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于武:如何打造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4-11-12 阅读量:1242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核心技术缺失,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软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一针见血地说。芯片在汽车领域的用途非常广泛,单目前中国汽车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汽车电子类IC市场基本由国外厂商主导,国内厂商寥寥无几。对此,付于武提出了五个建议,打造包括芯片在内的汽车零部件的核心竞争力。

2004年,我国提出加强培养零部件产业,但至今零部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整车产业发展。零部件不强则产业不 强。此外,汽车用芯片更是100%全部依赖进口,年进口额高达2313亿美元。“核心技术缺失,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软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一针见血地说。

付于武的话不是危言耸听。目前,中国汽车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汽车电子类IC市场基本由国外厂商主导,飞思卡尔、英飞凌、NXP、意法半导体、锐萨、博世、德州仪器等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供货商却寥寥无几。

被外企垄断的汽车芯片行业

芯片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普遍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几大领域,几乎起着 “生死攸关”的作用。但我国芯片产业长期被国外厂商控制,不仅每年进口需要消耗2000多亿美元外汇,超过了石油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而且,受制于人的技术设备直接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芯片在汽车领域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说,没有芯片汽车就无法运行。除了常见的多媒体娱乐系统、智能钥匙和自动泊车系统外,芯片还广泛应用在汽车 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安全气囊、驾驶辅助系统、电动助力转向、ABS、电子稳定性系统(ESP)、行人保护、胎压控制、电动车窗、灯光控制、空调系 统、座椅调节系统中,堪称汽车的神经。

有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大约生产了7500万辆汽车,平均每辆车采用了价值约300美元的芯片。彭博产业研究(Bloomberg Industries)2013年6月23日发布的数据则显示,平均每辆新车的半导体成本达到329美元。相比而言,iPhone 5的芯片成本之和不到20美元。

随着汽车智能化、车联网、安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芯片的使用将更加广泛。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国内汽车芯片的市场产值达41亿美元,未来四年,这一数字将以9%至12%的速度增长,2017年达到61亿美元。市场研究机构IHS iSuppli则预计,汽车资讯娱乐电子设备的市场规模将在2016年达到412亿美元,今年市场规模约为335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各路电子巨头前来淘金。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大中华与南亚区总裁纪衡华表示,意法半导体已确定了新的市场战略,将专注于价值1400亿美元的 “传感器与功率芯片和汽车芯片”以及“嵌入式处理器解决方案”两大市场。此外,高通、英特尔等电子巨头都在竞相进军汽车芯片市场。

但是,国内企业在汽车芯片研发上却缺少核心竞争力。“国内用的芯片大多依靠进口,尤其是核心汽车电子控制芯片基本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国内的汽车电子芯片技术差得很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装备部部长陈长年曾这样感慨。

据了解,汽车对芯片的可靠性要求很高,一般消费类电子芯片工作温度在-20度至70度之间,车载芯片的工作温度必须满足-40度至85度,还要能经受住冷热冲击、电磁兼容、抗干扰等压力。这对汽车芯片供应商形成了一定的技术门槛。目前,我国在该领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很大,从事汽车电子芯片研发的企业很少,技术实力薄弱,缺乏设计能力。

汽车芯片突破之路在哪?

芯片技术并非不可突破。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确保技术领先,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通过积极的扶持政策,技术水平后来居上,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台湾芯片产业起步很晚,但目前技术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四位,联发科技、联华电子、台积电的技术实力和利润都位居业内前列。

有资料显示,华为已进入汽车电子领域,给德国一家整车厂供应芯片模块等产品。这与华为的大手笔投资研发有关。一直以来,华为在芯片领域投入重金 搞研发,据欧盟公布的2013年各行业研发资金50强榜单显示,中国电信设备厂商华为以接近35亿欧元的研发支出位列第31位,甚至超过了电子巨头高通。

比亚迪在芯片领域也有建树。比亚迪相关人士表示,比亚迪于2004年成立微电子公司,专门从事芯片研发与制造,目前拥有从IC设计到功率芯片设 计、晶圆制造、IC封装测试、模组封装测试等完整产业链,从业工程师超过2000人。比亚迪自主设计与制造的IGBT芯片和模组,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已批量应用于比亚迪电动汽车;同样已批量或即将批量应用于汽车的关键芯片还有图像传感芯片(用于倒车影像或全景影像)、车用mcu、电池管理芯片、 IGBT驱动芯片等。

为了打造包括汽车芯片在内的汽车零部件的核心竞争力,付于武提出了五个建议:

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
二是争取政府积极支持;
三是建立新的整零关系;
四是改变“逢电短路”的局面,加强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五是需要有担当、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挺身而出。

“要特别强调,核心零部件对有作为的企业家而言,是创业的蓝海,也是商业的蓝海。”

比亚迪电子领域的相关人士认为,要推动国产汽车芯片的发展,首先需要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汽车强,给国产芯片创造一个好的应用平台,芯片才有机会做强。
相关资讯
AI引爆芯片扩产潮:2028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将破1100万片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最新报告指出,生成式AI需求的爆发正推动全球芯片制造产能加速扩张。预计至2028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将达1,110万片,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达7%。其中,7nm及以下先进制程产能增速尤为显著,将从2024年的每月85万片增至2028年的140万片,年复合增长率14%(行业平均的2倍),占全球总产能比例提升至12.6%。

高通双轨代工战略落地,三星2nm制程首获旗舰芯片订单

据供应链消息确认,高通新一代旗舰芯片骁龙8 Elite Gen 2(代号SM8850)将首次采用双轨代工策略:台积电负责基于N3P(3nm增强版)工艺的通用版本,供应主流安卓厂商;而三星则承接其2nm工艺(SF2)专属版本,专供2026年三星Galaxy S26系列旗舰机。此举标志着高通打破台积电独家代工依赖,三星先进制程首次打入头部客户供应链。

美光2025Q3财报:HBM驱动创纪录营收,技术领先加速市占扩张

在AI算力需求爆发性增长的浪潮下,存储巨头美光科技交出超预期答卷。其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达9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高带宽内存(HBM)业务以环比50%的增速成为核心引擎。凭借全球首款12层堆叠HBM3E的量产突破,美光不仅获得AMD、英伟达等头部客户订单,更计划在2025年末将HBM市占率提升至24%,直逼行业双寡头。随着下一代HBM4基于1β制程的性能优势验证完成,一场由技术迭代驱动的存储市场格局重构已然开启。

对标TI TAS6424!HFDA90D以DAM诊断功能破局车载音频安全设计

随着汽车智能化升级,高保真低延迟高集成度的音频系统成为智能座舱的核心需求。意法半导体(ST)推出的HFDA80D和HFDA90D车规级D类音频功放,以2MHz高频开关技术数字输入接口及先进诊断功能,为车载音频设计带来突破性解决方案。

村田量产全球首款0805尺寸10μF/50V车规MLCC,突破车载电路小型化瓶颈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进程加速,自动驾驶(AD)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关键技术模块已成为现代车辆标配。这些系统依赖于大量高性能电子控制单元(ECU)和传感器,导致车内电子元件数量激增。作为电路稳压滤波的核心元件,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的需求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在集成电路(IC)周边,对大容量电容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有限的电路板空间与日益增长的元件数量及性能要求形成了尖锐矛盾,元件的高性能化与小型化成为行业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