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ADI ADSP-CM403 的电力监控方案

发布时间:2014-11-11 阅读量:1035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基于 ADI ADSP-CM403 的电力监控方案,可以实现对电能的远程在线监测,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生成各种电能及电能质量报表、分析曲线、图形等,便于电能的分析、研究。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为适应当代电力系统运行的需要,电能质量监测技术正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大联大控股旗下世平集团针对电力行业,推出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方案。可以实现对电能的远程在线监测,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生成各种电能及电能质量报表、分析曲线、图形等,便于电能的分析、研究。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方案框图: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方案框图

基于 ADI ADSP-CM403 的电力监控方案


1. 功能框图

功能框图

2. 功能描述


•采集 4 路电压,10 路电流(0 - 100A);
•设计精度达到千分之二;
•预留 CAN、SPI、I2C、RS232、RS485 通信接口;
•预留 Σ – Δ 调制器 ;
•谐波分析。

3. 重要特征


•双通道16位SAR ADC,无失码,13+ ENOB,转换速率达380ns,适应于高精度闭环控制应用。
•240 MHz ARM Cortex M4内核集成浮点运算单元,可支持高级编程模型和复杂算法。
•384KB SRAM和2MB闪存,从容应对大程序。
•高级PWM和定时器功能,可有效提升转矩波动和电机性能。
•SINC滤波器,可无缝连接AD74xx隔离式转换器。
•谐波分析引擎,可兼容并网连接。
•以太网和USB接口,支持网络接口。
•2个CAN接口、3个UART、2个SPI、2个SPORT、8个32位定时器、2个双线接口和4个正交编码器接口。
•16位异步存储器总结,可连接外置SRAM或FPGA。
•24x24 176引脚LQFP封装,搭载91个GPIO引脚和16个ADC输入引脚,专门针对电机控制应用而优化。
•最高支持105 的环境工作温度,适用于工业应用

4. 方案照片

方案照片

相关阅读:
一种低成本智能家居电能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世平集团电能质量分析管理在线监测系统方案

Freescale 电能质量在线监控系统方案
相关资讯
AI引爆芯片扩产潮:2028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将破1100万片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最新报告指出,生成式AI需求的爆发正推动全球芯片制造产能加速扩张。预计至2028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将达1,110万片,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达7%。其中,7nm及以下先进制程产能增速尤为显著,将从2024年的每月85万片增至2028年的140万片,年复合增长率14%(行业平均的2倍),占全球总产能比例提升至12.6%。

高通双轨代工战略落地,三星2nm制程首获旗舰芯片订单

据供应链消息确认,高通新一代旗舰芯片骁龙8 Elite Gen 2(代号SM8850)将首次采用双轨代工策略:台积电负责基于N3P(3nm增强版)工艺的通用版本,供应主流安卓厂商;而三星则承接其2nm工艺(SF2)专属版本,专供2026年三星Galaxy S26系列旗舰机。此举标志着高通打破台积电独家代工依赖,三星先进制程首次打入头部客户供应链。

美光2025Q3财报:HBM驱动创纪录营收,技术领先加速市占扩张

在AI算力需求爆发性增长的浪潮下,存储巨头美光科技交出超预期答卷。其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达9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高带宽内存(HBM)业务以环比50%的增速成为核心引擎。凭借全球首款12层堆叠HBM3E的量产突破,美光不仅获得AMD、英伟达等头部客户订单,更计划在2025年末将HBM市占率提升至24%,直逼行业双寡头。随着下一代HBM4基于1β制程的性能优势验证完成,一场由技术迭代驱动的存储市场格局重构已然开启。

对标TI TAS6424!HFDA90D以DAM诊断功能破局车载音频安全设计

随着汽车智能化升级,高保真低延迟高集成度的音频系统成为智能座舱的核心需求。意法半导体(ST)推出的HFDA80D和HFDA90D车规级D类音频功放,以2MHz高频开关技术数字输入接口及先进诊断功能,为车载音频设计带来突破性解决方案。

村田量产全球首款0805尺寸10μF/50V车规MLCC,突破车载电路小型化瓶颈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进程加速,自动驾驶(AD)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关键技术模块已成为现代车辆标配。这些系统依赖于大量高性能电子控制单元(ECU)和传感器,导致车内电子元件数量激增。作为电路稳压滤波的核心元件,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的需求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在集成电路(IC)周边,对大容量电容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有限的电路板空间与日益增长的元件数量及性能要求形成了尖锐矛盾,元件的高性能化与小型化成为行业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