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26 阅读量:1800 来源: 综合网络 发布人: bebop
在PCB电路设计中,有效实现防浪涌功能是确保电子设备稳定性和长期可靠性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用以指导如何在PCB布局和电路设计中融入高效的防浪涌措施:
保持安全间距:确保高压与低压电路之间、输入端与敏感元件之间有足够的绝缘距离,遵循相关安全标准,以应对特定的浪涌防护等级。
优化布线路径:设计清晰的大电流回流路径,减少环路面积,以降低电磁干扰(EMI)并提高浪涌承受能力。
使用压敏电阻(MOV):在电源入口处安装压敏电阻,它能迅速响应过电压事件,将过电压钳位在安全水平。
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在信号线和电源线上添加TVS管,作为第二道防线,快速响应并吸收瞬态过电压。
共模/差模扼流圈与滤波电容:在输入端放置共模扼流圈和Y电容,抑制共模和差模干扰,同时搭配X电容滤除高频噪声。
放电尖端与放电齿:在共模电感两端加入放电齿,引导电感储能安全释放,避免损害其他电路。
防浪涌软启动电路:采用晶闸管或MOSFET配合限流电阻实现软启动,逐步增加负载至满载,避免开机瞬间的电流冲击。
电流限制:集成或外置电流限制电路,确保在浪涌发生时限制流入系统的电流,保护后端元件。
考虑模块化防护方案:在空间受限或EMC要求严格的场合,选择集成的浪涌防护模块,减少PCB占用并简化设计。
遵循设计原则:确保所有防护元件正确接地,减少辐射和传导干扰。
全面测试验证:完成设计后,进行包括IEC 61000-4系列在内的浪涌、静电放电(ESD)等电磁兼容性测试,确保电路符合规定标准。
通过上述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显著提升PCB电路对浪涌事件的抵御能力,为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和产品要求,精细调整设计方案,实现最佳防护效果。
美国为防止高端人工智能(AI)芯片通过第三方渠道流入中国,已秘密要求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超威半导体(AMD)等企业在出口至部分国家的AI芯片中植入追踪程序,以便实时监控芯片流向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晶振的每一项参数都与产品命运息息相关——哪怕只差0.1ppm,也可能让整板“翻车”。看似最基础的术语,正是硬件工程师每天必须跨越的隐形门槛。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晶振的每一项参数都与产品命运息息相关——哪怕只差0.1ppm,也可能让整板“翻车”。看似最基础的术语,正是硬件工程师每天必须跨越的隐形门槛。
电路板中常用到恒温与温补这两种晶振,恒温晶振与温补晶振都属于晶体振荡器,既有源晶振,所以组成的振荡电路都需要电源加入才能工作
汽车电子系统日益复杂,尤其在48V架构、ADAS与电控系统普及的当下,对瞬态电压抑制器(TVS)的功率密度、高温耐受性及小型化提出了严苛挑战。传统大功率TVS往往体积庞大,难以适应紧凑的ECU布局。威世科技(Vishay)日前推出的T15BxxA/T15BxxCA系列PAR® TVS,以创新封装与卓越性能直面行业痛点,为下一代汽车设计注入强大保护能力。