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短信不再收费,中国移动要革自己的命?

发布时间:2014-11-4 阅读量:7995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2014年年初,中移动宣布将通过“融合通信”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新的业务入口,其将从运营商的层面直接整合手机终端的通信能力和移动互联网的体验,直接支持类似微信的OTT业务,这一举措被业内解读为:放弃短信,拥抱融合通信。

11月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中移动正在推进的融合通信业务即将上线,该业务将把传统短信、彩信转变为基于数据流量的“新消息”服务,意味着短信、彩信不再单独收费,而是以流量计算。该业务将于今年年底前上线,争取2015年年底前实现全面商用。

据了解,该业务将支持预付费、后付费两种用户付费方式,用户只需要选择具体套餐即可,但不能与电信、联通用户互通。过去十年,短信是备受国人欢迎的通信方式,但由于近年来微信等OTT服务的冲击,曾经被尊为“拇指经济”的短信业务不再风光。中移动发布的2014年前三季财报显示,短信使用量同比下降20.2%。这也让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持续遭到业界质疑。

据了解,中国移动今年二季度开始启动融合通信的实验室测试,第三季度开始推动5个城市外场测试,主推三大核心功能:新通话、新消息、新通讯录。目前内外场测试已基本结束,距离正式上线已越来越近。

消息显示,下一代融合通信通过升级终端上原有的通话、短/彩信和通讯录三大通信入口,形成以“新通话”、“新消息”和“新联系”为核心的通信服务。通俗来讲,以后中移动出售的手机将会自带融合通信业务,用户无需下载即可使用。机内的短信、语音、通信录图标点开后便是一个社交网络。即便手机里面没有号卡,也可通过免费WiFi发送短信。

该项业务由中移动集团数据部主抓,广州互联网基地负责执行。

腾讯科技获悉,中移动正在推进的融合通信业务即将上线,该业务将把传统短信、彩信转变为基于数据流量的“新消息”服务,这意味着今后手机发送短信一条收取一毛钱的资费体系将成为过去,而改用按流量计费。如果这一模式运营成熟,传统短信无疑将进入“免费”时代。

据了解,中移动融合通信业务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上线,其初期用户发展目标是2000万户,争取2015年年底前实现全面商用。

可在WiFi下发短信

短信是最基础的移动通信服务。20年前,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自此短信登上了时代舞台,成为每一个移动终端必备的基础功能。

过去十余年间,短信一直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通信方式之一。即使短信近两年受到微信等移动互联网OTT服务的冲击,去年春节期间的拜年短信仍然达到300亿条之多,按每条信息0.1元计算,7天内通信运营商们坐收30亿元。有人这样评价:“看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商业模式,居然红火了超过整整10年,这在IT界几乎是绝无仅有。”

但长期以来,这些基础通信业务未有升级,其功能单一、体验受限,已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加上来自移动互联网OTT等业务的冲击,曾经被尊为“拇指经济”如日中天的短信业务再无风光可言。

中移动近日发布的前三季财报显示,短信使用量同比下降20.2%,众多分析人士持续唱衰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和应变力,短信业务的表现被首当其冲被拿来佐证观点。

运营商不得不筹谋转型。2014年年初,中移动宣布将通过“融合通信”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新的业务入口,其将从运营商的层面直接整合手机终端的通信能力和移动互联网的体验,直接支持类似微信的OTT业务,这一举措被业内解读为:放弃短信,拥抱融合通信。

中国移动(微博)今年二季度开始启动融合通信的实验室测试,第三季度开始推动5个城市外场测试,主推三大核心功能:新通话、新消息、新通讯录。目前内外场测试已基本结束,距离正式上线已越来越近。

从腾讯科技掌握的产品信息来看,下一代融合通信通过升级终端上原有的通话、短/彩信和通讯录三大通信入口,在保护用户原有通信习惯、继承运营商基础通信业务全球可达性和电信级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形成以“新通话”、“新消息”和“新联系”为核心、功能完善、体验优良的基础通信服务。

其中,“新通话”以VoLTE为核心,增强用户通话质量和体验;“新消息”以RCS为基础,无缝融合多种媒体和消息格式,无缝与传统短/彩信互通;“新联系”以真实手机号码为前提,构建全新的社交、公众信息服务入口。 而下一代融合通信将主要以终端原生方式(Native,即终端在出厂时就已具备融合通信功能)存在,用户无需订购业务和下载应用即可便利使用。

而友好的UI/UE是下一代融合通信服务成功的前提,中移动将制定融合通信终端UE指南并提供UI参考设计,指导终端厂家开发,以保证终端间业务体验的一致性。

简而言之,以后中移动出售的手机将会自带融合通信业务,用户无需下载即可使用。机内的短信、语音、通信录图标点开后便是一个社交网络。即便手机里面没有号卡,也可通过免费WiFi发送短信。

目前,该业务进入最后的资费体系设计阶段,其将支持预付费、后付费两种用户付费方式,用户只需要选择具体套餐即可,但不会再有以往短信限制的数量以及超出后的收费,中移动会提供统一的数据流量资费包。

据悉,初期上线的融合业务仅对短信业务实现了融合,语音和通讯录将在后续版本升级过程中完成,且中移动融合业务暂时不能与电信、联通用户互通。

运营商革了谁的命?

