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华星走上“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国产屏幕突围之路

发布时间:2022-07-21 阅读量:1126 来源: 我爱方案网整理 发布人: Aurora

7月14日晚间,TCL科技公布了2022年度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840亿元-8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13%-15%;预计实现净利润18.5亿元-20.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达6.5亿元-7.5亿元。和去年相比,这份财报不算亮眼,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面板行业景气度下降,公司半导体显示业务业绩同比大幅下滑。不过7月以来,面板价格下跌已呈现收敛迹象,行业周期底部显现。 

 

1658391342244325.jpeg

 

实际上,从2009年入局半导体显示行业至今,TCL华星早已多次穿越行业下行周期。而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每次行业下行周期,恰恰都成为了TCL筑底反攻的机会。  

 

对于一个长周期、慢回报的行业而言,TCL华星的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短期损益。从2009年首条生产线立项至今,TCL华星一边找钱、找人、建厂,一边推动各个工厂产线升级换代,早已走上了一条“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国产屏幕突围之路。  

 

2009年,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245亿元建液晶面板工厂,正式踏入半导体显示赛道。彼时的TCL,已经是中国第一、全球前五的电视厂商,同时还涉足手机、音响等领域,在终端电子领域颇有话语权。  

 

但生意做的越多,TCL越发现,主要的利润都被上游的芯片、面板厂商拿走了。尤其是在电视行业,面板成本更是占据整机成本的七成,国内电视品牌基本都在给韩国、日本的面板巨头打工,只能赚取非常微薄的利润,“卖一台电视的利润有时候还比不上一件内衣”,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调侃。  


此时国内也正处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窗口期,李东生意识到,TCL不能一直只做终端组装生意,必须要掌握面板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构建全产业链,才能抢夺电视产业的话语权,突破国内电子产业的“缺屏”难题。  

 

众所周知,早期国内是“缺芯少屏”,但如今我们早就不缺屏了,2021年,中国的屏幕份额,占全球的40%左右,比例首次超过了韩国(33%),成全球第一。  

 

而在此之前,韩国已经连续17年在屏幕市场份额上排全球第一了,也算是终于被中国厂商打败了。  

 

而从具体的排名来看,京东方全球第一,而TCL华星光电是全球第二,这两家大陆厂商,打败了韩国的三星、LG。  

 

但说真的,京东方、TCL能够打败韩系厂商三星、LG,真的不容易,像京东方为此努力了近30年,而TCL华星光电也努力了10多年。  

 

不仅是时间久,这两家厂商更是投入了巨额资金,算下来两家厂商合计至少投了8000多亿元,才有今天的成绩。  

 

先说京东方,自1993年成立以来,时至2021年底,总计投入超过了5500亿元,京东方已有的、在建的、规划中的生产线已经多达20多条。  

 

正是靠着巨额投资,京东方不断的建设屏幕生产线,扩大产能,降低价格,从LCD到OLED,不断的向三星发起挑战,最后拿下一个又一个的全球第一,逼得三星都不得不退出LCD市场,转攻OLED了。  

 

而TCL华星光电也是如此,自2009年开始踏足面板赛道至今,TCL华星光电在屏幕产业也也投入了超过2600亿元的资金。  

 

截止至目前,TCL华星光电已经布局了9条面板生产线、5大模组基地,在LCD面板出货量上,更是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京东方。  

 

近期,TCL华星自研铜酸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高铜离子浓度下安全性问题及蚀刻速率下降的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铜酸极致寿命8000ppm,远超业界高双氧水一剂型体系7000ppm的上限。这一成果不仅有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自身竞争力,更展现出TCL华星在半导体显示领域,针对核心基础技术及材料的自研技术实力。  

 

近年来,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稳定产业链安全,成为中国制造业重中之重的任务,而核心材料的自主自研,是稳定产业链安全,增强企业、乃至行业竞争力的关键一环。作为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企业,TCL华星面临日益严峻的行业现状,开始积极转变经营思路,推进采购管理模式升级优化,组织深度分析和分品类的结构降本,提出并落实了多个关键材料山头项目,“铜酸自混自研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正是基于对行业环境的洞察及企业自身所需,TCL华星针对刻蚀电路用的铜酸,这一成本较高的核心材料,TCL华星开始了漫长的铜酸自研之路。  

 

