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1 阅读量:752 来源: 发布人: lina
万物互联时代,国家政策出台,中国基础电子元器件正迎来产业风口。素有电子元器件展风向标之称的第97届中国电子展(CEF)将于4月9-11日在深圳,与第九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同期举行。CEF组委会重磅推出首届中国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峰会,紧跟国家《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助力基础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工信部于2021年1月29日推出《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当前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存在整体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产业大升级、行业大融合的态势,加快电子元器件及配套材料和设备仪器等基础电子产业发展,对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乃至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工信部指导的电子信息领域行业大展,中国电子展重任在肩,紧跟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推出CEF三年行动规划,并将于4月9日下午推出首届中国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峰会,坚持以 “创新突破,夯实基础,应用牵引,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导思想来策划论坛活动,来规划主题展区,助力行业发展。
首届中国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峰会,结合第97届中国电子展基础电子元器件馆展示内容,将邀请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领军企业等行业各方人士,着重从政策解析、行业趋势、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几个层面,探讨传感类元器件、连接类元器件、光通信器件、电路类元器件、机电类元器件等在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物联网及工业等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同时,峰会也将结合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中的智能终端、5G、AIoT、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主题展区或展馆,通过市场应用牵引,促进电子元器件的需求与创新。
附:首届中国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峰会议程
支持单位: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展(CEF)组委会
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会
承办单位:中电会展与信息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电子元器件应用与供应链分会
协办单位: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微特电机与组件分会
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
深圳市连接器行业协会
我爱方案网
时间:2021年4月9日下午13:30-17:00
地点:深圳市会展中心牡丹厅
拟定议程
战略合作媒体
中国电子报、中国电子商情、芯闻路1号、华强电子网、华强电子世界、电子通、科钛网、全球半导体观察
报名渠道:
方式一:点击链接https://www.zhihuihuiwu.com/event/13028/Ce8SAV71
方式二:扫描二维码
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的领军者,贸泽电子始终以"技术赋能创新"为核心战略,通过构建覆盖1200余家原厂的供应链网络,为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新增物料突破8,000项,其中多项产品体现了行业技术演进的三大方向:
V112E高精度振动传感器以1V/g超高灵敏度与纳米级分辨率为核心突破,重新定义了工业设备健康监测的技术边界。通过钛合金激光密封工艺与陶瓷剪切传感技术,该传感器兼具IP67防护等级与-55~120℃极端环境适应性,攻克了传统产品在高温、潮湿场景下的信号失真与寿命短板。其覆盖半导体制造、能源安全、医疗设备等高价值领域,精准捕捉微米级振动能量,为工业4.0智能化运维提供硬核数据支撑,有望在千亿级传感器市场中占据高端技术制高点。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下,车载网络带宽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总线技术面临瓶颈,车载以太网凭借高带宽、低延迟等优势成为新一代车载通信核心。然而,该领域长期被博通、Marvell等国际巨头垄断,国产化率近乎为零。裕太微电子率先破局,推出中国大陆首款集成自研千兆&百兆PHY的 车规级TSN交换芯片YT9908/9911系列 ,以“全能、可靠、安全、不加价”四大技术优势对标国际一流,填补国产高端车载通信芯片空白。该芯片支持多域时钟同步精度<20纳秒、ASIL-D功能安全认证及国密加密算法,可满足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高实时场景需求,预计2025年带动国内车载以太网芯片市场规模突破293亿元,成为国产汽车芯片突围的关键里程碑。
全球半导体产业正面临重大政策风险带来的结构性调整。根据TechInsights最新发布的产业预测模型显示,美国关税政策的多维影响将重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格局。基于动态关税情景模拟,研究机构绘制出三种潜在发展路径,揭示出不同政策强度下市场演变的深层逻辑。
在机器人智能化与精密制造的浪潮下,六维力传感器的微型化与高精度成为突破行业瓶颈的关键。宇立仪器全新发布的M3701F1六维力传感器,以6mm直径/1g重量的极致尺寸,攻克传统传感器难以兼顾的“维间耦合干扰”“微型化标定”等技术难题,将国产精度提升至≤0.5%F.S,成本降低至进口产品的30%。这一突破不仅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场景提供毫米级力控解决方案,更推动国产传感器实现从“跟随”到“领跑”的跨越。据预测,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15亿元,国产化率有望提升至60%,技术壁垒与产业链协同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