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5 阅读量:6877 来源: Tektronix 发布人: Cole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王钟嵘 郭宏宇 麦文
摘要:电子调速器是将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驱动无刷电机的一种电子装置,简称电调。它具有调速和功率驱动两种基本功能。通常电调有3组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构成桥型驱动电路。由于电路中总是存在传输线路的差异、分布电容差异、器件延时差异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常常使得桥臂上下两只MOSFET管的导通或截至时间不同步。极易出现同一个桥臂中上下两只MOSFET出现短暂同时导通的情况,从而出现短时大电流脉冲。这个问题降低了电源效率,也容易使驱动管发热损毁。本文通过使用任意波发生器对电子调速器进行驱动和测试,在精准测量出各路桥臂时延特性后,经过驱动软件优化让电路达到了最佳控制效果。泰克AFG31000任意波发生器可产生任意脉冲波,具有双通道输出和极高的相位控制能力,对精准测量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为本文实现高效驱动器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言
常见多旋翼无人机通常使用电子调速器作为电机的驱动部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电机驱动装置。电子调速器的主要通过PWM脉冲来实现三相激励电流。典型的BLDC驱动如图1.1所示。Q1-Q6是6个MOSFET组成的直流转交流的逆变电桥,每只管子在驱动信号激励下,有序开通和关闭,形成交流驱动源。
图1.1三相逆变桥结构图
但是,由于实际电路总是存在一些未知影响因素。例如,驱动管输入电容不一致、控制信号线长度不一致、驱动管开启与关断时延不一致等。使得一组桥臂的两个MOSFET管的导通或截至的时间不同步,极易出现同一个桥臂的两个管子同时导通的情况。当上下两个MOSFET管同时导通时,尽管时间非常短暂也会形成极大的短路脉冲电流,导致电源效率下降,驱动管子发热等现象,甚至损毁驱动管。
本文通过任意波发生器对无刷电子调速驱动电路进行实验测试解决驱动不一致问题。在精确测量出驱动信号经过每组MOS管所产生的时延后,根据所测的时延差数据,通过软件进行调整和优化,最后使驱动电桥到达最优工作状态。
电调硬件设计
如图2.1所示,该部分为电子调速器A相输出,驱动器使用了集成电路。图2.2完整实验板PCB,可以发现制作PCB板时由于走线原因,A相驱动线是两根不等长的线,A_H线较长,A_L线较短。
图2.1电子调速器A相驱动电路原理
图2.2电子调速器PCB
实验测试与软件优化
泰克AFG31000任意波函数发生器可以输出双路驱动信号,每个通道独立可调整,将双路输出调整为可以激励双输入模式,通过示波器观察将激励信号的在电路板上的驱动点位置将边沿对齐。
图3.1双通路高速示波器测试A_L端信号激励点到电机接口时延
图3.1中可以观察到A_L端信号通过线路及驱动器件后产生的时延。信号在下降沿部分产生了弯曲变化,这可能是线路上分布电容引起的。对所有驱动端分别激励并测量出每个通道的时延。表1给出了各个通道测量结果,可以看到B相和C相近似相等,A相最差。从PCB电路上可以发现A相两路信号对称性最差,B相和C相接近一致。A相有约2us的时延差别。
表1各信号通路延时值测量
根据各路实测结果,可以确认线路最大延迟量为20us,由此在软件设计上将各路驱动进行对等延迟优化,尽量满足驱动信号达到各输出端时基本一致,比如将A-H这路增加1.9us达到20us。这里单片机的运行速度决定了驱动器能达到的精准性。如有可能,使用汇编写这个部分是最佳的方法。汇编语言具有很好实时性,可以将误差控制在一个机器周期以内,不过使用汇编比较繁琐和复杂。实际调试中可以使用C语言编程,再利用反汇编进行调试。本实验中采用反汇编环境进行调试测算,最后将驱动时延调整到最小误差状态。
测试与验证
