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世繁华落尽,智能可穿戴还剩什么?

发布时间:2014-03-7 阅读量:857 来源: 发布人:

【导读】CES和MWC两场年度最重要的消费电子大会都已落幕,在媒体和分析机构的渲染下,仿佛可穿戴市场已是遍地金矿,但实际的市场表现又怎样呢?穿戴热背后充满繁荣的假象。这里我们做一个客观的分析,风光外表的背后隐藏的误区。

先是数据假象,这是经常被引用的几组数据:

1)BI Intelligence预测,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而2018年将达到3亿台,按平均每台42美元的出货价格计算,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

2)ABI Research的预测,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开始爆发和普及,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4.85亿台,对应销售规模为190亿美元。
  
3)瑞士信贷预测未来2-3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现有30-50亿美元增长至300-500亿美元。
  
拉回到现实,同样来看几组数据。
  
Pebble 2013年上半年的销量数据为27.5万台,之后再没有公开的销量数据,这款2012年就已经推出的产品,2014年1月的CES上才进行了一次升级,变化只是增加了金属表带的选择。有全球市场号召力的三星Gear在2013年11月中旬在被逼急了说出已经销售Gear智能手表80万台,将三星这一军的韩国本地媒体Business Korea该媒体称三星Gear推出之后到11月份只卖出了5万台,每天只卖出800~900台。
  
这是两款明星智能手表产品的表现,与预测机构动辄上亿规模的量相差太远太远。再看Jawbone UP和Fitbit Flex这两个手环类的代表。由于Jawbone、Fitbit两家公司均还未上市,很难找到公开数据,这一点十分奇怪,几乎找不到任何一条靠谱的穿戴市场2013销量规模。不过NPD公司1月份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Fitbit、Jawbone UP和Nike FuelBand瓜分了可穿戴市场97%的份额。其中Fitbit占了68%、Jawbone占19%、Nike FuelBand占10%,其它厂商瓜分剩下的3%。同时NPD透露了另一个数据,2013年的全球穿戴设备市场价值3.3亿美元,我们姑且按照100美元的平均价格来算,总销量只有330万台。所以,数据就是个最大的假象。

22

国内跳票成惯例
  
这是国外,智能穿戴设备接受度更高,市场表现尚且如此。再看国内市场,你看到的是,彼此起伏的智能硬件团队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媒体,眼看他跳票了……。
  
inWatch发货推迟20天、果壳GWatch延迟发售时间1个月、土曼T-Fire更是被跳票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跳票反而不正常了,跳票说明什么,说明夸了海口,准备不充分,说明低估了软硬结合类硬件产品推出的难度。大部分智能硬件团队成员由一群互联网人和有经验的硬件工程师组成,按照互联网思维打造产品,但没有想到的智能硬件产品的铸造,与互联网产品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招一批工程师,10天开发出一款应用产品,但你要在短时间内解决供应链、模具、硬件调试,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假象?
  
1、同质化产品井喷

同质化已经是智能穿戴市场最明显的现状,从CES消费电子展到刚刚过去的MWC移动世界大会,都是如此,CES是一次同质化产品迸发的巅峰,你可以看到SONY Core、LG Life Band、Basis B1、Pebble Steel,还有跨界的Garmin Vivofit、雷蛇Nabu等,《硬件再发明》曾在CES期间发过一篇文章,这个列表可以轻松列出24款来。除了一些细微的个性化差别,他们都离不开的关键词是健康追踪、云端数据同步等等。
  
2、为了刷存在感而推

这一点,CES上的跨界厂商是很典型的例子,比如RAZER和EPSON,纯粹是凑热闹。另外国内的手机厂商也是热衷此举的典型代表,比如华为的Talk Band、中兴分别在CES和MWC上都展示过了的Grand Watch、酷派的cWatch等等。这些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除了展示表示有这个产品,根本没有具体的上市和推进计划。一位刚刚从MWC回来的媒体同行讲,这次MWC明显感觉智能穿戴产品有些降温,华为的TalkBand也未归入荣耀品牌,貌似只是为了发布而已。
  
3、智能硬件热≠智能穿戴热
  
智能穿戴产品虚热的背后,是缺少真正的痛点应用,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监测自己今天走了多少步,有几小时的深度睡眠。另外一点,智能硬件现在确实很热,但不是热在“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健康医疗和汽车智能化更接地气。一个小的缩影是,我在旧金山苹果零售店里,看到的智能配件专区里,摆在最显然的位置除了Fitbit Force和Misfit Shine外,就是飞利浦的HUE智能灯、NEST温控器这类智能家居产品,血氧、血糖仪等医疗产品,这类产品也许更小众,但需求更强。这也是为什么谷歌32亿美金收购的是NEST,而不是一家智能手环或者手表公司。
  
话说回来,开头我说并不是一味唱衰,是认为现在的繁荣假象恰恰是行业走向正轨,参与者找到真正着力点的洗牌时刻,长远来看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生活情趣和效率的智能新硬件仍然是消费电子新的方向。

相关资讯
英特尔CEO陈立武在华投资引争议,特朗普施压辞职遭强硬拒绝

近期,围绕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的任职资格问题,美国政界刮起一阵强风。事件源于美国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本月5日致函英特尔董事会,对陈立武在华投资历史及其潜在利益冲突提出尖锐质疑,认为这可能危及英特尔获得的美国政府巨额补贴(包括《芯片与科学法案》下的近80亿美元)所应承担的国家安全责任,尤其涉及敏感的“安全飞地”(Secure Enclave)国防芯片项目。此质疑引发了广泛关注。

中国晶圆龙头企业二季度业绩强劲,产能利用率创新高

2025年8月7日,中国半导体行业领军企业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正式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两家企业销售收入均实现高两位数增长,并带动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国内晶圆制造领域的高效运营,还反映出全球半导体需求的稳健复苏。分析机构指出,在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5G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中国半导体企业正通过优化产线和扩产战略,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

设计革新显成效!三星Galaxy Z7系列全球热销,俄罗斯预售激增30%​

三星电子最新一代折叠屏智能手机Galaxy Z Fold 7与Galaxy Z Flip 7甫一上市,即在全球多地区域引发显著消费热潮。最新数据显示,在俄罗斯这一三星曾战略退出的关键市场,该系列的预售表现超出预期。行业分析机构透露,相较于前代产品,Z7系列在俄罗斯的预订量实现了约30%的显著提升。值得关注的是,采用超薄设计、轻量化大幅改进的Galaxy Z Fold 7在俄预售中占据主导,份额高达约70%,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形态革新突破的高度认可。

德州仪器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涨价,中国芯片供应链加速重构

2025年8月,全球模拟芯片龙头德州仪器(TI)对中国客户启动覆盖超6万款产品的价格调整,涨幅达10%-30%,远超6月仅3300款产品的定向调价规模。尽管官方通知生效日为8月15日,部分客户反馈新定价已于8月4日提前执行。此次涨价涵盖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及通信设备全品类,其中41.3%的产品涨幅超30%,工业级数字隔离器和车规电源管理芯片(PMIC)成为重灾区,涨幅普遍超过25%。

罗姆加速SiC技术布局应对市场变局,2025财年Q1利润承压

2025财年第一季度,日本罗姆半导体(ROHM)面临严峻财务挑战:营收同比下滑1.8%至1162亿日元,营业利润暴跌84.6%至1.95亿日元。尽管净利润下滑14.3%,但公司成功结束连续三季亏损,实现扭亏为盈。业绩承压主因工业机械与汽车应用领域需求疲软(销售额分别下降5%和7%),叠加中国碳化硅(SiC)厂商的竞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