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白皮书:行业发展趋势及四类厂商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14-11-9 阅读量:1026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智能家居整个行业热火朝天的状态与终端消费市场的冷淡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是什么原因导致消费者对智能家居产品并不感冒?如今智能家居市场的各类厂商相继进场,后续的智能家居竞争态势会如何发展?智能家居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怎样?智能家居的行业发展瓶颈是什么?本文我们一起来探讨智能家居各类玩家的发展路径和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

相关阅读:
德州仪器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网关解决方案
智能家居看家宝!联想家庭无线视频监控解决方案
众说纷纭 智能家居技术标准到底重不重要?

1、智能家居市场容量和发展瓶颈

判断某个有科技属性的行业是否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时,短期景气状况可参考行业关注度,长期机会则注重产品的渗透率。智能家居这个行业从2013年开始被翻热,至今百度所收录的相关搜索结果已经有78,000,000条以上,差不多达到显示收录的最大容量(100,000,000条);而前段时间引起相当关注的“可穿戴设备”,只有24,100,000条,显然市场对“智能家居”的反应更为激烈。

再看产品渗透率。2011年全球家庭联网设备的渗透率只有8%,根据Informa Telcom & Media的预测,到2016年,全球家庭设备的销量将达到54.9亿台。其中,联网设备超过18亿台,渗透率将高达33%。

智能家居热门搜索关键词和市场预期
 表1 智能家居热门搜索关键词和市场预期

行业的成长空间通常与市场预期成正比。权威机构Juniper Research近期的报告指出,至2018年,智能家居的全球市场规模会高达710亿美元。这一结果又从侧面认可了人们对市场前景的强烈信心。

在市场容量巨大,消费结构升级,技术发展和产业链日渐成熟等因素的刺激下,大量的风险资本和创业者涌入,巨头动作频频。但是与上述情况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终端消费市场的低接受度。除了因为家电是耐用消费品,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比较审慎和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高峰未至的原因外,造成市场波动但尚未真正爆发的瓶颈还有很多:

产品性价比较低——产品价格昂贵,堆砌功能且质量参差不齐,与用户的真正需求错位;创新并无突破,所谓“智能“只是噱头;

根据Fortinet《2014年物联网——智能家居消费者调查》显示,影响全球所有受访者购买智能家居产品的最重要因素是价格,其次是功能以及品牌。智能家居产品要成为一般消费产品,必然要调低价格才有可能实现大量普及。

家居是一个复杂的场景,自动化和远程操作,甚至只有一定程度的互联互通并不能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用户不会接受功能很多但与实际应用场景格格不入的产品。

Nest的出现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智能家居的涵义已经超越“自动化”,体现在家居产品可以通过对置身环境的感知作相应的自控调整,减少人工操作和进行优化决策的过程。未来智能家居产品还会深度融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形成万物互联的状态,所有应用场景都可以无缝接合。

用户学习成本高——目前的智能家居产品不够”傻瓜化“,用户如果要转用智能产品,必须要付出很高的转换成本;

之前的智能家居产品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因为布线复杂,使用麻烦,维护困难等原因导致使用范围并不大;有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欧美国家智能家居渗透率超过35%,日韩超过25%,而中国未达5%。智能家居之所以在中国更难推广,是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没有接触过智能家居产品,而不成熟的新产品也没有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导致新消费需求的形成没有驱动力,市场疲软。

随着巨头加速布局,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增加,产品的渗透放量会不断加速,消费者的认知也会不断提高。

并未实现智能联动——协议和标准还未统一的背后是因为利益链复杂;

每个协议和标准的背后代表了不同的集团,稍有实力的公司都希望成为平台,自建生态。在这种情况下,有意成为入口的市场参与者拉拢各自的合作伙伴,形成各种互不兼容的体系,制约了产业走向规模化的发展。

智能家居市场的推进需要多方合作,要横跨软硬件, 必须要有很好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从上游的零组件,软件平台到终端产品,垂直APP的开发运营以及销售分发等,绝不是单靠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或者营销操作某一方面的能力就可以实现的。


