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网功能被复制,ZigBee这次真的要出局了!

发布时间:2016-10-27 阅读量:1170 来源: 发布人:

虽然,智能硬件行业相比前几年的热度有所下降,但是WiFi、ZigBee、蓝牙等通信协议之间的标准之争还在继续,到底哪个会成为最适合智能硬件或者物联网领域的协议,谁也没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WiFi能传输大量的数据,但功耗比较大;

蓝牙功耗比较低,但连接设备能力确实较差;

ZigBee具备组网特性,但数据传输速度慢。

不过,从这些主流以及一些大众并不熟知的协议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支持自组网功能,随着一大波具备组网功能协议的到来,ZigBee的优势似乎已经荡然无存了。

复制ZigBee:原来so easy!

自组网曾是ZigBee协议最大的杀手锏,要了解其它协议是如何复制ZigBee优势,就必须知道什么是自组网。

自组网一种特殊的自组织、对等式、多跳、无线移动网络。通俗点说就是,这是一种对等无中心结构的网络,所有节点呈现的是网状结构,任何一个节点都具备连接作用,而某个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如果终端要与覆盖范围之外的终端进行通信时,中间节点就可以充当传输介质的作用。

不过自组网也不是万能的,在节点数量很多的情况下,如果采用自组网的方式,整个网络中的延时以及功耗就很难得到控制。

实现自组网功能的关键就是形成多跳网络。蓝牙从4.0版本开始也逐渐开始支持这一功能了,而最近还有国内企业推出了Wi-Fi Mesh组网技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草根级别的企业也在自创组网技术,智慧云谷的“星云协议”就是其中之一。

其做法很简单,只要基于专用的通信模块,在简单的触发或指令下,硬件就可以实现类似ZigBee的组网功能,在这种网络协议下,每个设备可以自动寻找最短的路径进行信号传输,对节点数量几乎没有限制。从这些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类似于ZigBee的网络协议。

它的无线稳定传输距离最远为300米,最多支持26500多个节点。

不过从技术本身来看,Zigbee和星云协议都是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短距离低功耗局域网协议,但后者在性能上却比前者更好。

智慧云谷的负责人告诉雷锋网,虽然ZigBee以自组网功能著称,但它的兼容性很差,它不能和市面上的433M、315M、2.4G以及红外传输协议的设备进行兼容,这是ZigBee的一个短板。
而且在他看来,做好兼容性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利用一个红外转发器就可以将2.4GHz网络转化为红外信号,也可取代433/315MHz射频遥控器,将2.4GHz网络转化为433/315MHz信号。信号之间完成转换后就可以通过手机来控制不同的硬件。

当然包括Google Thread在内的一些所谓的协议都是在802.15.4基础上做出了修改或者说是优化,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即可保持ZigBee的优势,又能体现出差异化。

ZigBee已成鸡肋?

ZigBee是2004年诞生的,它比WiFi和蓝牙来的都要晚,但在这期间媒体对其进行大肆渲染下,这导致业界一直存在“ZigBee就是最佳无线通信协议”的假象,实际上这12年来WiFi和蓝牙的成绩业界有目共睹,二者完美的将移动设备上的应用切换到了智能硬件领域,但ZigBee因为升级节奏过于迟缓,始终没有达到业界期盼的高度。

今年5月,ZigBee联盟憋了一年的时间发布了3.0标准,但只是在功耗和延迟上进行了微弱的优化,这再次给业界造成了极大的落差感。

相比之下,蓝牙技术联盟与不久前分享了蓝牙5.0标准的进展,新标准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问世,而这一标准的推出很有可能将彻底把ZigBee推向死亡线。

蓝牙5.0的传输速度将翻一倍;传输距离会是蓝牙4.2的四倍;新增组网功能...

一位从事通信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蓝牙5.0规格的大幅提升对ZigBee的影响最大,ZigBee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蓝牙技术联盟预计,今年将有近30亿个蓝牙设备出货,这一数字将在2020年时达到50亿台,这就意味着蓝牙协议将在物联网中占据1/3的节点。

虽然各标准之间将会持续共存,但在WiFi和蓝牙以及其他协议的夹击下,ZigBee很有可能即将沦为鸡肋。

相关资讯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系统”:深度解析大三电与小三电技术体系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系统架构及工程实现角度,全解剖析新能源汽车的大三电和小三电系统

从汽车电子到多元工业应用:CAN总线技术解析与发展趋势

CAN总线技术通过单一总线替代复杂布线系统,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

窥见电池灵魂:BMS数据采集如何成为电动时代的神经末梢

数据采集的精度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整个BMS系统性能的天花板

强强联合!英伟达50亿入股英特尔

英伟达投资50亿入股英特尔股票

​温补晶振(TCXO)核心技术解析:8大关键参数决定系统时序精度​

在高速通信、精准导航与精密测量等尖端领域,电子系统的时序架构对时钟信号稳定性的要求已近乎苛刻——其精度如同机械钟表的游丝摆轮,微小偏差便可能引发整个系统的时序紊乱,导致数据传输错误、定位偏移或测量失准。环境温度的波动一直是普通晶振频率稳定性的最大挑战,而温补晶振(Temperature Compensated Crystal Oscillator,简称TCXO)作为高精度时钟基准的核心器件,正是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而生。它凭借内置的“感知-计算-补偿”机制,在宽温环境下实现对频率的精准锁定,将温度变化引发的漂移压制在极低水平,成为高端电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时序锚点”。要真正理解并选型这一精密器件,就必须深入剖析其决定性能优劣的几个重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