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和通信的开启IPTV的撕逼大战,谁能成最后赢家?

发布时间:2016-10-27 阅读量:1112 来源: 发布人:

IPTV的发展,不能着眼于平移传统电视的运营、内容、盈利形态,那不过是分食传统电视的一点残肉,IPTV要着眼于建立全新互动的新的视频媒体形态,将视频产业推向万亿规模。从1997年提出三网融合的概念到现在,广电和通信的撕逼大战已经打了快20年了。

这场争斗直接导致了整个产业发展的迟滞,不仅损害了通信、广电自己的利益,还损害广大用户的利益,唯独成就的是各类视频网站,趁巨人无暇他顾,弱小的小网站们都已长成了巨人,反过来觊觎老巨人的大屏了。

目前,整个视频市场留给广电和通信的只剩下IPTV这块带肉的骨头了,而这两家之间的争斗,似乎还是没完没了。

那么,双方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避免无谓的消耗,把市场做大呢?我想站在一个客观公允的立场,从媒体传播和科技发展的角度,试着分析一下IPTV及视频产业的未来。

自2015年以来,看似沉寂多时的IPTV骤然进入快车道,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掣肘和隐患。因为,通信和广电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党的亲儿子,都觉得自己能把产业做好,都想自己来主导产业。事实上,双方谁也无法真正独立地主导IPTV,双方谁也无法把另一方当成从属,更确切点儿说,双方谁也不具备独立把控的能力。

就如同一个腿脚特别利索的瞎子,和一个耳聪目明善于言谈的瘸子,两人只有真正的融为一体,瞎子背着瘸子,瘸子给瞎子指路,才能成为一个能力超强的人。否则,就只能是两个残疾人。广电就是那个瘸子,通信就是那个瞎子。

记得2008年我在写《即将消亡的电视》时,我觉得问题是出在广电人身上的。那时某省联通建了一个IPTV播出机房,该省的广电人以执法的名义,臂带红袖箍把联通的机房给砸了。我觉得广电这事儿做得太目光短浅,自己没有通信这种双向传输通道,搞了个数字化改造却还是单向的网络,不思进取,还缺乏合作者意识。

但是今天,我却发现问题又出在通信人的身上了。因为,虽然IPTV户数发展的非常快,但通信人的做法是,只希望广电把IPTV信号接过来,仅仅把广电作为安全的信号源,至于IPTV的用户体系、付费体系、数据体系等完全是通信把控,广电基本上摸不着、够不着。这样的心态和广电人当年带着红袖箍砸机房本质上是一样的,一样的缺乏合作者意识。

的确,如果用简单朴素的逻辑看,通信出了庞大的技术系统、用户、带宽,而你广电仅仅提供点内容、编排、审核,你就分走那么多钱,通信可是吃了大亏了。但是,如果站在发展的角度,视频媒体未来趋势的角度看,这种心态将直接扼杀IPTV这个产业的未来。

1.如果我们仅仅是把传统电视的频道和视频点播内容注入IPTV,那不过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个可点播、回看的有线电视,分食的是有线电视的那点腐肉。

中国有线电视最鼎盛时的收视费不过600亿,而通信产业是万亿规模的胃口,这点肉就是全抢过来都吃不饱,何况不可能全抢到嘴里。

2.以这种心态来做IPTV,本质上是以惯性思维把传统媒体平移到互联网上,这不是新媒体。势必会陷入到拼带宽、拼版权、拼终端的资本豪赌中。而以此种方式生存的视频网站们尚且在资本的ICU特护病房里,拔下资本的营养液立马就玩完,我们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3.即使通信系有足够的带宽优势,用这种惯性思维来做视频新媒体也是不足取的。传统电视媒体是基于工业文明形成的媒体形态,媒体人无法真正做到和观众沟通、互动,只能做满足最大公约数的内容,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再把这些人的眼球卖给广告主。
这种媒体形式是极其落后的,它在中国最高时的广告市场规模也不过1300亿,仅仅是比有线电视收费市场大一倍的“枣”,掉进肚子里也不管饱。

4.互联网环境下的视频新媒体必须从追求最大公约数的规模经济,走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淘金经济。也就是通过智能化的传输体系和个性化的双向互动体系开启全新互动的运营形态,全新互动的内容形态,以及全新互动的盈利形态。

使得媒体的盈利在单纯的广告收入基础上,扩展出人性化付费市场,和心性营销市场(通过内容拨动观众的心弦,推出相应的产品直接完成电商交易),后两者的市场规模每一个都会比广告市场要大的多。

5.这就是说,通信系单纯要求广电部门提供优质的线性播出的好内容是没有意义的。
在传统的线性视频市场中,由于仅仅是单向的收视,导致整个市场是一种“掐尖式”的极品节目消费,而每年能生产出的优质极品节目非常有限,也就10部电影,10部好电视剧,不会超过5个好的综艺节目。这些内容就占了整个日常视频信息消费量的绝大部分;而剩下的绝大多数电视频道内容都是文化垃圾。