自2016年,TCL华星便围绕“配方体系建立,配方精细化调整,生产工艺开发,检测技术开发”四个关键节点,进行了该基础材料领域的能力构建,相继攻克了一系列蚀刻特性技术难题,2016年完成了开发平台、量产平台搭建,2019年实现了单点突破M1 H#1 t2单线量产,在近两年的刻苦钻研之后,2020年实现技术升级,自研H#2 实现深圳铜制程 M1 全线量产,也因此成为了业内首个成功自研铜酸的面板企业。  

 

阶段性的胜利并未让TCL华星的自研铜酸团队安于现状,而是再次踏上精益求精的技术攻坚之路。通过对螯合剂和稳定剂的深入研究,TCL华星的自研铜酸团队相继突破了高铜离子浓度下的安全性问题、蚀刻速率下降等关键技术瓶颈,延寿路线取得巨大突破进展:自研H#6配方突破高双氧水体系8000ppm寿命上限。这是TCL华星的材料自研能力又站上了新的台阶,不仅标志着TCL华星在铜酸领域技术实力的夯实与精进,更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更大助力。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再到突破行业上限的领先成绩,这得益于TCL华星对研发的高度重视和投入,以及多年来不断夯实的强大人才团队。TCL华星自研铜酸项目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带队,团队内不乏博士及硕士人才,雄厚的人才基础及坚定目标持续深耕细作,造就了这一支捷报频传的强大科研战队,该项目在为企业降本方面带来的效果也很显著,从2020年至今,TCL华星的铜酸上的成本已节约数亿人民币。  

 

从企业角度来看,TCL华星铜酸自研项目的成功有利于材料配方基础能力构建,最终能定制化开发,避免高阶产品受制于人。从长期发展的维度看,TCL华星通过创新模式实现上下游整合,调整经营结构,打造材料生态链,更能进一步实现结构性降本,有利于提升利润。最后,TCL华星通过此次项目实现自主配方知识产权,大大增强了公司的技术竞争力与产业链话语权。

 

关于我爱方案网

 

我爱方案网是一个电子方案开发供应链平台,提供从找方案到研发采购的全链条服务。找方案,上我爱方案网!在方案超市找到合适的方案就可以直接买,没有找到就到快包定制开发。我爱方案网积累了一大批方案商和企业开发资源,能提供标准的模块和核心板以及定制开发服务,按要求交付PCBA、整机产品、软件或IoT系统。更多信息,敬请访问http://www.52solution.com


相关资讯
全球汽车芯片市场遇冷,恩智浦如何守住56%毛利率防线?

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于2025年4月28日披露的财报显示,公司第一季度营收28.35亿美元,同比、环比均下滑9%,但略超市场预期。在汽车、工业与物联网等核心业务需求疲软的背景下,Non-GAAP毛利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至56.1%,自由现金流则维持在4.27亿美元,突显其成本控制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层对第二季度营收指引中值(29亿美元)释放出环比复苏信号,但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为业绩蒙上阴影。

全闪存与软件定义双轮驱动——中国存储产业年度趋势报告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企业级存储市场追踪数据,2024年中国存储产业迎来结构性增长拐点。全年市场规模达69.2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占比提升至22%,展现出强劲复苏态势。以浪潮信息为代表的国内厂商持续突破,在销售额(10.9%)和出货量(11.2%)两大核心指标上均跻身市场前两强,标志着本土存储生态的成熟度显著提升。

索尼启动半导体业务战略重组 图像传感器龙头或迎资本化新篇章

全球消费电子巨头索尼集团近期被曝正酝酿重大战略调整。据彭博社援引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该集团拟对旗下核心半导体资产——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SSS)实施部分分拆,计划于2023年内推动该子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独立IPO。该决策标志着索尼在半导体产业布局进入新阶段,同时也预示着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格局或将发生重要变化。

革新智能驾驶通信:移远车载蜂窝天线补偿器如何破解行业痛点?

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移远通信推出的全新车载蜂窝天线补偿器引发行业关注。该产品通过双向动态补偿、微秒级频段切换及混频电路集成等核心技术,解决了车载通信中长期存在的射频链路损耗难题,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稳定高效的通信支持。本文将从技术优势、竞争分析、应用场景及市场前景等多维度解读这一创新方案。

全球DRAM市场变局:三星技术迭代与SK海力士堆叠方案的对决

在全球DRAM市场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三星电子近期宣布将跳过第八代1e nm工艺节点,转而集中资源开发基于垂直通道晶体管(VCT)架构的下一代DRAM技术。据内部路线图显示,三星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VCT DRAM量产,较原定计划提前一个世代。该技术通过三维堆叠晶体管结构,将存储单元面积缩减30%,并利用双晶圆混合键合工艺解决信号干扰问题,被视为突破传统平面工艺物理极限的核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