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工程师看过来:提高射频功放效率有妙招

发布时间:2016-12-23 阅读量:4897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cicyxu

玩射频功放的人都知道,射频功率放大器(RF PA)是各种无线发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射机的前级电路中,调制振荡电路所产生的射频信号功率很小,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放大一缓冲级、中间放大级、末级功率放大级,获得足够的射频功率以后,才能馈送到天线上辐射出去。为了获得足够大的射频输出功率,必须采用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是输出功率与效率,是研究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关键。而对功率晶体管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击穿电压、最大集电极电流和最大管耗等参数。为了实现有效的能量传输,天线和放大器之间需要采用阻抗匹配网络。


最近平台有一直通车的项目,正是跟射频功放相关的,雇主的要求》 看到这个需求时,小编并不太了解射频功放方面的知识,为了脑补一下,特地去查找了相关资料,前面提到效率是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指标之一,那么现在就来说一说如何提高射频功放的效率。


提高射频功放的功率的两种方法:提升线性度、采用异相功率放大器。


提升线性度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要求放大器的线性度足够高,否则会出现互调失真从而降低信号质量。不幸的是,放大器性能最佳时,它们都已接近饱和电平,随后,它们变得非线性化,RF功率输出随输入功率增加而下降,并且开始出现显著失真。这种失真会导致相邻信道或服务的串扰。结果,设计人员通常将RF输出功率回退到一个“安全区”,以确保线性度。当他们这样做时,多个RF晶 体管是必需的,以达到给定的RF输出功率,这将增加电流消耗,并导致续航时间缩短,或在基站中会造成更高的运营成本。DPD有效地在放大器 的输入端引入了“反失真”,消除了放大器的非线性。其结果是,放大器不需要回退到最佳工作点,从而不需要更多的射频功率器件。由于放大器变得更加高效,带 来的好处是散热成本的降低和所有重要电力消耗的减少。CFR工作时,通过减小输入信号的峰均比来持续检查失真情况,这种作法降低了信号的峰值,以使信号通 过放大器时不致产生削波或失真。当DPD和CFR一起使用时,可以取得更大的增益。
  

异相功率放大器方法


另一个技术,是近80年前由Henri Chireix 发明并持有的专利技术,通常被称为“outphasing”(异相功率放大器,负载调制技术家族的一员),目前被富士通、恩智浦等用于提升放大器效率。它 结合了两种非线性RF功率放大器,由不同相位的信号驱动两个放大器。因为对相位进行了控制,使得当输出信号耦合时,使用B类RF功率放大器可以实现效率增 益。谨慎的设计技术,特别是选择适当的电抗,可以将系统优化到一个特定的输出幅度,这将带来两倍的效率提升(至少理论上如此)。富士通去年宣布其已经在某个功率放大器中采用了outphasing方法,集成紧凑、低损耗的功率耦合电路,并带有一个基于DSP的相位误差校正补偿电路,相比现有 放大器普遍的65%传输时间,该放大器传输时间可以超过95%。对该设计进行测试,这种功率放大器的峰值输出可以达到100瓦;平均电效率从50%提高到 70%。输入信号被分成具有恒定幅度和相位变化的两个信号。振幅依RF功率器件设定,功率耦合电路重构源信号波形。先前,当源信号重构时,耦合精度损失需要确定相位差,阻止了该技术的商用。富士通使用的耦合器具有更短的信号路径,降低了损耗并增大了带宽。


至于功率的提高则可以采用多个辅助放大器与主放大器并联,并且每个辅助放大器被偏置为当主放大器接近饱和时顺序提供放大后的输出信号。输入信号通过信号分配器被输送到主放大器及多个辅助放大器,并且接收被主放大器及多个辅助放大器放大了的输出信号的输出端包括阻性负载R/2。被分割的信号通过90°变 压器加到主放大器,并且辅助放大器的输出通过90°变压器加到输出负载。当工作点低于 饱和时,主放大器输送功率给负载2R,并且主放大器输送给负载的电流为最大功率及放大器饱和时的一半。

 

 

相关资讯
英特尔18A工艺良率达55% 超三星2纳米,瞄准2025量产

据KeyBanc Capital Markets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英特尔在18A(1.8纳米)工艺节点取得显著突破。当前该工艺良率已提升至55%,超越三星SF2(2纳米)工艺约40%的水平,但仍落后于台积电N2(2纳米)工艺65%的良率表现。这一里程碑标志着英特尔在先进制程研发上的加速追赶,为其2025年量产计划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集成电路领衔出口升级,中国制造向"新质生产力"跨越

2025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1.79万亿元,同比增幅2.9%,首次在半年度突破20万亿大关。出口表现亮眼,实现13万亿元规模,增速达7.2%;进口则呈现阶段性调整,8.79万亿元的总量较上年回落2.7%。分季度观察,二季度**4.5%**的同比增幅较第一季度提速3.2个百分点,连续七个季度维持正增长轨道,显现出稳固的复苏态势。

2025全球工业显示面板增长3.4%,智能场景占比超六成

根据Omdia的最新权威报告数据,2024年全球工业显示面板市场展现了强劲韧性,出货量达到2.811亿台。展望2025年,该领域预计将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出货量同比提升3.4%,总量攀升至2.906亿台。这一积极预期,预示着工业显示技术正深度融入全球智能化转型的核心进程。

英特尔双路线战略:18A与台积电2nm并行推进,Nova Lake-S启动试产

2024年7月,英特尔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展现出双轨并行战略。尽管其自研的Intel 18A制程正全力量产,并计划用于下一代移动处理器Panther Lake及服务器芯片Clearwater Forest,但公司同时深化与台积电的合作。据行业消息证实,英特尔新一代桌面处理器Nova Lake-S已在台积电N2(2纳米)晶圆厂完成首次试生产投片,标志着双方在尖端制程上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华为AI芯片战略大转向:从专用走向通用 破局关键锁定CUDA兼容

面对庞大的人工智能算力需求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科技巨头华为正对其人工智能(AI)芯片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从聚焦专用的ASIC路线转向更具通用性的GPGPU赛道,并策略性地寻求对行业标准CUDA生态的兼容,意图破解市场拓展的核心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