融合通信作为现有通信服务的平滑升级,肩负着继承和发展运营商基础通信服务、对标移动互联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历史重任,是中国移动重点投入、大力发展的核心战略型业务。但同样也是对运营商自有业务的革命。

从融合通信所强调的功能亮点来看,用户不需要单独安装其他应用就可以直接像微信一样发送文字、图片、位置等,而且没有数据网络情况下可以通过短信发送。这些功能等于废掉了传统的短信业务。

对于流量敏感的用户,如果这种基本通信服务和微信的体验相差不多,则可以省去一些流量费,使短信发送量大大增加,从而朝向运营商希望转型的数据业务方向发展:与其被OTT革命,不如先自我革命。

据腾讯科技了解,中移动的融合通信业务一直是由集团数据部主抓,广州互联网基地负责执行。而近期中移动的互联网公司正在筹划中,这也意味着将来融合通信的业务将由互联网公司负责运营。

之前,中移动也曾推出过类似微信的业务,如飞聊、Jego等,但都因产品迭代型较差,无差异化而中途夭折。此番融合通信平台则是打破了基于表面应用的创新,而是基于底层的通信业务的变革。

中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在近期公开表示,“当短信被微信等新的社交媒体服务取代的时候,并没有给电信行业带来生存的压力,反而加速了电信行业的发展。”

有运营商人士指出,除了产品本身之外,运营商的融合通信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免费和合作。免费,毫无疑问是移动互联网吸引用户最有效的手段,前期的融合通信业务免费是关键,虽然有固定流量套餐,但对用户而言,打破了以往发送短信收费的概念很容易吸引用户,但要想规模化还需要和其他两家运营商合作,形成互联互通,发送无碍,接收无碍。

其实早在几年前,融合通信就被业界看好。2012年2月,欧洲五大电信巨头联合推出joyn业务,提供消息、语音、图文和视频等具备富媒体功能的即时通信。2012年年底,西班牙三家电信运营商面向当地用户推出了joyn,而后三家韩国电信公司开始跟进joyn。

然而,尽管有多家电信运营商、系统设备商和终端厂商加入融合通信的阵营,最终的结果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原因则是互通问题没有解决好。

如今,新的融合通信能否为运营商带来更大收益,以及更好的应对来自OTT的竞争挤压则需要时间去验证。

来源:互联网

相关阅读:
2015年可穿戴市场六大看点:国产厂商引领创新浪潮

众说纷纭 智能家居技术标准到底重不重要?

三居室智能家居完整解决方案 附产品列表
相关资讯
AI引爆芯片扩产潮:2028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将破1100万片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最新报告指出,生成式AI需求的爆发正推动全球芯片制造产能加速扩张。预计至2028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将达1,110万片,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达7%。其中,7nm及以下先进制程产能增速尤为显著,将从2024年的每月85万片增至2028年的140万片,年复合增长率14%(行业平均的2倍),占全球总产能比例提升至12.6%。

高通双轨代工战略落地,三星2nm制程首获旗舰芯片订单

据供应链消息确认,高通新一代旗舰芯片骁龙8 Elite Gen 2(代号SM8850)将首次采用双轨代工策略:台积电负责基于N3P(3nm增强版)工艺的通用版本,供应主流安卓厂商;而三星则承接其2nm工艺(SF2)专属版本,专供2026年三星Galaxy S26系列旗舰机。此举标志着高通打破台积电独家代工依赖,三星先进制程首次打入头部客户供应链。

美光2025Q3财报:HBM驱动创纪录营收,技术领先加速市占扩张

在AI算力需求爆发性增长的浪潮下,存储巨头美光科技交出超预期答卷。其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达9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高带宽内存(HBM)业务以环比50%的增速成为核心引擎。凭借全球首款12层堆叠HBM3E的量产突破,美光不仅获得AMD、英伟达等头部客户订单,更计划在2025年末将HBM市占率提升至24%,直逼行业双寡头。随着下一代HBM4基于1β制程的性能优势验证完成,一场由技术迭代驱动的存储市场格局重构已然开启。

对标TI TAS6424!HFDA90D以DAM诊断功能破局车载音频安全设计

随着汽车智能化升级,高保真低延迟高集成度的音频系统成为智能座舱的核心需求。意法半导体(ST)推出的HFDA80D和HFDA90D车规级D类音频功放,以2MHz高频开关技术数字输入接口及先进诊断功能,为车载音频设计带来突破性解决方案。

村田量产全球首款0805尺寸10μF/50V车规MLCC,突破车载电路小型化瓶颈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进程加速,自动驾驶(AD)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关键技术模块已成为现代车辆标配。这些系统依赖于大量高性能电子控制单元(ECU)和传感器,导致车内电子元件数量激增。作为电路稳压滤波的核心元件,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的需求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在集成电路(IC)周边,对大容量电容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有限的电路板空间与日益增长的元件数量及性能要求形成了尖锐矛盾,元件的高性能化与小型化成为行业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