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隐患多:空调能窃听、插座能放电

发布时间:2016-10-26 阅读量:1040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candytang

不久前,美国两家网络供应商遭遇网络攻击,致使诸多知名网站无法登陆,半个美国互联网陷于瘫痪状态。经调查,这是黑客利用病毒感染物联网设备,进而利用这些设备发起网络攻击。中国互联网是否也会有此威胁?对于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以及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我们的安全又由谁来保障?



物联网搞定了互联网?

在这次弄瘫半个美国互联网的事件中,物联网被普遍认为是“导火索”。360攻防实验室负责人刘健皓表示,此次感染病毒的物联网设备数以十万计,包括网络摄像头等。主要原因还是这些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存在大量漏洞,有些漏洞属于系统通用性漏洞,容易被控制,然后成为攻击互联网的“马仔”。

虽然此次事件影响巨大,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攻击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一位安全专家告诉记者,这次病毒攻击的都是弱口令设备,攻击门槛其实并不高。那些暴露在公网上的物联网设备,如果都是简单的初始默认密码,就很容易被攻击。

为什么一次技术含量不高的攻击,却能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对此,专注物联网安全投资的永洲创投创始合伙人陆一舟也告诉记者,因为物联网设备都讲究通用性,不像每家的PC都各不相同,物联网设备都是标准化的,一次出货可能就是几万台甚至几十万台。一旦一个漏洞被发现,黑客就能劫持一批产品,这个影响就非常大了。

更坏的消息是,这次美国的网络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不加注意,将来物联网引起的安全事件会比想象的更多。

空调能窃听、插座能放电:智能硬件还有多少坑?

“现在的物联网设备基本都是在‘裸奔’。”陆一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他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家厂商为了检测一款空调的噪音以改进产品,就在空调里安装了收集声音的装备,这些设备可以回传众多空调的分贝数。但就是这么一个装备,很快被外部的安全专家发现了漏洞,只需要略施小计,就可以将其变成“窃听器”。当每台空调都可能变成一只窃听器时,想一想这有多可怕?

这可不是一家之言的危言耸听,安天实验室首席技术架构师肖新光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买了扫地机器人,这个机器人都有麦克、摄像头等装置,也需连接网络,这就相当于是一台潜在的监控设备。一旦遭到攻击,家庭隐私也就无处可藏。

至于现在很多人都在用的智能插座,更是有可能成为安全隐患。专家表示,现在的智能插座的安全漏洞是比较多的,如果被黑客攻破利用,轻则可制造一批用户无故断电,重则可以让插座过载发热,成为放火的“凶器”。

至于现在风头正劲的新能源车特斯拉,尽管其安全团队已经足够强大,但仍被攻破过。可以设想,如果黑客能远程遥控一辆智能汽车,对于车主将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PC和移动端的设备漏洞,最多也就是谋财。但是物联网的漏洞,真是可能害命的。”陆一舟告诉记者,“但是,现在很多向物联网转型的企业,多数都是白色家电企业出身。他们的安全能力严重不足,固有思维是追求硬件的标准化,而黑客就是喜欢标准化的硬件。”

对此,网络安全专家、安在创始人张耀疆告诉记者,当前的物联网设备厂商,很少真正关注并引入安全控制,物联网设备的用户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其安全状况的惨淡就可想而知了。

拒绝还是拥抱物联网?

一方面,物联网时代已经逐渐降临,各类智能硬件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购买的智能硬件也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物联网的安全却仍非常脆弱,甚至有专业人士认为,大多数物联网设备就是“裸奔”。

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可能“裸奔”的智能设备呢?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物联网安全,消费者能做的不多。肖新光告诉记者,“不像电脑、手机等设备具有诸如下载杀毒软件等成熟的安全措施,智能硬件无法形成交互。”

为此,对于那些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物联网设备厂商们“责无旁贷”。

陆一舟告诉记者,因为物联网设备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傻瓜式,因此对厂商来说,就更需要重视物联网安全,必须要加大对安全重视和投入。同样,那些不注重安全的物联网厂商,每一次安全事件的爆发,也会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肖新光认为,关键是要在生产、设计等环节中如何融入安全基因,比如建立安全企业与智能硬件厂商之间的深度融合,从源头嵌入安全能力。通过远程部署,建立响应机制和联动机制。

此外,多位安全专家也提出,需要通过改变规则、制定法律等办法来明确智能硬件厂商的安全责任,尤其对于隐私、数据的合理采集、合法使用及妥善保管等方面。这也是推动厂商投入安全成本,防范其可能产生的关联风险的有效办法。

当然,对于竞争相对白热化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安全投入多少才够,这也是件需要摸索的事。业内人士对此也更多是观望。

张耀疆告诉记者,“物联网安全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蓝海市场。只不过,物联网安全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有待探寻。毕竟,制造业成本控制才是基本的生存之道。”
相关资讯
华虹半导体2025年Q1业绩解析:逆势增长背后的挑战与破局之路

2025年第一季度,华虹半导体(港股代码:01347)实现销售收入5.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6%,环比微增0.3%,符合市场预期。这一增长得益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领域需求的复苏,以及公司产能利用率的持续满载(102.7%)。然而,盈利能力显著下滑,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仅为380万美元,同比锐减88.05%,环比虽扭亏为盈,但仍处于低位。毛利率为9.2%,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反映出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的加剧。

边缘计算新引擎:瑞芯微RV1126B四大核心技术深度解析

2025年5月8日,瑞芯微电子正式宣布新一代AI视觉芯片RV1126B通过量产测试并开启批量供货。作为瑞芯微在边缘计算领域的重要布局,RV1126B凭借3T算力、定制化AI-ISP架构及硬件级安全体系,重新定义了AI视觉芯片的性能边界,推动智能终端从“感知”向“认知”跃迁。

半导体IP巨头Arm:季度营收破12亿,AI生态布局能否撑起估值泡沫?

2025财年第四季度,Arm营收同比增长34%至12.4亿美元,首次突破单季10亿美元大关,超出分析师预期。调整后净利润达5.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主要得益于Armv9架构芯片在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的渗透率提升,以及计算子系统(CSS)的强劲需求。全年营收首次突破40亿美元,其中专利费收入21.68亿美元,授权收入18.39亿美元,均刷新历史纪录。

Arrow Lake的突破:混合架构与先进封装的协同进化

2024年10月,英特尔正式发布Arrow Lake架构的酷睿Ultra 200系列处理器,标志着其在桌面计算领域迈入模块化设计的新阶段。作为首款全面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桌面处理器,Arrow Lake不仅通过多工艺融合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优化,更以创新的混合核心布局和缓存架构重新定义了处理器的设计范式。本文将深入解析Arrow Lake的技术突破、性能表现及其对行业的影响。

暗光性能提升29%:深度解析思特威新一代AI眼镜视觉方案

2025年5月8日,思特威(股票代码:688213)正式发布专为AI眼镜设计的1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SC1200IOT。该产品基于SmartClarity®-3技术平台,集成SFCPixel®专利技术,以小型化封装、低功耗设计及卓越暗光性能,推动AI眼镜在轻量化与影像能力上的双重突破。公司发言人表示:"AI眼镜的快速迭代正倒逼传感器技术升级,需在尺寸、功耗与画质间实现平衡,这正是SC1200IOT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