这些极品节目获取成本极高,根本无法全部获得,即使获取了也不过是600亿+1300亿的,还正在萎缩的市场。

6.要想破这个死局,只能是通信把数据体系、用户体系、付费体系开放给广电,让他们去做双向互动的节目,和观众互动起来,通过超越广告的人性化付费和心性营销,扩展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这才使未来大家都有好日子过。

之所以要开放这些重要的数据体系,是因为节目双向互动的信息源头是在广电这一侧的,有了这些实时的数据体系,广电在做节目的时候才能设置互动环节,并根据实时数据撩拨观众的情绪。

而通信由于不是节目的策划者,制作者,是无法设置这些互动环节的,也根本无法跟观众及时互动。千万别以为把现有的电视节目弹出个二维码或按钮,让观众竞猜投票就理解成互动,这都是观众不买账的假互动。真正的互动一定是观众可以与主持人、编导、嘉宾等节目主创之间的互动。

7.也许,通信人觉得这活儿我们自己也能干。其实隔行如隔山,通信的强项是信息通道的建设、管理、运营能力,而因此就觉得自己只要遵守政策,听党的话,就能够把握这个平台的内容,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先来举个例子,有这样四个画面:一只猫走来,一个有金鱼的鱼缸,一只猫离开,一个没有鱼的鱼缸。

如果四幅画面的顺序是:一个猫走来,有金鱼的鱼缸,猫离开,空鱼缸,这个顺序可以看出来是猫把金鱼吃了。而如果把这四幅画面换个顺序,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表现出很多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可能是猫来了,鱼藏起来了;也可能是鱼把猫吓跑了等等。也就是说你本想表达积极的意思,却完全可能表达出消极,甚至是恶意来。

对视频来说,这是最简单的蒙太奇剪辑法,尚且如此难以把握,更何况音视频内容还包括文字、图片、语音,以及色彩、音乐、节奏等等更加多样的信息要素。媒体就是调动千万种非常复杂的各种信息因素,去扰动观众情绪的荷尔蒙工程,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可能引起非常正面的或者负面影响。

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要具备这个能力要多年实践训练和相应的体系建设,而通信不是吃这碗饭的,也吃不了这碗饭。

总之,我认为IPTV的发展,不能着眼于平移传统电视的运营、内容、盈利形态,那不过是分食传统电视的一点残肉,IPTV要着眼于建立全新互动的新的视频媒体形态,将视频产业推向万亿规模。

这就必须要通信和广电别光打自己的小算盘,而是真正的合作起来,甚至不妨成立合资公司这样的利益共同体,才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否则,仅仅着眼抢夺那点收视费,不过是一群打鱼人在罗布泊干涸前的最后挣扎,而环境的变迁,罗布泊终究是要干涸的。
相关资讯
华虹半导体2025年Q1业绩解析:逆势增长背后的挑战与破局之路

2025年第一季度,华虹半导体(港股代码:01347)实现销售收入5.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6%,环比微增0.3%,符合市场预期。这一增长得益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领域需求的复苏,以及公司产能利用率的持续满载(102.7%)。然而,盈利能力显著下滑,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仅为380万美元,同比锐减88.05%,环比虽扭亏为盈,但仍处于低位。毛利率为9.2%,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反映出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的加剧。

边缘计算新引擎:瑞芯微RV1126B四大核心技术深度解析

2025年5月8日,瑞芯微电子正式宣布新一代AI视觉芯片RV1126B通过量产测试并开启批量供货。作为瑞芯微在边缘计算领域的重要布局,RV1126B凭借3T算力、定制化AI-ISP架构及硬件级安全体系,重新定义了AI视觉芯片的性能边界,推动智能终端从“感知”向“认知”跃迁。

半导体IP巨头Arm:季度营收破12亿,AI生态布局能否撑起估值泡沫?

2025财年第四季度,Arm营收同比增长34%至12.4亿美元,首次突破单季10亿美元大关,超出分析师预期。调整后净利润达5.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主要得益于Armv9架构芯片在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的渗透率提升,以及计算子系统(CSS)的强劲需求。全年营收首次突破40亿美元,其中专利费收入21.68亿美元,授权收入18.39亿美元,均刷新历史纪录。

Arrow Lake的突破:混合架构与先进封装的协同进化

2024年10月,英特尔正式发布Arrow Lake架构的酷睿Ultra 200系列处理器,标志着其在桌面计算领域迈入模块化设计的新阶段。作为首款全面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桌面处理器,Arrow Lake不仅通过多工艺融合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优化,更以创新的混合核心布局和缓存架构重新定义了处理器的设计范式。本文将深入解析Arrow Lake的技术突破、性能表现及其对行业的影响。

暗光性能提升29%:深度解析思特威新一代AI眼镜视觉方案

2025年5月8日,思特威(股票代码:688213)正式发布专为AI眼镜设计的1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SC1200IOT。该产品基于SmartClarity®-3技术平台,集成SFCPixel®专利技术,以小型化封装、低功耗设计及卓越暗光性能,推动AI眼镜在轻量化与影像能力上的双重突破。公司发言人表示:"AI眼镜的快速迭代正倒逼传感器技术升级,需在尺寸、功耗与画质间实现平衡,这正是SC1200IOT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