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平板 深圳平板厂商再陷困境

发布时间:2014-03-18 阅读量:1426 来源: 发布人:

【导读】继山寨手机倒闭潮之后,深圳的平板电脑现又陷入困境。人力成本的上升,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加上品牌商市场的下探,深圳平板电脑厂商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一台平板电脑只有十几块的利润。” 60%厂商纷纷退出市场。

人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的严重竞争,品牌商市场下探......残酷的市场现实摆在每个平板厂商面前。据IDC预测,2014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51.6%降至今年的19.4%;而2012年平板电脑售价下滑18.3%,到了2013年再降14.6%。深圳一家平板白牌厂商说,在他所认识的圈子里面,起码有60%的平板厂商退出了市场。
 
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由于同质化加重,这两年有不少平板厂商退出这个市场。” 深圳触摸屏某生产商CEO说,他们触摸屏的订单正从中小型的平板厂商流向了相对具有规模的公司。

“我陪着平板厂商从暴利的阶段走过来,从2010年这个产业刚开始时,一台平板有上百元到后期只有十几块,很多人就不愿意做了。”他说,“产业链做得越完善,给到后端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少,所有厂商都在做加工,竞争就越来越激烈了。利润越来越薄,而且平板电脑的制造,开模投入也很大,所以今年年初我们也由生产平板电脑转移到生产移动电源。”


而利润被摊薄,除了因为同质化引发的价格战日益激烈,还有深圳生产硬件的各种成本在不断升高,这使得价格无法再继续压低。

“深圳成本上升特别快,虽然房租等其他价格也在上涨,最关键的一块是人力资源。”深圳某ODM厂商总经理说,这几年深圳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资从1300到1800,除了基本工资,还要涨加班费,普通工厂涨到12块一个小时,周末还要双倍结算。

他说,随着基本工资增加,各种上游元器件的价格也在上涨。“对我们来讲,研发型公司上升的成本比工厂更快,比如三年前工程师进来的时候工资才五千,现在必须要七八千才有人来。”

他介绍,目前深圳的平板厂商分为三个类别。一大类型是类设计公司,这些厂商生产大量的低端产品,售价很低,毛利率不会太高。

第二类则是在国内外做品牌的厂商。“这里面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基本上现在做得好的品牌都还比较赚钱。”

第三大类型就是自己有工厂、自己做成品的这一类白牌厂商,其中有几家稍微有一些规模并且拥有渠道优势,每个月突破在100K(10万)到300K(30万)之间,这一类在国外一些区域性的品牌客户,包括一些国际的三线、二线的品牌都在跟他们合作。

“出货量一个月在100K以内,就是几十K(几万)的这种工厂都是在苦苦挣扎。” 他说,现在整个的深圳成本上升非常快,做生产制造的企业毛利率基本没有超过5%。所以出货量小的话就很难活。

深圳平板厂商蓝魔数码CEO万秋阳告诉我们,对于他们而言,人力成本上涨某种程度上也是必须的。“MP3、MP4这个东西相对简单,我们当时用做MP3、MP4的那帮人做平板,其实如果继续做一个山寨东西没有问题,你想从别人那儿拿方案也没有问题,但是坚持自己做研发就很难了。”

万秋阳发现,平板的难度跟MP3、MP4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大概两三年的调整,不停地换研发人员,并且开始调整人才结构,招聘重点院校的学生来替代以前的高中、中专的学生。”万秋阳说。
 

平板厂商的反思

虽然目前平板产业跟当年山寨手机的状况很相似,但存活下来的平板厂商们仍然认为,这个市场还有机会,从品牌和产品质量入手,增加产品附加值。
“在山寨机的时候,大家都是在深圳做一个简单的加工。但在平板这一块,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开始做一些独创的东西。”廉健说。

“大家在平板领域的竞争就是价格战和抢芯片,还停留在简单的打法上,其实对品牌的概念还是比较弱,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做品牌的机会。”万秋阳说,他们现在不打价格战,反而盈利更好,比如做产品规划,把产品的价格定好以后,出货量能够预见并能和生产方面进行搭配。

而之前蓝魔把渠道方等中间层的利润挤压掉然后直接面对消费者,但效果并不好,渠道不愿意重点推这款产品。


从行业结构来看,平板电脑行业目前是一个“哑铃状”:苹果、三星代表着上面那一级,中间就是联想、惠普、亚马逊等等这些,另外一个重头就是深圳产业链。廉健表示,整个市场苹果三星占了一半左右,另外一半则分布在其他大牌厂商和深圳产业领域。万秋阳认为,苹果和三星以外的市场是机会。

但是,情况并不完全乐观。廉健提到,2014年联想、惠普也跟当年智能手机的打法一样,开始将价格往下探,今年这个“哑铃”的中间部分会开始变细变短,深圳平板厂商能否抓住机会,不重蹈此前智能手机倒闭潮的覆辙就在此一举。

廉健表示,商用平板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目前在医疗、教育和航空等领域,都有很合适的应用场景在其中。“即便大厂商也许有一些领域无法顾及,这或许也是深圳平板厂商的机会。”

某智能移动终端解决方案商CEO王驰江估算,商用平板电脑的需求大约在七八千万台,平均价格在2000以上,整个市场可能有1600个亿的规模。

事实上,商用平板市场较广,主要源于其屏幕大,行业应用场景比智能手机更有想象空间。王驰江认为,除了平板电脑的技术和质量过关之外,这个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应用场景的拓宽以及软件的开发,创新因素非常重要。

