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681 来源: 与非网 发布人: 胖哥
在写完月初销量系列以后,我们花一些时间来梳理一下未来围绕汽车电子的技术发展。
我最近因为工作关系看了不少的汽车电子架构和芯片的内容,从目前这个时间点来看,汽车电子的发展已经不是围绕单一功能和硬件堆砌的发展,而是扎扎实实围绕整个架构重组和功能分配来进行的。
在三电领域里面,比较新的东西,无非是围绕电池里面的热失控预警和检测、电驱动系统里面的集成化(往下一代SiC,甚至是GAN的设计)。
在这里主要就热失控检测技术和BMS的发展做一点展开。
Part 1、专门的热失控检测传感器和泄压阀的集成
从系统性的测试来看,单个电芯热失控从加热方法来看,采用温度(因为本身加热的原因,实验本身和现实存在差异性)+电压(掉的比较慢)的模式还是相对比较慢的。能够拿来作为指针的,主要包括气体、烟尘、压力和电芯膨胀这四个要素。
○气体:这个是稳定的释放量,有不同的种类气体释放。
○烟雾:这个指针其实并不稳定,差异性比较大。
○压力:在密封正常的条件下,整体压力差异性比较均一。
○电芯膨胀:触发方式会有差异性。
备注:在当前电池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不光是动力电池,未来还有储能、二轮电动自行车的换电柜、电动汽车换电站等等需求,基于预警的消防其实是一个强要求。
▲图1.单一电芯热失控能够给出的指针信号
因此在这里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围绕之前消防的成功经验,把锂电池的压力和气体两个参量提取出来做传感器。
1.压力传感器:
实际上我们发现要针对不同的压力释放过程,覆盖圆柱(21700到46800)、软包和方壳,即使是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也和整包的设计息息相关。我倾向于认为,这种方式均一性特别难做,把压力检测放到开阀上面可能更好。
在电池系统压力变化中,其实主要和温度、冲击有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电池系统里面影响压力变化的一些事件
2.汽车传感器
由于燃料电池的原因,过往汽车传感器厂家其实有一些技术储备,主要是基于H2的泄露检测,把这个借用过来用在锂电池热失控检测上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图3.基于压力、CO2和H2传感器对单电池热失控的检测
Part 2、电池管理系统的未来
在下面的恩智浦的《Next-Generation Architectures For Battery Management Solution》里面有一张图比较典型,我们能看到在三电领域,都出现了高低压分离,硬件和软件分离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说未来分布式的电池管理软件,可能会被集成到Domain 控制器甚至是放到集中运算平台里面。
我的理解是,随着热失控缓解用到更多的热管理组件,想要覆盖上述这么多热失控检测和热失控延缓,必然要形成集中处理的模式,同时对下层的硬件进行激活。
备注: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慢,主要是BMS运算相对要求实时。
▲图4.电池管理系统把自己做成全硬件产品
小结:我个人觉得,在这个电池检测和热失控延缓领域,会衍生出比较多的主动控制措施,需要调用更多的资源,这也使得电池管理的软件更快进入上层。
美国为防止高端人工智能(AI)芯片通过第三方渠道流入中国,已秘密要求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超威半导体(AMD)等企业在出口至部分国家的AI芯片中植入追踪程序,以便实时监控芯片流向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晶振的每一项参数都与产品命运息息相关——哪怕只差0.1ppm,也可能让整板“翻车”。看似最基础的术语,正是硬件工程师每天必须跨越的隐形门槛。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晶振的每一项参数都与产品命运息息相关——哪怕只差0.1ppm,也可能让整板“翻车”。看似最基础的术语,正是硬件工程师每天必须跨越的隐形门槛。
电路板中常用到恒温与温补这两种晶振,恒温晶振与温补晶振都属于晶体振荡器,既有源晶振,所以组成的振荡电路都需要电源加入才能工作
汽车电子系统日益复杂,尤其在48V架构、ADAS与电控系统普及的当下,对瞬态电压抑制器(TVS)的功率密度、高温耐受性及小型化提出了严苛挑战。传统大功率TVS往往体积庞大,难以适应紧凑的ECU布局。威世科技(Vishay)日前推出的T15BxxA/T15BxxCA系列PAR® TVS,以创新封装与卓越性能直面行业痛点,为下一代汽车设计注入强大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