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新案例】无人机的空中革命

发布时间:2015-02-17 阅读量:727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过去一直用于商务营销,但在多元化的今天,大数据有了更广泛的用途,比如应用于无人飞机的空中革命...

大数据只是基于电子商务的精准营销?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大数据将广泛地存在于物理世界和实体经济,其催生的产业革命才刚刚开始。

最新的案例是无人机,即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它具有中央飞控系统,能够实现超视距的自主飞行。二战之后,尤其是海湾战争以来,无人机技术一直是各国军事 竞争的一个焦点,但在民用领域,其应用却极为有限。

最近一两年来,这种情况正在改观,无人机在民用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非常值得关注的应用。

例如农业领域,通过无人机的定时巡逻,可以监测整个农场的情况。过去租赁一架飞机来拍摄,成本是1000美元/小时,而现在一架小型无人机的售价还不 到1000美元。农场主买来之后,可以随时对农场进行拍摄,然后用软件自动分析这些图像和数据。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人眼难以发现的问题。例如,灌溉是否均 匀,土壤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哪里出现了虫灾等等。根据这些分析,农场可以即时调整种殖措施,农作物的收成得以改善。

无人机的农业应用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节省资源。例如,无人机飞过果林的时候,可以通过树叶的颜色光谱来判断植物是否缺水,随即将信息传导至这片果林的浇灌系统,有的放失 地进行灌溉,而不是盲目浇水。水资源可以得到节约这也是用大数据来构建精准农业的核心要义。

工业领域也有应用。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和SolarCity公司用无人机从几百万个太阳能电池模块中检测出异常,同时指导光伏电站的建设规划,以保护 野生动植物。又如电网巡检,电力传输网络延绵千里,传统的电网巡查,是检查员穿山越岭、沿线巡查,抵达一座电力高压线塔之后,还需要攀爬电塔,费时不说, 危险性也大。如果用上无人机,效率可成倍提高。遇到雷击跳闸等突发故障,无人机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进行排查,为快速恢复供电争取宝贵的时间,无人机还可以 围绕目标进行360度全方位拍摄,做到零死角。

此外,无人机的红外拍摄功能还可以侦查到线路发热等潜在的故障,这些优势,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电力巡检员也难以企及。中国的电力系统,有上百万的巡检 员,无人机如果能够普及,将会大面积地替代人工巡检,降低成本。

就此而言,无人机就是会飞的传感器,它把人类的视野和感知延伸到了空中,使人类对农田、电网、矿山等物理世界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这种水平的提升,在技术领域本身也将掀起一场革命。传统的卫星遥感和载人航拍技术,不仅成本高昂、缺乏灵活性,还有一个关键的痛点:清晰度有限,而无 人机收集的图片,比卫星图片要清晰很多倍。因为无人机能够在云层之下的低空飞行,飞行高度甚至可以低到近地2?3米,可以预见,这种强大、精确的数据收集 功能,未来还将颠覆谷歌之类的地图服务。无人机对于大数据的意义,用空中大数据的革命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然,无人机的技术并没有完全成熟,目前也存在一些瓶颈:电池继电能力,这直接影响到无人机到底能飞多远;避碰能力,即在飞行器不断增多的未来,飞机 之间如何保证互相不干扰、不碰撞。

正是因为这个挑战,无人机目前只有企业级的应用而很难推广到消费者领域。试想一架无人机可以在大农场上空任意飞行,但如果大家都用无人机来送快递,那 天空也将变得十分拥堵。所以用无人机送快递,还是个噱头,即使突破了技术瓶颈,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管制规定。

最近,美国政府已经在着手为无人机定章立制。为了无人机的正式称呼,美国国会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无人机在美国,被称为“大雄蜂” (Drone)。这是因为其执行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代号为“大雄蜂”,由于这次成功的行动,无人机因此得名。但现在,企业家们联合反对这个名字,他们认为这 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军事刺探、情报收集,不利于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推广。美国国会有议员主张正式改名叫做“无人机”,但科技界又反对。他们认为,无人机的叫 法非常愚蠢,就像早在汽车被发明之时,大家看到没有马,这车居然也能跑,于是把汽车叫做“无马车”,最后证明这个叫法站不住脚。美国科技界的主张,就其技 术本质,无人机应该叫“远程遥控飞机”,这个名字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相关阅读:


帮汪峰上完头条,无人机还能干啥?

泼泼冷水:无人机遭热炒,但普及商用还很遥远
相关资讯
ABB三大机器人新品解析:深度覆盖90%应用场景

面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24%的年均增速(2021-2024)及全球超50%的安装量占比(IFR 2024),ABB依托上海超级工厂推出Lite+、PoWa、新一代IRB 1200三大机器人系列。此举标志着其"立足中国、服务全球"战略进入新阶段,通过90%本土化生产率精准对接电子制造、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的自动化升级需求。

AI服务器市场增速微调至24.3%,北美云厂商驱动结构性增长

全球研调机构TrendForce最新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24.3%,较先前预测微幅下修。增长动能主要受北美云端服务商(CSP)及OEM客户需求支撑,而部分区域市场因政策环境影响呈现阶段性调整。

微软启动年内第二轮大裁员,AI战略转型加速组织重构

2025年7月2日,微软正式宣布全球裁员约9000人,占员工总数不足4%(以2024年6月22.8万名员工为基准)。此次裁员涉及多个部门、地区及职级,旨在精简管理层级并优化资源配置,聚焦人工智能(AI)与云计算核心业务。这是继5月裁撤6000人后,微软2025年第二次大规模人员调整,两个月内累计削减岗位超1.5万个。

全球半导体人才荒:十年百万缺口倒逼行业变革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最新报告敲响警钟:到2030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将面临约10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的巨大缺口。这一危机不仅席卷工程师等核心技术人员,更涉及中高层管理梯队——预计需要紧急补充10万名中层管理者和1万名高层领导人。工程师资源的先天性短缺,甚至逼迫企业将目光投向其他行业的管理人才,行业人才争夺战已升级为跨领域竞争。

电子信息制造业1—5月运行报告:生产韧性凸显,结构优化提速

2024年1—5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显著高于同期全国工业整体增速4.8个百分点,较高技术制造业平均水平亦高出1.6个百分点。单月数据显示,5月行业增加值保持10.2%的稳健增长。在产品结构方面呈现分化态势: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达1.3亿台,同比增长5.5%;集成电路产量1935亿块,增速6.8%;而手机产量受全球消费电子需求调整影响,同比下降6.5%,其中智能手机产量4.5亿台,降幅收窄至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