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1月16日,第十六届高交会在深圳开幕。在1号展馆内,各种各样的智能穿戴设备备受关注,会唱歌的眼镜、为老人守护的手表、健康手环......那么问题来了,深圳本土品牌,如何在强手如云的可穿戴设备领域杀出一条血路,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特别推荐:
你不得不知的,适用于各类车载的电容器与其采用案例
相关阅读:
可穿戴市场突破口 智能手表or智能手环?
2015年可穿戴市场六大看点:国产厂商引领创新浪潮
苹果Apple Watch 的发布令可穿戴设备引爆全球,本届深圳高交会首次为智能可穿戴设备设立专区。在1号馆内,不仅汇聚了深圳最出色的创业型可穿戴设备企业,还吸引了数家全球知名企业,从智能腕带、夹式设备到智能球拍,各类创新应用层出不穷。
表面上热闹非凡的智能可穿戴产业,背后却暗藏隐忧。国内大部分中小智能硬件企业,还徘徊在生死边缘。目前国内智能硬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没有利润支持的新兴公司根本无法支撑产品研发,企业生存状况堪忧。深圳本土的穿戴设备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大多数企业都在做手环、腕表应用领域的产品。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深圳从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研发的企业已达300家以上,而备受消费者喜爱的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产品却并不多见。
机遇——可穿戴产业链高度聚集,官方扶持正加大
深圳作为拥有得天独厚硬件产业资源的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创客团队、小微企业、上市企业构成的梯队力量。一方面如酷派、中兴、华为等巨头设备商相应地推出了手环、腕表等穿戴设备,还有如麦开科技、西莓科技、映趣科技等新兴公司致力于打造独特的创新穿戴式产品,剑指中高端市场。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大批由山寨手机厂商转型而来的小型设备商,主要以生产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主要方向。到目前,深圳涉及“可穿戴”的企业或达上千家。由于具备产业基础、发力较早,数量在全国也最多,这其中小微型企业在数量上约占到80%。
深圳独特的“方案商+代工厂”模式,围绕电子产品生产整个过程涉及的设计、原型、建模、打样、生产和包装整个产业链高度集聚,大大缩短了产品从设计研发到出货上市的时间。同时,深圳在精密加工领域也具有全球优势,高效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丰富的产业环境资源,吸引了那些以产品设计为驱动的外来创业团队,可以把大量的方案迅速转变成最终的产品。
此外,深圳离市场非常近,对用户和应用的理解更为充分。穿戴设备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圳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更好的消息是,深圳官方对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扶持正在加大。11月11日,深圳市经贸信息委发布了针对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提升计划,将为行业细分龙头企业提供单项500万元以下的专项资金。(相关阅读:
【新政策】可穿戴和智能装备将成深圳重点扶植产业 )
正如深圳市微纳研究院所总结的,现在,只是可穿戴的“小时代”,“大时代”还未到来。
现状——同质化竞争激烈,种类单一
本届高交会1号展馆的可穿戴专区,基本汇聚了目前深圳最为出色的创业型可穿戴设备企业。其中,既包括映趣科技、优美通讯、韶音科技等长期致力于可穿戴设备的科技类企业,也包括跨界打造智能手环产品“优伴”的老牌传媒集团———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但笔者走访后并没有发现深圳通信龙头企业华为与中兴的身影,尽管两者都在今年先后推出了智能手环产品,前者今年先后发布了首款智能手环产品荣耀手环及畅玩手环,后者也在香港低调发布其首款智能手环G randBand。
与华为、中兴一样,尽管参展的本土企业不在少数,但是展品主要集中在智能手环及智能手表这两类,其功能也基本趋同,提供的都是常规的运动监测与健康安全守护类服务。
深圳市微纳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国新指出,目前深圳本土的穿戴设备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大多数企业都在做手环、腕表应用领域的产品。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深圳从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研发的企业就有300家以上,而备受消费者喜爱的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产品却并不多见。
山寨严重,互联网投资不活跃
