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和投资机会在哪儿?

发布时间:2014-08-22 阅读量:919 来源: 发布人:

【导读】为什么智能硬件创业潮在今年大爆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的简化了智能硬件外围设计结构,降低了成本。而移动互联网人群的大规模增长,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模式,使得智能硬件有了用武之地。

热门推荐:
把握差异化设计关键 看懂智能家居创业与未来

智能硬件的创业与创新之路

智能硬件成为今年投资的热门领域,但在表面泡沫之下有着怎样的创业投资机会?笔者简单通过几张图作说明。

智能硬件创业

智能硬件市场爆发原因?​

1、智能手机的普及,集合了计算、控制、显示、联网等功能,极大的简化了智能硬件外设的结构,降低了成本。​

2、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智能硬件具备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的能力,极大扩展和丰富了产品功能;

3、外观设计的科技时尚感,使传统硬件产品有了全新的使用体验。

智能硬件产业链

​​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如何匡算?

1、因为智能硬件的概念外延过于宽泛,很难通过某个口径测算出整个市场的规模和增速。

2、但是具体到某个单品,可以算出该单品对应市场的规模和增速。如空气净化器市场,2012年销量126万台,零售总额约为10亿元人民币,2013年销量240万台,零售总额约为26亿,同比增长160%。(via:中怡康)



智能家居场景

​​​有哪些现存问题?​

1、为了“智能”而“智能”,用户体验反而繁琐,如用手机APP操控各种“智能”设备;

2、对于用户没有粘性,不能长期坚持使用,如手环、体重秤;

3、缺少应用场景,如某些外观精美却说不清用途的传感器;

4、只发现问题而不解决问题,有input没有output,不能形成闭环。

硬件排行榜

融资事件1



融资事件3
​​​​​创业/投资策略​

1、智能硬件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除了小K插座尚无销量超过10万的单品,渠道投资价值大于单品投资价值;​

2、产业链条上游芯片技术多掌握在海外国家,中段生产制造环节竞争饱和利润较低,仅下游面向终端用户的应用具有较高价值;

3、单品受限于市场规模,需要具有品类扩张能力,或形成生态体系;​

4、团队需具备供应链管理、软硬件工业设计、品牌营销等综合能力;

5、现阶段数据变现能力弱,应以消费品策略为主,以销量、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为核心,将单品置于各个场景中判断其价值。​
相关资讯
全闪存与软件定义双轮驱动——中国存储产业年度趋势报告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企业级存储市场追踪数据,2024年中国存储产业迎来结构性增长拐点。全年市场规模达69.2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占比提升至22%,展现出强劲复苏态势。以浪潮信息为代表的国内厂商持续突破,在销售额(10.9%)和出货量(11.2%)两大核心指标上均跻身市场前两强,标志着本土存储生态的成熟度显著提升。

索尼启动半导体业务战略重组 图像传感器龙头或迎资本化新篇章

全球消费电子巨头索尼集团近期被曝正酝酿重大战略调整。据彭博社援引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该集团拟对旗下核心半导体资产——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SSS)实施部分分拆,计划于2023年内推动该子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独立IPO。该决策标志着索尼在半导体产业布局进入新阶段,同时也预示着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格局或将发生重要变化。

革新智能驾驶通信:移远车载蜂窝天线补偿器如何破解行业痛点?

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移远通信推出的全新车载蜂窝天线补偿器引发行业关注。该产品通过双向动态补偿、微秒级频段切换及混频电路集成等核心技术,解决了车载通信中长期存在的射频链路损耗难题,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稳定高效的通信支持。本文将从技术优势、竞争分析、应用场景及市场前景等多维度解读这一创新方案。

全球DRAM市场变局:三星技术迭代与SK海力士堆叠方案的对决

在全球DRAM市场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三星电子近期宣布将跳过第八代1e nm工艺节点,转而集中资源开发基于垂直通道晶体管(VCT)架构的下一代DRAM技术。据内部路线图显示,三星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VCT DRAM量产,较原定计划提前一个世代。该技术通过三维堆叠晶体管结构,将存储单元面积缩减30%,并利用双晶圆混合键合工艺解决信号干扰问题,被视为突破传统平面工艺物理极限的核心方案。

京东方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飙升64% 显示业务领跑全球推动业绩新高

2025年4月28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以多项核心经营指标的历史性突破,彰显其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企业的强劲发展动能。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5.99亿元,同比增长10.27%,创下一季度收入新高;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6.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4.06%,扣非净利润13.52亿元,同比飙升126.56%。这一业绩表现得益于其“屏之物联”战略的深化落地,以及“1+4+N+生态链”业务架构下各板块的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