,标志着本土存储生态的成熟度显著提升。

索尼启动半导体业务战略重组 图像传感器龙头或迎资本化新篇章

全球消费电子巨头索尼集团近期被曝正酝酿重大战略调整。据彭博社援引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该集团拟对旗下核心半导体资产——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SSS)实施部分分拆,计划于2023年内推动该子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独立IPO。该决策标志着索尼在半导体产业布局进入新阶段,同时也预示着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格局或将发生重要变化。

革新智能驾驶通信:移远车载蜂窝天线补偿器如何破解行业痛点?

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移远通信推出的全新车载蜂窝天线补偿器引发行业关注。该产品通过双向动态补偿、微秒级频段切换及混频电路集成等核心技术,解决了车载通信中长期存在的射频链路损耗难题,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稳定高效的通信支持。本文将从技术优势、竞争分析、应用场景及市场前景等多维度解读这一创新方案。

全球DRAM市场变局:三星技术迭代与SK海力士堆叠方案的对决

在全球DRAM市场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三星电子近期宣布将跳过第八代1e nm工艺节点,转而集中资源开发基于垂直通道晶体管(VCT)架构的下一代DRAM技术。据内部路线图显示,三星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VCT DRAM量产,较原定计划提前一个世代。该技术通过三维堆叠晶体管结构,将存储单元面积缩减30%,并利用双晶圆混合键合工艺解决信号干扰问题,被视为突破传统平面工艺物理极限的核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