深圳优美通讯科技是一家老牌公司,曾经为飞利浦提供手机代工。从去年年底开始,开始创立自己品牌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本次高交会,这家公司推出针对老年人的智能救援可穿戴设备,类似BP机大小的救援设备别在老人的腰间,只要监测出滑倒等意外危急情况,数据会立刻传输到云端,若确认紧急情况发生,救援设备就能自动向连接上系统的老人子女报警,同时还能直接在子女手机app上显示摔跤的位置。
“我们希望能够搭建针对老年人智能救援的健康管理系统”,公司创始人师华透露,公司的数据云端除了连接客户之外,还连接着专业保险公司,在线医疗资源,医疗急救系统以及小区物业等资源。
不过,虽然这家公司的总部在深圳,最先落地的地方却选在了上海。师华透露,主要原因是上海已经明显出现老龄化,且官方已开始尝试智能养老并注意到这些可穿戴设备可以发挥的作用。
“实际上,作为一家在深圳的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觉得深圳的创业环境并不十分尽如人意”,公司CE O邵国光直言,第一,与北京互联网公司云集相比,深圳互联网投资并不活跃,资本趋利性太强,还无法看清这个行业的未来前景,但对于研发公司来说,前期投入非常需要烧钱。其次,盗版猖獗,山寨模仿十分严重,但目前的法律还无法有效保障知识产权,公司花费重金打造自己的社区,其实也是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壁垒。第三,与上海相比,深圳官方的思维还未上升到互联网思维的层面,没有意识到这个产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巨大变革,并在变革前创造一个好的大环境,例如活跃的资本,长期的人才补给以及连接上下游产业链的物流网,这些都还存在或大或小的短板。
后台云端数据算法有待完善
在美国知名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品牌Fitbit看来,国内的可穿戴设备要杀出一条血路,必须能建立一套完善且可以不断更新的后台云端数据,不断完善自己的算法,为用户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和服务,让用户在社区中得到良好体验,通过与健康食品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的联动实现盈利。
该公司一位负责人透露,目前中国国内有部分可穿戴设备创业者充满浮躁心态,甚至是在提前透支外界对整个市场的红利预期,“有些供应商直接购买还未完善的算法,以很低的成本将产品铺开,虽然也能获得海量数据,但云端并不足以支撑这些数据并进而作出对产品的改良,之后这些用户的数据会被直接贩卖”。
不过,邵国光显然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认为,就像小米手机当年的野蛮生长一样,国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软件上虽然一直处在追赶欧美的态势上,但毕竟已经有了自己的数据云端雏形,只要能抓到数据,并在数据分析上进一步提升,做好细分市场,就能在垂直领域上有更深入的发展。
挑战——缺乏基础性技术,打价格战陷恶性循环
深圳市微纳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在本届高交会上展示了一整套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该院曾受深圳市科创委委托,对深圳的可穿戴设备市场进行过深入调研。
“由于缺乏基础技术支持,深圳在新型传感器的研究方面远落后于国外企业,尤其在M EM S传感器的研发上,深圳企业在穿戴设备的感知及处理芯片领域往往表现为功耗过高,通信距离短,通信不稳定等情况。”张国新指出,核心技术的制约使得深圳地区的企业在开发创新型穿戴式电子产品时捉襟见肘,无法做到更多的功能性创新,亟需在这些方向上进行突破。
深圳微纳研究院认为,当前,深圳穿戴设备企业还是采用与智能手机行业发展一致的跟随策略,通过紧盯国际上的明星产品迅速推出低价版本,通过价格竞争来达到盈利目的,这将给深圳穿戴设备产业保持发展后劲、稳步发展带来隐患。因为穿戴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快速迭代,几乎没有留给跟随性产品的生存时间。而跟随性的策略使得大规模的中小企业陷入了同类竞争的泥潭,导致行业在起步阶段就开始打价格战,无法享受产品的高毛利,通过规模效应分摊研发成本,导致产品毛利低、企业效益低下,没有资金投入新产品创新和新的先进工艺,导致企业陷入低水平竞争的恶性循环。
深圳微纳研究院分析,形成这样的怪圈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从事系统级的创新需要长期、大量的前期投入,深圳大部分民营企业无法支撑高昂的研发投入;深圳在传感器、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从事研发和生产的公司数量相对较少;穿戴设备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创新产业,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而深圳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本地人才数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