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2 阅读量:1447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魅蓝(左)与红米2
首先魅蓝和红米2都是未经过拆解的新机,送上拆解前两款产品和拆解工具的靓照合影。
魅蓝拆解
魅蓝拆解
魅蓝拆解
红米2拆解
魅蓝和红米2的机身构造并不相同,魅蓝属于背壳一体化机身,红米2背壳可方便拆卸。关闭手机,将红米2的背壳打开,我们就可以看到固定机身的螺丝钉;
魅蓝的SIM卡槽取出,拆解陷入了僵局,魅蓝属于一次性封胶成型,首先需要拆解的是屏幕。第一步的拆解难度相对于红米2大很多,付出了近40分钟才在保证机身等方面安全的情况下拆下屏幕,然后我们看到的依旧不是内部构造而是隔离板。两款手机在这方面来看,魅蓝相对于红米2初装成本更高,难度也更大。
魅蓝与红米2(右上)
红米2 扬声器
魅蓝拆解
然后我们拆开魅蓝和红米2的这层保护壳,红米2的扬声器镶嵌在保护壳上。当然我们仅从视觉上就可以感觉出两款手机拆卸的难易程度,魅蓝相对于小米2的确费了更大的功夫。而与机身衔接的密实程度来看,魅蓝的确更胜一筹。
红米2拆解
魅蓝拆解
红米2排线与主板相连接,在拆解之前一定要断掉所有的排线,防止受到损害。拆掉排线之后我们看到红米2保护硬件的外部屏蔽罩。比起这个,魅蓝的构造就更加血腥了,先是一层石墨散热层,下方才是屏蔽罩。然后依然是螺丝,各种规格的螺丝紧密固定。
699的魅蓝不同规格、数量的螺丝相当之多,相对于红米2而言构造要严谨复杂得多;接下来不要急着看屏蔽罩底下究竟隐藏着什么硬货,先来看看细节部分吧。
震动单元 魅蓝与红米2(下)
耳机接口 魅蓝与红米2(黑色)
魅蓝与红米2(右) 摄像头
魅蓝与红米2(左)
震动马达,小米2与魅蓝的震动单元有所区别,震动方案并不相同,但是用户在使用体验来看差距不大;耳机接口方面,在肉眼可辨识的范围内我们就可以看到魅蓝相对于小米2材料处理更加细腻精致;500万像素的红米2和魅蓝1300万像素的摄像头;另外,魅蓝的固定板相对于小米也更令人有安全感。
魅蓝对比红米2(左)
红米2 拆解
魅蓝拆解
魅蓝拆解
接下来我们来揭晓内部硬件,首先是魅蓝在发布会中提到了跑分但是并未提到的处理器信息,魅蓝搭载一颗联发科旗下64位处理器MT6732,红米2则搭载了高通骁龙410系列中的8916处理器;存储方面魅族依旧选择了三星,红米2则搭载镁光内存。仅看这些专业称谓可能很多朋友并不能理解之间的差距,跑分差距相信大家在魅蓝发布会上已经一睹为快了这里不再拿跑分出来说事。
红米2与魅蓝(右)电池
最后电池方面,与魅蓝发布会所说稍有出入,魅蓝搭载一块2450/2500mAh的电池,不过相对于红米2的2200/2265mAh来说依旧容量更大。
整体来看,魅蓝的封装工艺以及难度相对于红米2的确要出几个级别,在拆解的时候更是颇为费神,相对于红米2而言整体拆装难度更大不利于维修。红米2拆装相对魅蓝简单很多,各个部分分布比较集中,虽然没有魅蓝那般精细缜密但是更利于维修。不过倘若站在严谨性、细节精细度、以及风装难度来看的话,魅蓝的确是秒杀红米2,699元价位给了超乎价值的产品,的确配得上发布会所说的青年良品之名。
在5G通信、毫米波雷达及太空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频电子元件的性能成为系统设计的关键瓶颈。威世科技(Vishay)近日宣布扩充其通过AEC-Q200认证的CHA薄膜电阻系列,新增0402封装尺寸产品(CHA0402),将高频工作范围扩展至50GHz,为汽车电子、航天通信及医疗设备提供突破性的高性能解决方案。
据多方供应链消息及知名行业分析师(如DSCC分析师Ross Young、爆料人“数码闲聊站”)最新披露,苹果计划对2025年发布的iPhone 17系列产品线进行显著调整,其中屏幕尺寸策略的改变将成为基础款机型的核心亮点,并预示着苹果对产品定位的重新思考。
在光伏逆变器高频开关、充电桩大功率动态响应及工业电机驱动的严苛场景中,电流测量的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关乎系统能效与安全。伴随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传统霍尔或开环传感器在温漂抑制、抗干扰能力及动态响应上的瓶颈日益凸显,亟需更高性能的集成化解决方案。纳芯微电子最新推出的NSDRV401闭环磁通门信号调节芯片,正是瞄准这一技术高地而生。
LG Display于6月27日宣布正式启动27英寸OLED显示器面板的全面量产计划,标志着高端显示器市场迎来重大技术革新。该面板基于革命性的第四代Primary RGB Tandem OLED技术,通过红、绿、蓝三原色四层独立堆叠结构,实现1500尼特峰值亮度与280Hz刷新率的卓越性能组合。
2025年7月,美光科技(纳斯达克:MU)正式发布专为OEM设计的2600 NVMe SSD。作为高性价比客户端存储解决方案,该产品首次搭载第九代QLC NAND闪存芯片(G9 QLC),结合独家自适应写入技术(Adaptive Write Technology™),在保持QLC成本优势的同时,实现了PCIe 4.0协议下的突破性性能。测试数据显示,其顺序写入速度较同类QLC/TLC产品提升63%,随机写入性能提升49%,为商用及消费级PC用户提供全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