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频繁遇冷 未来发展之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7-02-6 阅读量:2090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cicyxu

2015年底2016初,很多人认为2016年将是智能手表和VR的爆发年。结果是,VR爆发了,但不断被炒冷饭;智能手表产品倒是不少,却被一波波的排在沙滩上。2016年,智能手表在全世界范围内频频遇冷,行业当下总体消费情况的不容乐观。6月至9月,全球智能手表出货只有270万台,同比减少51%。整体上,市场都对智能手表失去了兴趣,与健身手环等其他可穿戴设备相比,市场对智能手表的需求并不太大。

手表之所以遇冷,一方面在于产品本省的因素,即产品已经有了,但还没到应有的爆发点,前有生命力仍旧强盛的手机,后面还有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在内的“各种现实”;另一方面,除了市场需求之外,硬件与技术都是智能手表的瓶颈,解决不了续航问题就解决不了更多功能,没有更多功能就没有更好的体验,没有好体验就不会构成用户刚需,这个环一直没有闭上。

阻碍智能手表发展的两大因素

大家会认为,智能手表这种产品之所以不成功,多是因为其外观设计、功能实用性以及电池续航的因素。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智能手表是一种多余的设备,原因就在于其不具实用性。阻碍手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续航问题,其中电池是主要因素。

因为续航不够长久,导致很多耗电的硬件不敢用在智能手表上,很多功能也就无法在智能手表上实现,或者即便实现了,也因续航时间太短而不能长久使用。包括使用体验,其实也跟续航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只有高续航能力,才能支撑智能手表实现更多功能。电池电量达不到,必然做不出更好的体验。

2、智能手表到底是不是用户刚需?

当前智能手表的形态,其实更像是一个被阉割的手机,除了能将相关的数据传输到手机等终端设备上,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用途。譬如,搭载了YunOS的飞亚达轻智能手表,能够远距离打开汽车车门;华为智能手表能够将支付二维码投到屏幕上,确实为支付提供了方便。功能也有不少,但没有让用户感觉必须使用的必要性,所以在使用上,更多的时候只是用来看时间。

无论是语音控制,还是独立通讯,还是独立支付,智能手表目前都无法取代现有的场景成为主流。一方面,全触屏交互类智能手表已经被续航问题扼住咽喉。另一方面,计步、心率甚至手机通知提醒并不是刚需,而且测试数据并不准确,手机提醒因为蓝牙问题时常断开。因此,智能手表成为鸡肋产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诸如,开车时候用手表回复电话和短信,更快捷的设定提醒和叫车,刷公交刷银行卡、支付宝支付等应用,还需要更深层次更细分场景的探索才行。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因为智能手表还做不到让用户有想要买一块手表的必要。但智能手表在将来,绝对不会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产品,只不过是因为当前的软硬件以及技术还没有达到。

智能手表未来的三个发展趋势

一是搭载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极大提高产品体验。

搭载人工智能技术,会让智能手表真正的实现智能化,而不是只停留在当前这种连接互联网,通过各种APP来实现资讯阅读、支付、发送短信、跟踪个人健康数据、查看天气情况等功能。对于智能手表而言,人工智能的语音交互技术,将会极大的提高其性能,用户将能够通过语音命令实现更多的功能以取代触屏操控,从而可以在更多的时候解放双手及眼睛。理想的智能手表使用场景,是用户通过一句话就能实现打车、通话、导航、吃喝玩乐等本地化生活服务查询及购买服务等功能。

二是与VR结合,增强现实会让手表的功能更大。

大家应该在很多电影中,看到过使用增强现实的场景,一般都是通过可穿戴设备来触发的,多数情况下是用手表或者是戴在手臂上的类似装备。可以看到,在未来技术的实现上,人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手表上做一些文章。一定程度上,当前的智能手表,可以算作这个方向的初级产品形态。

另一方面,通过近两年的发展,VR的3D沉浸式体验已经越做越好,但如何让用户与VR世界有更好的互动,一直是个难题。头盔控制板、蓝牙控制器以及更多的手持控制设备,能够实现用户导航,但仍旧不够便携,用户希望能够用更小、更智能、更便捷的设备参与到VR互动当中,智能手表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所以,智能手表与VR的结合,将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但技术突破,智能手表或将成为VR的必要设备。

三是与其他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融合。

智能手表大市场环境的萎缩,让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面临死亡危险。这个转折点,或许意味着可穿戴设备未来将借助新技术步入下一阶段发展,或许也预示着其将继续萎缩并最终死亡消失。有业内人士称,“2017年面临的挑战,就是将可穿戴设备带上一个新的层级,也就意味着具体化和专门化。”也有人称,将智能手表等融入健康解决方案中,或许更容易活下来。事实上,2017年这一市场不会再贴着“可穿戴”的标签了。

智能手表能不能取代智能手机?

