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总监支招:无线协议应该这样选!

发布时间:2015-07-20 阅读量:1117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小米生态链总监,孙鹏

【导读】对于智能硬件来说,无线协议怎么选择是个大问题。如今应用比较多的wifi或蓝牙或许都不是特别好的选择。 所以目前智能家居的发展还很难开始!”那么,真的是这样么?智能硬件的无线协议该如何选择?来看看小米生态链总监孙鹏在做智能硬件时候的一些经验建议,如果你也关心,不妨可作为参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备开始使用无线协议来通讯,无线相对于有线有很多优点,缺点也解决的差不多了,就不展开了。很多人做智能硬件的时候会考虑用什么协议,是用WiFi呢,还是ZigBee呢,还是BLE呢?甚至还有人考虑用私有协议或者433/868MHz的射频协议。这里面有成本的考虑,有功耗的考虑,有穿墙效果的考虑,还有和其他硬件的互通等各种考虑。


ZigBee: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协议。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其命名参照蜜蜂的群体通信网络:蜜蜂(bee)靠飞翔和“嗡嗡”(zig)地抖动翅膀的“舞蹈”来与同伴传递花粉所在方位信息。简单来说,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便宜的无线组网通讯技术。

BLE:即蓝牙低能耗技术,是一种低成本、短距离、可互操作的鲁棒性无线技术,利用许多智能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耗。被称为超低功耗无线技术)

经过很多轮的尝试,我们最终确定了一个选择协议的原则,必须使用标准协议,优先级如下:

    1) 插电的设备,用WiFi;
    2) 需要和手机交互的,用BLE;
    3) 传感器用ZigBee。


按照这个原则,小米手环使用BLE,绿米的传感器使用ZigBee,摄像头和净化器使用WiFi。这里面也会有重叠,比如插电又要和手机交互的如美的空调使用WiFi + BLE。有几个立项比较早的产品,没有按照这个原则来,比如床头灯现在用BLE,其实应该用WiFi或者WiFi + BLE;灯泡现在用ZigBee,其实应该用WiFi,将来都会改正。

为什么插电的都用WiFi?

因为这样对于用户最方便,对于厂商来说可直达云端。目前的用户,家里还没有太多智能设备,我们的产品可能是用户的第一个智能设备。WiFi相对于蓝牙最大的缺点是设置起来麻烦,但一旦设置成功,就会感觉好用多了。蓝牙的优势是和手机的互通很方便,但是WiFi更方便,只要手机能上网的地方就可以互通,就算是走本地网络协议,路由器的覆盖范围也更大,不在同一个房间里面也可以联通。WiFi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连接人和设备、云和设备或者是设备和设备,甚至不同平台之间的对接都很方便,所以也最普适。

WiFi也有缺点,如下:

    一是功耗高。

不插电的设备使用WiFi很难坚持很长时间,需要频繁充电或者换电池,给用户带来困扰。而BLE和ZigBee可以做到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都不用换电池。所以现在可穿戴设备都用BLE协议。传感器使用ZigBee协议是因为目前只有ZigBee联盟有传感器的标准协议,蓝牙联盟还没有,等过两年蓝牙联盟也有了传感器的标准协议之后,也就很难说了。不过标准协议这个东西,很多人都不遵守,有了标准协议也是然并卵。总之低功耗这一边目前还比较混乱,不同厂家的设备互通很难。

    二是成本高。

我们一直在推动WiFi芯片降价,很快成本就能做到10块钱人民币以下,到时候成本的问题也不明显了。如果只是因为成本的问题放弃WiFi,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三是WiFi设备多了之后,路由器负载会很大,星型架构的效率不高。


如果智能家居发展顺利,若干年之后家里可能有几十个灯,几百个传感器,这时候现在的WiFi协议就撑不住了。很多人建议在有很多个同类设备的时候使用ZigBee或者BLE Mesh取代WiFi。这个趋势目前还不明显,而且WiFi也会有自己的Mesh协议,但是不一定会被取代。

    四是没有标准的应用层协议,容易造成大厂商的垄断,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否互通就看厂商之间的博弈。


扯了这么多,都是目前的想法,坚持WiFi不是因为我们也做路由器,而是相信WiFi更适合现在的市场。也许将来国家会出无线协议的强行标准,每个标准设备都有标准无线接口,就和现在的插座标准一样,不论什么牌子的插头都可以插在任意牌子的插座上。那么到那一天的时候,选择什么协议就不需要想了。
相关资讯
日本Rapidus突破2nm芯片技术,挑战台积电三星霸主地位

日本政府支持的半导体企业Rapidus于7月18日宣布,已成功试产国内首个2nm晶体管,标志着该国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取得关键突破。这一进展是日本耗资5万亿日元(约合340亿美元)半导体复兴计划的重要里程碑,旨在重塑其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RISC-V架构突破性能瓶颈,Andes发布新一代AX66处理器IP

在2025年RISC-V中国峰会的“高性能计算分论坛”上,Andes晶心科技CEO林志明正式发布了公司最新一代64位RISC-V处理器IP——AX66。该产品基于RISC-V国际基金会最新批准的RVA23 Profile标准,专为高性能计算(HPC)、AI加速及边缘计算等场景优化,标志着RISC-V生态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进一步成熟。

1 GHz实时扫描革新EMC测试:是德科技PXE接收机技术解析

随着电子设备复杂度的提升和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电磁兼容性(EMC)测试已成为制造商面临的关键挑战。传统EMI测量方法效率低下,难以捕捉瞬态干扰信号,导致测试周期延长、成本增加。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推出的新一代PXE电磁干扰(EMI)测量接收机,通过突破性的1 GHz实时无间隙扫描技术,将测试速度提升3倍,显著优化了EMC认证流程,为工程师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测试解决方案。

亚马逊AWS部门启动战略性裁员,生成式AI推动云业务重组

全球电商及云计算巨头亚马逊近日对其核心利润引擎——亚马逊网络服务(AWS)部门实施新一轮裁员。据公司内部消息人士透露,本次调整涉及销售、市场及技术解决方案团队,受影响岗位达数百人。这是继4月影视与硬件部门优化后,亚马逊2024年内第三次公开披露的裁员计划,反映出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持续业务重塑。

圣邦微电子SGM42203Q:高性能汽车级双通道高边驱动解决方案

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高边驱动器(High-Side Driver)在车身控制模块(BCM)、LED照明、电机驱动等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圣邦微电子(SG Micro)推出的SGM42203Q是一款专为汽车电子设计的24V双通道高边驱动器,具备模拟电流检测、高可靠性及智能保护功能,可广泛应用于电阻性、电容性和电感性负载驱动。本文将深入解析该产品的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及典型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