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自动驾驶技术哪家强?谷歌特斯拉大比拼

发布时间:2015-02-2 阅读量:1415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联网化和智能化成为汽车革命的两大主要方向,未来5年全球不少国家和汽车制造商将大力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而相关车型也将陆续面市。看似很遥远的自动驾驶技术即将走入我们的生活,那么问题来了:自动驾驶技术哪家强?谷歌还是特斯拉?

谷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制无人驾驶汽车。其车辆的工作原理是,自动驾驶系统连续不断的扫描周围空间,并由车载电脑进行汇总分析,能在200米开外发现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在初期,这种自动驾驶汽车只能沿车载数字地图标明的公路上行驶,最高时速不超过40公里/小时。因此,谷歌自动驾驶汽车,主要是靠包含在数据库中的一些信息在路口定位。

2014年5月29日,Google推出了100辆自动驾驶汽车的样车;2014年12月下旬,谷歌推出了首辆全功能无人驾驶汽车的原型车。谷歌表示,我们已将所有自动驾驶系统都应用到了这辆全功能汽车上,因此这是首辆完全无人驾驶的原型车。

而最近,Tesla也在车中加装了自动驾驶仪,谷歌和特斯拉两个公司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有了交叉点。那么两者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又有什么异同呢?

“特迷/TeslaHead”做了简单归纳:技术原理都大同小异——都是通过感应器和软件实现自动驾驶的。但就其理念而言,Google更理想化,直接指向终极解决方案,而Tesla更务实些,现阶段的可行性更高。

【对比】自动驾驶技术哪家强?谷歌特拉斯大比拼

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称为“全自动驾驶汽车”,这种汽车没有方形盘,没有刹车,全部靠感应器和软件自动驾驶,Google宣称它非常安全。

而特斯拉汽车是在现有的驾驶系统外配置“自动驾驶仪(Autopilot)”。其实“Autopilot”这个词,最早是用在飞机上的,指飞机的自动驾驶功能,但无论飞机的“Autopilot”的功能有多强大,都有一个飞行员坐在那里监督和备份。

【对比】自动驾驶技术哪家强?谷歌特拉斯大比拼

特斯拉的“半自动驾驶”更倾向于“有人监督的自动驾驶技术”,就像是飞机的“Autopilot”功能一样,而不是把自己完全交给感应器和软件,并且随时可以切换到人工驾驶模式。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应该觉得马斯克的这种理念比Google的更靠谱些。因为就现阶段而言,要自动驾驶完全取代人工驾驶,还有很多瓶颈没有突破。

最大的一个瓶颈,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技术——感应器探测到一个物体,要靠相应的软件加以识别后才有意义,就像眼睛看到物体后,要经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处理一样。

所以,雷达、图片识别器这样的硬件,Tesla会外包生产,而识别软件,则需要自己研发,这才是最核心的技术。

回过头来再说说Google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真的如它所说的那么安全吗?

相关推荐:
视频:飞思卡尔低功耗汽车网络参考设计方案
叫板乐视LeUI,百度CarLife车联网解决方案
英飞凌新能源汽车2.1KW DC/DC转换解决方案

 

未必。

首先,它的路线都是事先输入好的,但如果在这些已经输入的路线中,忽然新增了个红绿灯,那这种全自动驾驶汽车,就未必能在这个红绿灯前及时停住了,因为这个红绿灯的位置,在它的程序里没记录。

这时,就需要车上的感应器临时识别到这个新增的红绿灯,否则会极大地增加行驶风险。

另外,大雨、大雪、大雾等极端天气也对自动驾驶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

对于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来说,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就是对障碍物的判别方面,它无法区分路上的障碍物是一块石头、还是一个塑料袋,只要是障碍物,它都会刻意避开,但如果前方是一个塑料袋的话,那就显得很傻了。