电子调速器经过实际测量与程序优化后,需要证明这种优化带来的效果。为此设计了一组对比测量,环境搭建如图3.1所示。将调速器安装上带桨叶的电机,然后通过优化程序与未优化程序激励驱动器进行比较。在相同电路,相同供电电压情况下,对比在不同转速情况下的工作电流。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电源12V情况下相同电机相同驱动电路不同转速时工作电流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论是优化程序激励的驱动器,还是未优化程序所激励的驱动器,随着转速提高,工作电流都成倍增加。这是因为转速提高后,电机阻力成倍增加的缘故。对比相同转速情况下的电流,可以发现转速较低时,优化后的驱动器电流减少并不多,没有多大优势。而在高转速情况下,电流减少较多,优势十分明显。此外通过供电电流测量还发现优化后的驱动器电流变化平稳,没有出现大电流脉冲,减少了调速器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见优化设计带来了不少的好处。图4.1是根据图2.2进一步改进和缩小尺寸的驱动板,其性能进一步提升。目前该驱动板已应用到实际使用中,效率高、省电节能效果良好。
图4.1改进的电子调速器实物
结论
使用任意波发生器可以有效检测驱动电路的延时特性,为优化设计带来明晰的方向,从而提高电路性能以及电磁兼容特性。
在模拟电子系统中,可变增益放大器是实现动态信号调理的核心模块。本实验聚焦运算放大器拓展应用,通过晶体管压控切换与电位计阻值调节两种方法构建可变增益放大器。采用ADALM2000模块搭建实验平台,结合OP97运放、2N3904晶体管及可调电阻网络,探究增益动态控制机制。通过方波驱动晶体管实现增益阶跃切换,以及电位计连续调节反相/同相放大倍数,验证压控与手动增益调节的电路特性,为音频压缩、通信调制等应用提供硬件设计基础。
随着数字计算器件(如FPGA、处理器及ASIC)的工艺技术不断微缩至纳米级别,其内核电压持续降低至1V以下,电源容差窗口已缩减至±3%甚至更小。这一趋势对电源的精准性提出了严苛挑战:传统开关稳压器的输出误差可能导致内核电压偏离安全范围,进而引发器件故障或永久性损坏。本文聚焦高精度窗口电压监控器的核心作用,通过量化分析其阈值精度对电源窗口的影响,提出优化策略,确保低电压器件在严格容差范围内稳定运行,同时最大化电源输出性能。
晶振是电子设备中的关键元件,为各类电子产品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了解晶振的主要参数能够更好地了解晶振性能以及如何根据参数选择合适的晶振。
随着四足机器人(机器狗)在高动态运动与复杂环境作业中的突破性进展,其核心控制系统对时钟信号精度的需求已迈向“微秒级”挑战。以宇树科技Unitree B2-W为代表的轮足式机器狗,通过空翻、抗冲击越野等高难度动作验证了机器人技术的飞跃,而支撑其精准运动控制、多传感器协同及稳定通信的核心,正是晶振提供的精密时钟基准。面对户外温差(-40℃~85℃)、振动干扰及多模块同步需求,YXC针对性推出TCXO温补晶振解决方案——包括通用型YSO510TP(±2.5PPM稳定性)、可编程YSO511PJ(10-250MHz全频段覆盖)及超精密YSO512ET(±0.1PPM工业级精度),配合小至1.6×1.0mm的32.768KHz微型谐振器,为机器狗的全场景应用构建从基础时序到高速通信的完整时钟链,驱动智能机器人突破物理环境限制。
随着PCIe 5.0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及AI应用中的普及,其单通道32 GT/s的超高速率对参考时钟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PCIe 6.0虽进一步将速率提升至64 GT/s并引入PAM4调制技术,但其底层稳定性仍依赖于高精度时钟信号的同步与纠错能力。在此背景下,YXC推出的HCSL输出差分晶振(如YSO230LR/YSO231LJ系列)以超低相位抖动(0.05ps RMS)、±25ppm全温区频差精度及2.5×2.0mm微型封装,成为PCIe 5.0参考时钟设计的核心解决方案,精准解决高速信号同步、多设备协同及噪声抑制等关键技术瓶颈,助力新一代硬件突破性能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