这应该是智能手表发展趋势的第四点,不过我感觉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讨论。我一直思考的是,在将来,智能手机时代过去以后,将会有什么样的智能设备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取代智能手机。有人说是AR,Google glass曾被看作是超前但并不实用智能设备,眼下,已经有很多相似产品比Google glass做的还要好。很多手机已经实现了AR功能,通过手机可以查看很多物体乃至人体的真是数据,显然将这种功能放到眼镜上,对用户来说体验更佳。

从使用习惯上,手机如果会被戴在手上的智能装备取代,手表以及手环会是人们优先考虑的。理论上,如果有更省电的屏幕、芯片,如果柔性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手表的续航将不成问题。那个时候,人们会不会考虑将手机的各种功能放到手表上?通过手表展开各种虚拟现实操作界面,已经在很多电影场景中出现过。

另外,手机使用曲面屏幕,本身就是朝着可穿戴这个方向发展的。屏幕曲面化,事实上就是将手机做成智能手表一样的存在,这个趋势是将手机越做越小。随着芯片、内存、VR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柔性智能手机的体积也会越来越小,等它小到跟手表差不多的时候,它应该算是智能手机还是智能手表呢?在手机上加一个手表现实功能,更是So easy。

除了以上几点,其实还有个方向值得探讨,那就是手表本身。现在市场也有一些轻智能手表,如飞亚达等手表厂商,这些商家认为手表首先是一只表,其他功能都应该是辅助功能。这个方向,让我感觉未来的智能手表很像是各种特工大片中的秘密武器一样。

但不管未来智能手表如何演化,如何发展,在可穿戴设备中,在将来的智能终端中,它定会有重要的位置。取代智能手机,并非不可能。

相关资讯
2mm²颠覆快充技术!ROHM发布全球最小双MOSFET芯片"

全球半导体制造商ROHM于2025年5月15日宣布,推出突破性30V耐压共源Nch MOSFET产品"AW2K21"。该产品采用2.0mm×2.0mm超小型封装,典型导通电阻低至2.0mΩ,兼具业界领先的功率密度与效能表现,标志着双向供电电路设计进入新一代技术阶段。

AI驱动半导体产业革新,台积电A14制程引领技术突破

在2025年5月15日举行的台积电技术论坛上,其全球业务资深副总经理张晓强指出,半导体产业正迎来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动力的增长周期。台积电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产值将同比增长超10%,而到2030年,行业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其中AI贡献的占比将达到45%。这一愿景的背后,是台积电在先进制程、封装技术及多场景应用生态上的持续创新。

全球微电子巨头Melexis董事会注入亚太基因,战略锚定60%营收核心区

全球领先的微电子工程企业Melexis(迈来芯)于2025年5月15日宣布,其年度股东大会正式通过决议,任命齐玲女士与Kazuhiro Takenaka先生为董事会新成员。此次人事调整标志着公司深化亚太市场战略布局迈出关键一步,旨在通过行业资深人才的多元视角,赋能全球业务增长与区域本地化运营。

工业智能化浪潮下的技术创新图谱:从感知设备到系统集成

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半导体与电子元器件领域正经历着技术范式变革。2025年5月,知名NPI代理商贸泽电子联合Analog Devices与Samtec发布的《工业应用中的机器人、AI与ML深度解析》电子书,系统阐述了智能技术如何重构现代工业体系。该著作汇集九位行业专家的前沿观点,重点揭示了三大技术演进方向:

全球半导体巨头加速扩产布局 台积电启动九大新厂建设计划

全球半导体代工龙头企业台积电(TSMC)在5月15日举办的2024年度技术论坛中国台湾专场上,首次披露了年度产能扩张蓝图。据该公司营运/先进技术暨光罩工程副总经理张宗生透露,今年将在中国台湾地区及海外同步推进九个生产设施建设项目,包含八座尖端晶圆制造厂和一座先进封装基地,彰显其在半导体先进制程领域的持续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