特迷认为:全自动驾驶才是终极解决方案,而且一定能够实现,现在我们不会看着一台电饭煲如何煮饭,将来也不会看着一台汽车如何奔驰。谷歌和特斯拉,两家新兴科技巨擘同时把目标聚焦在了无人驾驶技术上,无疑增强了人们的信心。毕竟,对于一个成熟的领域,要想将之革命或颠覆,必然要付出极高的市场成本(大规模的推广费用,漫长的市场培育),甚至政府层面的政策博弈(比如修改交通法案)。啃这种硬骨头,不是小公司能做到的。

【对比】自动驾驶技术哪家强?谷歌特拉斯大比拼

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透露,特斯拉也在研发全自动驾驶技术,工作进度很好,5年之内就可以实现,加上3年的政府审核,大概8年后可以规模使用。到时候,谷歌的技术可能也已经成熟了。

关于这两个公司,特迷还有一个小料可以爆一下:马斯克和Google的联合创始人佩奇是好朋友。佩奇在一次访谈中,曾开玩笑说,他死后愿意把财产全部捐给马斯克,因为他觉得马斯克是一个很有梦想的人,希望自己的钱可以帮助马斯克圆梦。其实,Google确实也是特斯拉最早期的投资者之一。

追求盈利,因为在商业市场中盈利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但它永远不是一流创新公司的目标。特迷认为,这两家公司具备这种品质,完全可以实现更多伟大的目标,自动驾驶技术完全不在话下。
相关资讯
破局高端芯片!小米自研玄戒O1即将发布,性能参数首曝光

5月15日晚间,小米集团CEO雷军通过个人微博账号正式宣布,由旗下半导体设计公司自主研发的玄戒O1手机SoC芯片已完成研发验证,计划于本月下旬面向全球发布。据雷军透露,该芯片将采用业界领先的4nm制程工艺,核心性能指标已接近国际旗舰水平。

成本直降25%!揭秘Melexis磁传感芯片攻克工业控制三大痛点

全球微电子技术领导者Melexis于2025年5月16日正式宣布,其自主研发的MLX90427磁位置传感器实现技术突破,成功拓展至工业控制、医疗器械及农业机械等多元应用场景。这款集成SPI通信协议与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嵌入式解决方案,凭借卓越的抗干扰性能与成本优势,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设备的技术标准。

智领未来·创见新程:OFweek2025中国工业智造标杆力量年度盛典

当智能算法重构生产线,数据流贯穿制造全流程,一场由深度数智化驱动的工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应用市场,正以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优势,推动工业自动化向认知智能跃迁。在这场以"数据+算法"为引擎的转型浪潮中,如何甄选具有示范价值的创新力量,构建行业高质量发展坐标系,将成为影响中国智造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命题。2025年7月30日,由OFweek维科网智能制造全媒体矩阵打造的"智领未来·创见新程"年度盛典,将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揭晓工业智造领域的年度标杆矩阵,以专业视角绘制产业升级的技术路线图。

智感未来·洞见先机|维科杯·OFweek 2025传感器行业年度评选荣耀启幕

当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传感器作为打通物理与数字世界的"神经末梢",正以年均18.2%的增速重塑产业版图。从智慧工厂的精密控制到医疗影像的毫米级感知,从自动驾驶的毫秒级响应到环境监测的全域覆盖,这场由底层传感技术驱动的革命已渗透每个创新场景。在万亿级市场机遇下,《维科杯·OFweek 2025传感器行业年度评选》深度聚焦"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双轮驱动,依托国家战略指引与专业评审体系,致力于发掘深藏功名的行业标杆,让那些定义未来感知边界的创新力量从实验室走向世界舞台。

2mm²颠覆快充技术!ROHM发布全球最小双MOSFET芯片"

全球半导体制造商ROHM于2025年5月15日宣布,推出突破性30V耐压共源Nch MOSFET产品"AW2K21"。该产品采用2.0mm×2.0mm超小型封装,典型导通电阻低至2.0mΩ,兼具业界领先的功率密度与效能表现,标志着双向供电电路设计进入新一代技术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