“商用平板其实是一个‘软硬结合’的行业。”王驰江说,目前平板行业也有许多人在关注新智能硬件的领域。
 

软硬结合来袭

王驰江对记者说,纯做硬件实际上是很苦的一个事情,深圳许多厂商都在考虑,硬件怎么能够跟软件合作来提高附加值。

事实上,起步比智能手机稍晚的平板电脑产业正处在一个发展节点。左手边是智能手机中小厂商倒闭,山寨平板暴利的日子不复存在;右手边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穿戴式设备与智能硬件开始兴起,智能终端的发展日趋迅猛。

设备的兴起,深圳作为创客天堂,也可以看到许多新智能硬件的影子。据了解,目前声名在外的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智能手表Pebble、体感控制器LeapMotion、机器人玩具球Sphero都在深圳生产。

以定位技术为基础生产可穿戴设备的的某公司创初人张明把团队设在了深圳。张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遍布深圳的上下游公司、供应链人才和软硬件整合能力,这些因素让深圳成为了实现硬件创业的最佳地方,目前在深圳可穿戴式设备和做智能硬件的团队大大小小已经有数百个团队。

虽然许多知名的新硬件都在深圳的流水线上待过,但深圳留在上面的印记却很浅。而且目前国内在可穿戴式设备方面,也鲜有一款能够跟国外一个级别的产品。
张明表示,深圳硬件厂商的思维是以硬件为出发点来生产可穿戴式设备,从而来实现某种功能;而国外做的穿戴式设备,虽然硬件很简单,但是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来找硬件。“两个思维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导致深圳本地的可穿戴式设备并不能符合人们真正的需求。”张明说。

除了应用场景,张明表示,深圳厂商也缺乏核心纯算法的技术,在同样的芯片,国外能够有优秀的算法来降低功耗,并且在国内的数据处理能力也还不足。“比如健康类可穿戴式设备,数据测算出来后背后的身体原因我们还没有什么数据沉淀,很难给到用户解释并且提出建议。”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深圳都是以做硬件出名,但是在软实力方面,除了腾讯,深圳并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

“先不说整体的社会氛围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企业个体的创新,包括技术、产品外观和商业模式在深圳的创新都很少。”王驰江说,如果没有创新,硬件就只有依赖于渠道出货,实在不行的话就只能转移产业,就像之前从原来生产MP3、MP4到山寨手机再到平板电脑。

“我们一直在关注软硬结合,用互联网思维来改变商业模式,比方平板不要钱送给你,通过软件或者内容来赚钱,我们也想这么做,但是公司还没走到这个阶段。”王驰江说,需要一些其他行业的公司愿意跟硬件产商配合,眼下他们还没有这方面的人员来走这样的路线。

王驰江介绍,不久前被谷歌收购的智能家居设备商Nest Lab,其产品nest 温控器主要是对硬件也不是自有的,而是将芯片的底层基础或者材料技术进行系统地整合出来的产品,但是这个产品的附加值却很大。

“深圳为什么不能出现nest?深圳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太靠硬件赚钱,不像北京有软件基础和互联网视野。”王驰江感慨。

王驰江说,目前他们的想法是开放合作,让自己成为软件公司的硬件合作伙伴。“开放心态与外界合作,或许是深圳现有条件下抓住新硬件浪潮的一个重要手段。”王驰江说。
相关资讯
英特尔CEO陈立武在华投资引争议,特朗普施压辞职遭强硬拒绝

近期,围绕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的任职资格问题,美国政界刮起一阵强风。事件源于美国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本月5日致函英特尔董事会,对陈立武在华投资历史及其潜在利益冲突提出尖锐质疑,认为这可能危及英特尔获得的美国政府巨额补贴(包括《芯片与科学法案》下的近80亿美元)所应承担的国家安全责任,尤其涉及敏感的“安全飞地”(Secure Enclave)国防芯片项目。此质疑引发了广泛关注。

中国晶圆龙头企业二季度业绩强劲,产能利用率创新高

2025年8月7日,中国半导体行业领军企业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正式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两家企业销售收入均实现高两位数增长,并带动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国内晶圆制造领域的高效运营,还反映出全球半导体需求的稳健复苏。分析机构指出,在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5G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中国半导体企业正通过优化产线和扩产战略,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

设计革新显成效!三星Galaxy Z7系列全球热销,俄罗斯预售激增30%​

三星电子最新一代折叠屏智能手机Galaxy Z Fold 7与Galaxy Z Flip 7甫一上市,即在全球多地区域引发显著消费热潮。最新数据显示,在俄罗斯这一三星曾战略退出的关键市场,该系列的预售表现超出预期。行业分析机构透露,相较于前代产品,Z7系列在俄罗斯的预订量实现了约30%的显著提升。值得关注的是,采用超薄设计、轻量化大幅改进的Galaxy Z Fold 7在俄预售中占据主导,份额高达约70%,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形态革新突破的高度认可。

德州仪器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涨价,中国芯片供应链加速重构

2025年8月,全球模拟芯片龙头德州仪器(TI)对中国客户启动覆盖超6万款产品的价格调整,涨幅达10%-30%,远超6月仅3300款产品的定向调价规模。尽管官方通知生效日为8月15日,部分客户反馈新定价已于8月4日提前执行。此次涨价涵盖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及通信设备全品类,其中41.3%的产品涨幅超30%,工业级数字隔离器和车规电源管理芯片(PMIC)成为重灾区,涨幅普遍超过25%。

罗姆加速SiC技术布局应对市场变局,2025财年Q1利润承压

2025财年第一季度,日本罗姆半导体(ROHM)面临严峻财务挑战:营收同比下滑1.8%至1162亿日元,营业利润暴跌84.6%至1.95亿日元。尽管净利润下滑14.3%,但公司成功结束连续三季亏损,实现扭亏为盈。业绩承压主因工业机械与汽车应用领域需求疲软(销售额分别下降5%和7%),叠加中国碳化硅(SiC)厂商的竞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