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13 阅读量:4225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candytang
今年春晚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场“视觉盛宴”,还身临其境了一把现场氛围,激发了更多人对VR的好奇和兴趣。VR是一场交互方式的新革命,人们正在实现由界面到空间的交互方式变迁,这样的交互极其强调沉浸感,而用户想要获得完全的沉浸感,真正“进入”虚拟世界,动作捕捉技术才是VR产业中至关重要的隐形钥匙。
那么,什么又是动作捕捉技术呢?
动作捕捉技术,抽象的说,就是能够捕捉你全身动作甚至面部表情的一套系统,通过数学计算处理,还原重建一个三维模型的虚拟人物,而且这个三维虚拟人物会随着你的动作变化而变化。它就是把现实中人的动作复制到电脑创建的虚拟人物上。然而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实现捕捉随时随刻和快速反映的各种动作,面对的技术问题非常多。
目前主流的动作捕捉技术主要有两种:光学式动作捕捉和基于惯性的动作捕捉。
光学式动作捕捉依靠一整套精密而复杂的光学摄像头来实现,它通过计算机视觉原理,由多个高速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对目标特征点进行跟踪来完成全身的动作的捕捉。美国大片中的后期特效制作大都是用的这种光学式动捕技术。
惯性动作捕捉系统是由传感器捕捉动作,然后通过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最后建成三维模型。一整套系统通常要包括几十个传感器单元,其中每个惯性传感器测量单元都包含陀螺仪、加速度计、磁传感器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器。
此外还有基于声音定位的声学动作捕捉技术,相对来说还处于实验阶段,相比较光学和惯性的动作捕捉技术来说还不成熟。
其中基于光学的动捕方案精度比较高,而且不需要佩戴复杂的一些外设装置,但是因为需要搭建捕捉动作的各种摄像头,这些摄像头的造价较高,使得光学动捕方案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成为普及的一大障碍。
在上个月的CES2017上,来自中国的本土厂商Realis(瑞立视),展出了自主研发VR动作捕捉空间解决方案,简称RTS光学动捕设备。 全新研发的光学动作捕捉系统,通过高速相机捕捉光学标记点,识别跟踪物体的运动轨迹,以实现包含VR在内的各种环境,三维大空间人机交互。其精确性和稳定性已得到印证,并获得国际多项发明专利,技术参数已达到最低延迟5.5ms以下、亚毫米级误差的国际最顶尖的水平,产品质量已超过美日同类顶级捕捉设备。而更让行业和开发商惊喜的是,瑞立视RTS动捕VR整合系统使得VR技术实现成本将比现阶段降低7成以上,极大的推进VR大空间自由互动方案布局的进程。
技术领先说破天,不如实感体验变化真,在结合了光学动捕技术后的VR,将打开虚拟现实新世界的大门。就以之前的春晚VR直播来说,用手机APP+移动VR眼镜或是VR一体机来呈现虚拟现实的效果,且不论其中的画质效果,在沉浸感上就难以达到期待之上的水准,因为此时的体验者更多的处于类似“窥视者”的视角:佩戴着VR头显,通过扭头转动来改变视场范围。
自2014年VR概念瞬间点燃后,VR已然成为各个行业最为火爆的应用风口。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作为国内演艺市场中出现的第一例采用VR在线直播的演出产品,被视为VR直播产业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在电影行业中,对虚拟现实的追求一直存在。2009年《阿凡达》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在电影院里感受到三维世界带来的强大视觉体验。而VR动作捕捉的出现,让视听体验更进一步,只要配戴上VR设备,观影者就可以切实体验到整个电影环境,通过头部转动,可以看到四周真实的场景,沉浸感大大超过了在影院中的体验,而且没有影院的地点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看电影。
而对于游戏爱好者来说,VR动作捕捉将可以让玩家突破虚拟的第四面墙,通过动捕技术让玩家得到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无论是角色扮演、竞速赛车或者动作类游戏,VR动作捕捉可以提供几乎与真实环境一致的体验。
借助VR动作捕捉,人们可以建立虚拟的人体模型,借助于跟踪球、HMD、感觉手套,学习了解人体内部各器官结构,对虚拟的人体模型进行手术等,观测手术后的效果,还可以利用VR动作捕捉技术训练新医生。
VR动作捕捉与当下最火的直播进行结合,让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与主播面对面接触,还能与主播直接对话,可完全颠覆以往的直播模式。
VR社交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将VR独有的无比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和社交完美结合,打造一个虚拟现实的世界,玩家可以体验到堪比现实的VR社交。
随着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加速,车载系统对ESD(静电放电)防护的要求日益严苛。虹扬电子推出的车规级ESD保护二极管AH05C325V0L,采用SOT23封装,符合AEC-Q101标准,专为CAN总线、车身控制单元(BCU)及电子控制单元(ECU)等场景设计。其核心特性包括80W浪涌吸收能力、5V反向工作电压、单向电流设计,以及低漏电流和高抗静电能力(±30kV接触放电),为敏感电子元件提供高效防护。
全球显示面板核心元器件市场呈现企稳态势。根据TrendForce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面板驱动IC产品均价环比下降幅度收窄至1%-3%区间,第二季度虽仍存在价格下行压力,但降幅预计将控制在2个百分点以内。这标志着自2020年疫情引发的剧烈市场波动后,驱动IC价格曲线首次出现明显筑底信号。
在全球5G网络部署与边缘计算需求井喷的背景下,易飞扬创新推出基于O波段的100G QSFP28 DWDM光模块,直击城域网络升级痛点。该产品通过零色散传输架构与硅光集成技术,突破传统C波段方案在中短距场景下的性能瓶颈,以低于3.5W的功耗实现30km无补偿传输,同时兼容开放光网络架构。据行业测算,其部署成本较同类方案降低40%,为5G前传、分布式AI算力互联及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高性价比选择,或将成为运营商边缘网络改造的关键技术引擎。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欧盟新电池法规(EU 2023/1542)的驱动下,旭化成微电子(AKM)于2025年2月正式量产AP4413系列充电控制IC,以52nA超低功耗、94.8%充电效率及多电压适配等核心技术,重新定义小型设备供电逻辑。该产品通过电容器预充电机制破解完全放电恢复难题,并凭借动态电压调节算法兼容光能、振动等微瓦级能源输入,显著优于TI、ADI等国际竞品。面对国产替代窗口期,AP4413依托BCD工艺与专利壁垒抢占先机,有望在智能家居、工业传感等千亿级市场替代传统一次性电池方案,成为环保供电赛道的标杆级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的领军者,贸泽电子始终以"技术赋能创新"为核心战略,通过构建覆盖1200余家原厂的供应链网络,为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新增物料突破8,000项,其中多项产品体现了行业技术演进的三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