下一页:智能家居行业生态以及参与厂商的发展路径分析
 

2、智能家居行业生态以及参与厂商的发展路径分析

 智能家居行业下游主要竞争者
 图1 智能家居行业下游主要竞争者

智能家居行业的参与者很多,从上游的IC芯片,模组方案到下游的单品和服务提供商,不一而足。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关注的市场主体是下游的主要竞争者,并按照他们的体量和性质,简单分成四类: 创业公司、传统厂商、跨界公司(软件+硬件)和互联网公司。

创业公司虽然体量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但创新精神较强,是市场上最活跃的主体之一。智能家居是个涵盖面非常广的行业,涉及的产品和服务之多是难以想象的,大公司想要大包大揽绝无可能;而且体量大的公司,由于产品有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制约,往往响应市场的速度更慢;同时考虑到投入收益比,大公司通常会选择复制而非创新。这些都是创业公司可以有所作为的空间。所以它们的发展路径极有可能是以单品突入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产品体系,等用户大量使用的时候,随着接入的产品越来越多,自然而然成为平台或者颠覆其他平台,成为家庭数据入口;

传统厂商中比较有先见之明的一部分早就开始寻求合作,加速智能化的转型,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还有一部分厂商因为现在的收入稳定,而智能家居的终端需求还没形成,所以持观望的态度居多,实质动作较少;未来随着行业加速发展,家电产品是否智能成为家电企业的关键存活因素,为了防止被边缘化,它们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市场,利用自身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强势的渠道资源,以推行自己的标准和平台,与多方参与者合作的方式,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态;

跨界公司(软件+硬件)因为有PC和移动终端生产经验的积累,又有软件开发的能力,所以在物联网时代中相对有优势,但因为要同时掌控软硬件产业链,所以会面对更大的挑战;这类公司通过智能手机的生产作铺垫,对硬件产业链的掌控已逐渐成熟,对搭载在智能硬件上的操作系统的开发也有一定经验,同时市场对这些跨界公司的品牌认受度也十分高。在未来,这些有行业话语权的第三方巨头,会逐步深度整合产业链,通过掌握控制终端打造闭环,分享后端价值环节的丰厚利润。

互联网公司长于数据、内容和服务,弱于对智能终端的把控,所以它们更看中的是产业链形成后,后端市场的服务和内容。它们更可能会以开放平台的姿态引入合作者,补齐短板,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移植至物联网时代。凭借着自身较强的大数据分析和云端技术,完善的线上服务和电商渠道,丰富的内容资源等优势,这类公司的计划是打造终极平台。

 下图列出了这四类公司的发展状态、核心竞争力和短板,市场机会以及代表公司的融资情况,行业布局和商业模式等。(点击图片可以下载大图)

智能家居行业主要参与者分析
 表2 智能家居行业主要参与者分析(点击下载大图)

下一页: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3、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智能家居 投融资方向

行业布局不断往产业链上游前移。单品市场的疲软,使“平台”和“入口”成为关键词,但平台有随时被颠覆的可能。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WiFi的使用在家庭生活中最普及,基于WiFi开发的智能家居产品会越来越多。而WiFi芯片的市场份额早被几家国际巨头如高通,MTK等瓜分,为了提前抢占入口,实现家居产品互联互通,嵌入式WiFi模块等成为智能家居领域除单品外的又一投资热点,同时带动对接的硬件云服务和软件开发服务。

产业基金会积极介入较成熟的创业团队。要打造一款成功的产品并不容易,有实力的企业会借助资本的力量兼并一些较为成熟,产品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团队,达到减少研发时间,迅速响应市场和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2)智能家居产品发展方向

平台和统一协议并非一蹴而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多种协议和标准仍会共存;关键是要有让用户惊艳的产品,以此为基点进行辐射,取得行业话语权之后,把企业标准上升成为行业标准。

