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1月18日,首届全球可穿戴计算产业峰会在深圳高交会举行,活动现场汇聚了来自行业协会、联盟的主管,国内外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代表,企业CEO、CIO、CTO代表,信息化专家等800多位业内人士以及多家媒体出席。
2015全球可穿戴计算产业峰会(深圳)是第17届高交会的重要版块,11月18日,此次峰会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下,由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联盟(CWCISA)、深圳湾科技有限公司、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创客产业国际发展专项基金共同主办,由十方创投、
我爱方案网、创客空间(深圳)孵化器等共同协办。
本届峰会的主题是“创新创客 预见未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调整期,中国制造面临升级新机遇,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计算设备行业方兴未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高到国家政策的高度。这些因素使得本届深圳高交会更加备受关注。” 中国可穿戴计算産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WCISA)负责人说,“在创客浪潮中,智能可穿戴计算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众多传统IT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巨头都对这一领域非常重视。同时,这一领域也不断涌现出革命性的新技术和黑马型的企业。就国内而言,深圳已经成爲这一行业的高地和中心,所以CWCISA选择在今年深圳高交会期间举办联盟的年度峰会。”
主题研讨:工业4.0智能制造与创客发展
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业界专家以及行业内杰出企业的代表在峰会期间发表了主题演讲,其中包括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建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领导、中国工程院士费爱国、中国可穿戴计算産业联盟副秘书长,企业与创新委员会委员金福伟、可穿戴世界的行政总裁瑞格·斯诺格拉斯、科技之星创客周的总监安德鲁·海德、中国新生经济研究院院长郭夏、CSDN创始人蒋涛、宽带资本执行董事吴曼、电子工业部突出贡献专家陈东义教授、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锺伟强博士、雷神科技CEO 路凯林、映趣科技CEO王小彬、北京创客空间创始人王盛林等。
峰会期间,由
我爱方案网CEO刘杰(博士)主持的圆桌主题研讨引发了思维大碰撞,嘉宾包括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新霞、映趣科技创始人王小彬、雷神科技CEO路凯林、广东乐源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乐六平、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夏,这一议题还引发了台下听众的热烈交流与互动。
嘉宾们普遍看好和期待工业4.0带来的积极信号,他们认为,从过程上来说,工业4.0将从互联、数据、集成三个方面深度变革,为制造过程带来影响,传导到结果来看,将形成产业的创新与转型,对于中国进一步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王新霞指出:“现在已经看到很多产业开始涉足工业4.0的部分,只是不同的传统产业涉猎的程度不同而已。可穿戴除了与消费结合,与人类健康工程、运动、时尚相结合外,也在开始进入非消费的工业领域,例如物流、仓储、定位系统中。”她表示,工业4.0最大的特征在于强调个性化,理论上今天在网站上下单全球专属独一无二的汽车,自定义车型颜色、前灯款式、座椅材质、方向盘样式等等,一键下单后2周后就可以提货,而这种快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美好愿景将在工业4.0时代越来越近。
广东乐源、映趣科技、雷神科技作为智能手表和定制智能游戏机等智能终端的厂商代表,也热烈欢迎工业4.0的到来,“工业4.0无疑将提升效率,很大程度上降低库存率、缩短备料周期,提升传统行业更大可能性。”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夏则比喻说,目前可穿戴还处于手机中的大哥大阶段,未来智能传感等技术的突破,广泛涵义上的创客的创新,将推动可穿戴产业向前发展。他提醒产业人士,行业性的颠覆创新时常来自于行业外部力量,远元杂交的产物往往更具生命力,他呼吁圈外人也可以积极关注和参与到这个令人振奋的热点领域中来。
我爱方案网(www.52solution.com)是原创方案推送平台,汇聚电子设计制造和运营服务各环节跨界专业人士和80万工程师开发者和创客社区。我爱方案网淘方案汇聚数千个设计方案,包含芯片方案、参考设计、创意方案、原型方案、产品化方案都有涉猎。我爱方案网CEO刘杰(博士)表示,我爱方案网与我爱快包(kb.52solution.com)为中国智能硬件包括可穿戴设备在内提供专业的设计创意、行业信息汇聚、快速资源对接等专业服务,加速从创意到产品化的进程。
中国可穿戴市场现状与特征
峰会上CWCISA还发布了《2015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可穿戴设备从2008年以来发展迅猛,尤其是在2013年-2014年经历了一个集中的爆发期,企业市场和消费市场的需求都在不断显现。
从产品形态来看,其他类的可穿戴设备占比最大,包括智能秤、智能温度计、心率监测器等可穿戴医疗设备,共占到了32.79%。接下来占比最多的是智能手表,市场占比为32.4%,其次是智能手环类产品,达到了17.91%,鞋服类12.90%,眼镜类9.04%。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陈东义认为,下一个智能硬件发展热点将在蓝领计算。他分析,我们用计算装置和计算终端的时候,注意力主要是放在认识上,但是同时要得到信息空间的支持,双手要腾出来操作工具干活,这就是蓝领计算。“蓝领计算方面就是国防应用、武器维修,国防应用是很大的市场。衣服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热点,今后可能把传感器、导线、绝缘线做到衣服纤维里去。”
总体上来看,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主要的产品形态以智能手表、手环为主,智能眼镜这块在国内还没有占到比较大的份额。而国内的可穿戴设备也主要集中在医疗健康、运动户外、影音娱乐等领域。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进一步推进,可穿戴设备市场以健康为诉求的领域将迎来巨大发展。
从产业区位分布来看,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从原材料、方案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比较完整和成熟。深圳无疑是中国可穿戴设备企业的最大聚集地,其次是北京、上海、苏州、杭州、成都、天津等地。
综合来看,可穿戴设备目前功能不够齐全,续航时间短,处理器解决方案还不完备等问题也阻碍着其发展。此外,目前产业链间协作能力尚待提高,上中下游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
未来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持续增加
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的上限潜力来自于它是一个个性化极为强烈的设备,使用体验的改善与成本的降低在未来将促使每个人拥有一个或多个可穿戴设备,巨大的人口基数将形成可穿戴设备的巨大潜在市场。
根据CWCISA产业研究院的分析,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4年的规模为22亿元人民币。2015年,伴随Apple Watch的正式上市,刺激市场规模继续增加,预计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35.6亿人民币。
在2016年,随着主要的智能可穿戴计算系统平台及大数据服务平台搭建完毕,下游设备厂商洗牌,产品差异化加大。明年市场规模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是预计依然会增加到228亿以上。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国辉表示,预计到2020年深圳将为国际化的可穿戴设备重要产业基地,目前深圳已有近千家企业涉足可穿戴领域,已形成全国最完备的产业链。同时,从2014年到2020年连续7年,深圳财政每年安排5亿,设立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在深圳设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专项基金可给予500万元~1500万元的资助支持,对自主创新项目可给予最高1500万元的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