中控设备可能会式微。中控设备厂商Revolv最近被Nest收购,该公司的产品已经停售;同时被三星收购的中控设备公司SmartThings的负责人也认为,未来人们不会购买单一中控设备,SmartThings有意发展与自家系统独立的终端单品。

娱乐类产品会率先爆发,然后是安防类产品。根据中国家电商业协会与奥维咨询联合发布的《智能改变未来——智能家电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2013年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洗衣机、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的渗透率分别为45%、40%、10%、5%、1%左右,预测到2020年,相应数字可达99%、93%、45%、55%、38%。智能电视是现在渗透量最大,接受度最高的智能家居产品。安防类产品是下一个市场亮点。

(3)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策略

企业发展应更加开放。随着消费者意识的觉醒和泛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产品会互相融合,样式和功能会更多样化和专业化;未来市场则会更碎片,行业分工也会更精细,所以“贪大求全”并非最好的发展策略,只会消磨自身实力,企业应该开发自身优势,通过合作取长补短。

短期内以单品突入的做法会更有优势。参照Nest,Dropcam和Control4估值和市值, Nest和Dropcam收购时估值为32亿及5.55亿美金,而Control4 2014年初市值只有6.74亿美金左右。

长尾市场蕴涵巨大机会。由于终端需求并未形成,商业模式并不清晰,所以虽然市场参与者众,时有亮相,但有实际动作的不多,特别是一些已有既定成熟收益渠道的公司,并不会太关注长尾市场,这将会是小公司的大机会。

(4)用户习惯的影响

用户不希望收集不相关的数据。数据的使用具有层次性,并不是所有数据都需要被收集和显示,用户只关心跟自己的使用习惯有关的数据,而并不希望厂商滥用这些数据植入广告,进行骚扰。

用户更注重的是安全和隐私。家居是个私密空间,相比舒适和方便的要求,用户更担心的是敏感信息被泄露,所以数据的社交分享在家居生活中会被弱化,而智能家居企业收集和管理所得数据的范围和权限问题极有可能会引发争议。
相关资讯
国产突围!川土微电子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全链路自主化与EMC性能双突破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加速,CAN收发器作为车载网络的核心通信接口,其可靠性与安全性成为产业链关注焦点。然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自主可控需求迫在眉睫。川土微电子推出的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实现了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测的全链条国产化,并通过欧洲权威机构IBEE/FTZ-Zwickau的EMC认证,成为兼具安全性与高性能的国产车规级解决方案。

“中国芯”逆袭时刻:新唐携7大新品打造全场景AIoT解决方案矩阵

在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唐科技以颠覆性创新奏响行业强音。4月25日,这场历时10天、横跨七城的科技盛宴在深圳迎来高潮,以"创新驱动AI、新能源与车用科技"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行业领袖,首次公开七大核心产品矩阵,展现从芯片设计到智能生态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为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半导体先进制程技术博弈:台积电、英特尔与三星的差异化路径

在2025年北美技术研讨会上,台积电正式宣布其A14(1.4nm)工艺将于2028年量产,并明确表示无需依赖ASML最新一代High NA EUV光刻机。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巨头在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博弈。

嵌入式主板EMB-3128:轻量级边缘计算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随着AIoT技术的快速落地,智能设备对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硬件的需求持续攀升。华北工控推出的EMB-3128嵌入式主板,搭载Intel® Alder Lake-N系列及Core™ i3-N305处理器,以高能效比设计、工业级可靠性及丰富的接口配置,成为轻量级边缘AI计算的理想选择。该主板支持DDR5内存、多模态扩展接口及宽温运行环境,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零售等场景,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从ASMI财报看行业趋势:AI芯片需求爆发如何重塑半导体设备市场?

作为全球半导体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荷兰ASM国际(ASMI)近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现强劲增长动能。财报显示,公司当季新增订单额达8.34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4%,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8.08亿欧元。这一表现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设备需求激增与中国市场的战略性突破,同时反映出半导体产业技术迭代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